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初探
2017-11-30张淳
张淳
[摘要]作为中国共产党内较早提出“执政党”概念的领导人,任弼时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对执政党的建设问题,提出了许多思想并作了诸多探索。主要包括执政党中心任务的转移、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转变、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等方面。这些思想深刻而独特,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有现实启迪。研究这些思想,对于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任弼时;执政党建设;当代启示
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任弼时提出了许多宝贵的党建思想。作为党内较早提出“执政党”概念的领导人,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其党建思想的重要内容,尤其是其对中国共产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党的建设等问题,进行的大量有益思考和探索,不仅丰富了民主革命时期党的建设理论,还对新时期加强执政党建设有着诸多启示。
一、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
回顾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历史,不难发现,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始终围绕夺取政权和建立政权这一目标进行革命和建设,党的建设正是为这一目标服务。基于此,笔者认为,任弼时关于执政党的建设思想主要有以下背景:
一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实践由来已早。由于中国特殊的国情和革命性质,大革命失败后,在中国出现了两种不同的政权形式和区域。一个是代表大资产阶级利益的国民党反动统治政权,占据全国大部分区域。一个是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革命政权,存在于农村等小部分区域。可以说,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已经成为执政的党,虽然没有全国执政,但已成为局部执政的党。
二是党对自身建设已有一定经验总结。自建党到创建局部政权,党在经历早期的革命实践中,特别是在总结挫折和失败的经验教训后,对于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这个党,已经有了更深的认识,尤其是对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加强党的建设有了明确的目标。
三是革命形势和党的中心任务发生变化。伴随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根据地得以合法公开存在,国民党反动政权逐渐衰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政权不断发展壮大。这种革命形势的变化,直接导致党的中心任务的变化,因为在小范围且不合法的执政情况下,党的任务比较单一,主要是围绕革命执政。而当人民政权发展起来,合法存在后,党的任务也复杂起来,如何建设革命政权的问题也凸现出来。因而,加强执政党的建设成为党现实而紧急的任务。
任弼时经历了党从“革命党”到“局部执政的党”再到“全面执政的党”的全过程,而且在民主革命大部分時期内,他作为中共领导层的核心成员,不仅参与了中央许多重大决策,还具体参与了党处理在执政条件下遇到的问题。因此,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就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孕育而出。
二、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内容
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内容丰富,见解独到。笔者仅就以下几个问题作一梳理。
(一)执政党要把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
随着抗日战争的深入,日军开始转移战略目标,集中兵力对敌后战场进行了疯狂的进攻和扫荡,加之国民党顽固派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军事政策和经济封锁,各抗日民主根据地遭受了极为严峻的经济困难。为此,毛泽东发出了“自力更生”的号召,中央也提出了“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方针。对此,任弼时有着更为深刻的认识,在他看来,抓好经济建设,不仅是夺取革命胜利的重要保障,更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
早在1941年,他在陕甘宁边区各县干部联系会议上就指出:党在局部执政的条件下,把边区建设好,“是我们当前最重要的任务”。①初步提出了党的任务转移的问题。此后,1943年,他又在《领导方法和领导作风》中再次指出,“发展经济建设”是党在当前局势下工作“特别的环节”。②形象地将经济建设工作与党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推动了党的任务的转移。随着战争形势和经济发展的变化,他对搞好经济建设重要性的认识又进一步升华,正如1944年4月他在陕甘宁边区高级干部会议上讲话指出,现在的边区,环境相对和平,“如果我们共产党人只晓得用战争和暴力来推翻旧的制度和统治,而不善于建设新的丰衣足食的幸福快乐的社会,那我们也是不会胜利的,而且也一定要失败的。”③
关于为什么要把加强经济建设作为党的中心任务,任弼时认为:其一,经济建设是发展生产力的根本。马克思主义认为,革命的目的就是扫除阻碍生产力发展的因素。根据这一原理,任弼时得出了“革命是为着建设,而建设的根本就是发展经济”的结论。④从理论上厘清了为什么要加强经济建设的问题。其二,发展经济是革命事业的客观需要。任弼时认为,为了革命事业的物质需要和边区人民生活的现实需求,必须做好“经济建设”。⑤其三,经济建设与民主建设是辩证统一的。任弼时多次强调,边区建设的任务有两项,一是完善民主建设,二是抓好经济建设。在他看来,经济建设与民主建设互为基础和保障,“两者缺一不可”。⑥
(二)执政党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式要随着环境和任务的变化而转变
当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任务确定后,如何切实抓好任务的执行成为关键,党长期从事的是革命斗争工作,在严酷的战争条件下,形成了严格的军队集权化管理模式,保障了特定时期党在意志和行动上的统一。然而,按照这种模式的习惯性思维,仍然用简约集权的领导体制和管理模式去对待复杂细致的经济问题,显然是不适用的。
任弼时认为,“和平环境的建设工作和战争环境的战争动员工作,性质是不同的,进行的方式也就不同。”⑦过去在战争环境中建立起来的政权“没有太多建设工作可做”,现在处在和平环境中,最重要的则是建设,然而,经济建设又是“一个麻烦与细致的工作”,“要比夺取政权难做百倍”。⑧因此,及时“转变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十分必要。⑨
关于转变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任弼时认为:
第一,“必须富于创造能力”。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任务,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和挑战。如果“不打破公式主义”,不“独立地去创造事业”是很难培养出新的领导方法和工作作风的。因此,在转变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上,“必须富于创造能力。”⑩endprint
第二,“反对官僚主义倾向”。任弼时认为,党的中心任务转变后,党的政策贯彻落实不力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官僚主义”在作怪。因此,必须“反对官僚主义倾向”的坏作风,建立新的好作风。?
