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幼儿园美术教育中学生作品创造性的反思
2017-11-30庞俞东
庞俞东
摘要:幼儿园美术教育是我国学前教育阶段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学生的美学素养的课程基础。美术教育不仅是学生基本美术技巧的培养,更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培养。本文立足于本人长期的幼儿园阶段的美术教育实践,分析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儿童美术作品中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
关键词:基础教育 美术教育 个性 创造性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24-02
幼儿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预备阶段和基础环节。《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对于幼儿园阶段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以相关课程理论进行了比较详细而科学的说明,指出幼儿园的主要任务是“实行保育与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美术教育是学生美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发现美、创造美的主体性和潜能,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鼓励、支持和引导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当前在幼儿园阶段,美术教育内容主要体现在欣赏、绘画和手工三方面,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育实践中,我们最容易犯的错误就是在不经意间抹杀了孩子们的主体性及创造性,将美术教育简单化。
一、美术教育与创造性
3-6岁儿童正处于身心发展的黄金时期,发展具有连续性,这一阶段儿童的发展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潜移默化、深远持久的影响。学前阶段的儿童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和发展性,知识性目标适当要对位于学生的学习主体性的培养。美术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审美能力的培养至关重要,正如鲁道夫·阿恩海姆所说,学习“无论在哪里,都需要以培养自发的然而却是直接的冲动来取代机械的练习”,使儿童在美术创作中融入更多的思考和激情,展现自己的个性与创造性。在美术教育过程中教师应保护、尊重和发展每一个孩子的个性与创造性。儿童美术作品往往创造性丰富,源自儿童对生活的感受与由此而发的兴趣和热情,展现的是儿童的真、趣、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为学生的创造性惊叹。然而在实际的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的单一制约着学生创造性的发展,太阳、云彩、小鸟等已然成为大部分孩子的作业内容,儿童的创造性思维得不到充分发挥,美术作品存在机械单一、重形式、少个性等缺陷。
在教学过程中,一些平时被我们认为是绘画能力比较差的孩子,在他们的作品当中,依旧存在许多值得我们深思和欣赏的地方。孩子们对于绘画技巧掌握的不足同时彰显了他们的天性——天真而纯洁,张扬着他们的个性。作为教师,应树立正确的交易理念,不能单一的苛求学生作品的完美性,而侧重与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并且要运用鼓励,正强化学生的创造性,这也是孩子们学习、喜爱美术的原动力。
二、尊重个性差异、因材施教
美国当代著名哲学家莫里斯说:“如果人的潜力和人的差别得到尊重,自我创造的方法就必然是多种多样的。”艺术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并且呈现出个性化特征,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事物也会呈现不同的表现方法。美术是最为尊重儿童个性和创造性的课程之一,作为美术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教师本位和知识本位的教育观,应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学生做主体,教师要善于引导、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勇于表现出自己的美学感受,从而激发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美国美术教育家罗恩菲德对创造性推崇备至,其指出美术教育的目的在于通过美术作品达到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培养。美术与创造性的关系是路径与目标的关系,美术教育与其他艺术教育一样都是通达创造性目标的路径。罗恩菲德关于美术教育或艺术教育的目标形象的指出:“如果孩子长大了,他的美感经验获得较高的创造力并且能够服务于他的生活和工作,那么可以说艺术教育的主要目标已经达到。”因此,教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并应该对于学生的创造性行为进行激发和鼓励,给予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机会和舞台,并树立学生自我表现的自信心。
著名教育学家艾斯纳曾指出:“任何一个艺术问题都不会有唯一正确的答案,而可以作多种解释。没有什么法则能确切地告诉学生究竟是他还是她的解释才正确。”这一教育思想对于美术教育具有极大的启发性意义。美术可以被称为“无错误的学科”,在美术教育过程中对于学生的作品而言并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有的只是基本的创作技巧,创作一件艺术品是不存在什么正确和错误的方法。因此,作为美术教师在教授基本的操作性技巧的基础上应侧重于学生创造性的激发,鼓励学生积极创造,形成美术教学多样化、多元化的发展局面。
三、引导、启发,营造情境化课堂氛围
良好的情境氛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美国著名美术教育家艾利奥特·W.艾斯纳强调:“教学艺术不仅给孩子们提供必要的艺术经历,而且还能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和冒险。”“教学可以艺术地进行,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教学都带有这种特征,教学可能很呆板、机械、愚蠢或完全没有想象力,而只有当它敏感、机智和有创意—这些特性赋予它艺术地品格—时,在我看来,它应该被看做是人类在最高水平上对其智慧的运用。”我们要营造一种鼓励探索和冒险的课堂氛围,带领儿童进行激动人心的探究,鼓励他们对已知或未知的美术世界进行探索和冒险,激发他们热爱美术的情感,让儿童真正获得美术素养。教师积极利用情境化教学能够对于学生施加一种潜移默化的艺术影响和学习习惯的养成,不仅对于学生的美术素养而且对于学生的综合素养都具有重要意义。
第斯多惠曾说过:“知识是不应灌输给学生的,而应引导学生去发现它们,独立地掌握他们。”美术学习不仅是一种接受学习更是一种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因此,在美术教学中,作为教师一方面提供基本的写作素材和创作背景,另一方面积极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发现新知识,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个性创意,有利于学生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完善,对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正强化,积极教学评价
新课程改革已经实施多年,但还有不少教育工作者缺乏教育耐心,教育冷漠,对于孩子们的心声缺乏关注和理解,往往在教师本位思想的立场上去理解和评价孩子的作品。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身心发展不平衡导致学生能力的差异,有的学生的作品表面看来不尽人意,但如果能够让他们来谈一谈自己的想法,然后再来看他们的作品,就会发现不一样的感受。
笔者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一位教育工作者在教《出壳了》一课,在点评作业时,发现有一幅画面表现形式和其他同学都不相同,作品中鸟的造型过于简单而且运用的有效色彩就只有蓝色,这位教师没有基于否定,而是请这位学生走上讲台,谈一谈画画时的想法。这位学生认真的说到:“我想小鸟们出壳了,一定想妈妈了,排着队飞向妈妈的怀抱,妈妈张开翅膀正要拥抱它们呢。”孩子的话语简单却很感人。是的,妈妈的怀抱是最温暖的,也是最安全的。再回过头来看这幅造型能力有限,却表达出关怀意味的原创作品,已经是不能用“好”或“不好”、“像”或“不像”来给予评价了。后来老师多方面了解得知,这个孩子的家庭经济条件并不好,甚至彩笔还是一年级时买的,最后只有几支还能够继续使用,所以,孩子的作业色彩不是很丰富。另外,孩子的妈妈常年在外打工,很少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可能也是孩子内心的思念,才产生了这样的作品。对于这位孩子来说,这就是一幅優秀的作品。这样的一个事例不仅仅是对于教师教育耐心的说明,更是对于孩子教育的最好诠释,比起知识性的教学目标和评价,了解并尊重孩子的感受和体验、需求和愿望,并爱护他们,和他们平等地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的。
最后,笔者引用了艾斯纳在《教育想象》一书结尾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束语:“我们需要负起引导的责任来拥抱教育的可能性,并欣然探究可以达到这种可能性的更多的路径”。
参考文献:
[1][美]艾斯纳.教育想象——学校课程设计与评价[M].李雁冰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9.
[3]韦茂荣.现代教学模式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1998.
[4]尹少淳.美术及其教育[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5.
[5]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
[6][美]阿恩海姆.对美术教学的意见[M].郭小平等译.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