APP下载

学生学习方式创新谈

2017-11-30倪文娟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7年11期
关键词:群学独学学习方式

倪文娟

[摘 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实际,创新学习方式,采用独学、对学、组学和群学的形式,以凸显主体意识、激活互动兴趣、培养协助精神、提升学习品质。这样,能够快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使他们学会学习、学会交流、学会合作。

[关键词]学习方式;独学;对学;组学;群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31-0034-01

小学生生性活泼、兴趣广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展开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不仅要布置自主学习的任务,还要对学习模式进行创新,给学生以启发、引导、鼓励,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效率。

一、独学:凸显主体意识

所谓独学,是指学生个体学习的行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都比较欠缺。因此,在课堂教学上重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对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有特殊的意义。独学不是学生的自由学习活动,而是在遵循课堂学习规范下的学习活动。如,《谁的本领大》第二课时导学案设计,教师对独学任务进行细化:“我能够自主阅读整篇课文,掌握主要故事情节,找到课文哪些段落写了风和太阳的第一次比赛,将它们比赛内容进行分析。”教学时,学生展开独学,教师巡视指导,随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个性问题。学习成果展示时,教师让学生自由发言,并对他们的表现进行评价,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

對学生的独学活动,教师不仅给出具体的操作方法,还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顺利展开学习活动,取得了理想的教学效果。

二、对学:激活互动兴趣

所谓对学,是指同桌两个学生的合作学习行为。同桌结成学习对子,这是课堂教学比较常见的学习方式。在展开学习时,教师要进行必要的指导,以提升学习对子的融合度。教师在设置任务时,需要考虑两个角色的个性特征,优化互动形式,以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如,教学《谁的本领大》一文,在独学的基础上,展开对子互动交流。然后,教师让学习对子上台展示,并与其他同伴形成互动交流。教师设计互动问题:“如果你是太阳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如果你是风会怎样想,怎样说呢?”同桌可以商量,然后给出答案。台上台下互动频繁,课堂学习气氛渐浓。

对子是搭档式学习,能增强互动的效果,活跃学习气氛,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学习注入更多的活力。

三、组学:培养协助精神

组学是以小组为单位的集体学习形式,这也是最常见的课堂合作学习形式。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往往会将学生按照座位编排成四人学习小组。小组展开互动学习时,组长具体负责,对学习任务进行分解,对学习形式进行设计,对学习成果进行验收。组学不完全等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小组合作学习。组学中没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四个人属于平等的合作关系,大家互相协商,共同管理学习行为;成员之间展开平等对话交流,学习成果展示也是集体协商,不是由固定人担任代表角色。如,《谁的本领大》一文的组学教学设计:“组内展开学习生字活动,掌握最难记忆的生字,并向大家展示记忆方法,小组其他成员展开评价活动。理解‘强烈‘惊讶‘本领的意思,小组内检查学习效果,并用‘觉得造句。小组内评选最精美造句,参与班级展示交流。”教学时,教师出示:

选词填空:强大、强壮、强烈。

1.每天坚持锻炼,小朋友的身体就会越来越 。

2.太阳发出 的光芒。

3.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让祖国更加 。

这样的组学任务设计细致,路线清晰,使学生顺利学习,效果显著。

四、群学:提升学习品质

群学是大集体的学习行为,一般是指班级集体学习,由教师负责具体操作,针对特定学习任务展开集体讨论、评价、演绎等活动。群学也是最常见课堂学习模式之一。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课堂主宰地位,抛出问题让学生集体讨论回答,这不是我们所说的群学行为。群学应该是课堂学习的大讨论、大展示,学生在多元互动中展开学习、形成能力。如,《谁的本领大》群学设计:“两次比赛中,风和太阳都使出看家的本领,结果还是一样的。你从这个故事中获得什么启迪呢?”要求学生在班级内展示学习成果。学生自发展开热烈的讨论。有学生认为:“风和太阳比赛时,都强调自己的优势,忘记了自己的短处,结果当然是不理想的。这说明,风和太阳各有长处和短处。”可以看出,因为有群学讨论,学生才能产生这样深刻完整的认知。

学习方式的正确选择,对提升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影响。小学生主动学习意识比较欠缺,如果教师能够对学习方式进行创新,就能有效地促进他们学习能力的发展。

(责编 韦 雄)endprint

猜你喜欢

群学独学学习方式
关于新课改下的高中政治教学的思考
浅议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中学生数学学习方式创新研究
多策并举,提高学生数学自主独学能力
落实独学让课堂高效
论“群学”之流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