第三,“使组织工作适合于当前的任务”。当中心任务确定后,一切因素都应发生与之相适应的转变。在任弼时看来,要抓好经济建设,必须“使组织工作适合于當前的任务”,?只有以强有力的组织工作才能为经济建设提供干部、人才和制度等组织保障。
(三)执政党要加强党员干部的党性锻炼和修养
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对党员进行党性教育,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党性教育的重要性显得更为突出。抗日民主统一战线确立以来,在毛泽东建立一个马克思主义“大党”的思想引领下,中国共产党迅速壮大,到1941年,全国党员已近80万人,八路军和新四军也达到50万人。但队伍壮大的同时,党内开始受到非无产阶级思想的攻击,部分共产党员的党性开始出现问题,如何巩固党的组织,成为党的建设十分迫切和紧急的问题。
时为整风运动领导成员之一的任弼时,就党性问题发表了许多讲话和著述。这其中,任弼时更为强调的就是执政党的党员干部需要增强党性。他认为,在严酷的战争环境和统一战线中非无产阶级思想侵蚀等条件下,会使得党在思想上、政治上和组织上难以一致。同时,党又是“领导政权的党”,很多党员干部在政府中发挥作用,他们的思想素质和行为表现,将直接影响执政党在人民群众中的感观,甚至“利用自己的地位闹出许多不好的名堂来”。?因此,对于执政党的党员干部,“更加需要增强党性”。?
关于如何增强党性锻炼,任弼时认为应该从几方面加强修养。一是要树立正确的无产阶级利益观。把无产阶级的利益视为党的最高利益,同时自觉坚定忠实地为这个利益服务。二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不断用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自己、培植自己,坚定自己”,并坚决与“一切非马列主义的思想和观点”作斗争。?三是要坚持马列主义指导实践。反对个人英雄主义,自由独立主义等倾向,并正确处理好个人利益与党的利益之间的关系。四是要树立纪律意识。严格遵守纪律,坚决克服无组织性与散漫性。五是要树立正确的群众观。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领导广大群众为自身求利益求解放”而斗争的党,与群众结成真正密切的关系,才能形成党的强大的力量。?
三、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与建设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共产党执政党建设理论与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历史意义,更具有现实启迪。
(一)加强执政党建设,马克思主义指导是根本
无疑,任何执政党的建设都需要科学的理论来指导。由前文可以看出,任弼时关于执政党建设的思想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尤其是他对党从“革命党”向“执政党”转变过程中党的中心任务转变的问题,以及对任务转变后领导方式和工作作风应随之转变等问题都充满了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历史和实践也证明,只有马克思主义,才能解决好中国的问题。
当前,党面临的“四大考验”和“四大危险”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如何认识考验,应对风险和挑战;怎样建设党、使党与时俱进,党用什么方式来处理和应对矛盾都是党当前紧迫的难题,这就更需要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思想和指导改革,而这一理论就是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为此,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的建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也就是任弼时所强调的,要创造性地“使马克思主义具体化、中国化并有新发展”。?
(二)加强执政党建设,党性教育是核心
讲党性,不仅是共产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更是无产阶级历史使命和最高利益的集中表现。能否讲党性不仅是党员素质的重要体现,还是检验执政党建设好坏的标准。历史反复证明,党性问题事关执政党建设发展。党员党性教育和修养搞得好,党的建设就进步,反之,就倒退。前文已述,民主革命时期,任弼时就高度重视党性问题,提出了许多通过党性锻炼和修养来加强执政党建设的观点。
当前,绝大多数党员干部党性修养是好的,但仍有极少数党员干部存在理想信念动摇,党性观念薄弱,宗旨意识淡化,纪律意识松散等问题,特别容易受到破坏分子的利诱和侵蚀,从而动摇党的执政根基。
为此,新的历史条件下,加强执政党建设,仍然要抓好党性教育这一核心。首先是要加强理论修养,教育引导党员干部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四种意识,对党绝对忠诚。其次是发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使党员干部真正经受住权力、金钱、美色的考验。再次是强化纪律意识,把对纪律的敬畏转化为个人修养的表现。
(三)加强执政党建设,作风建设是关键
作风好,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也是中国共产党深受人们爱戴,赢得执政基础的重要法宝。历史表明,什么时候党的作风好了,党的建设就发展,什么时候作风差了,党的建设就退步,甚至出现挫折。管党治党的实践也证明,执政党出问题,往往是从作风出问题开始的。前文可知,早在民主革命时期,任弼时就十分强调执政党的作风建设。
十八大以来,中央坚持作风建设这一主线加强党的建设,从中央制定八项规定入手,以上率下,重拳出击,步步深入。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效应初步显现,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作风建设取得较好成效。总体来看,党内大部分组织和党员作风是好的,但仍有极少数党的基层组织和干部出现“四风问题”。
为此,在新的历史阶段,加强执政党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作风问题的顽固性,持之以恒地抓好作风建设。就是要按照习近平:“我们党作为执政党,面临的最大威胁就是腐败”,“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的”叮嘱,“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坚持和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坚持抓常、抓细、抓长,使党的作风全面好起来”。?
[注释]
①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6.
②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79.
③④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4.
⑤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43.
⑥⑧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28.
⑦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2.
⑨⑩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4.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87.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97.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52.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40.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4-235.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36.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7-2.
?任弼时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3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