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克风格演唱教学方法
2017-11-30潘重霖
潘重霖
摘要:今天,流行唱法作为高等音乐院校专业性的声乐表演方向已然成为不可或缺的、极其重要的音乐实践学科领域。科学的发声方法、精准的技术技巧是实现演唱整体水平不断提高的根本保证。放克音乐的演唱依旧需要科学的发声训练,掌握精准而灵活的嗓音使用技巧才能够完美地诠释作品。本章首先对放克风格演唱技术的基本技能训练进行详细的理论阐述与方法指导,而后进一步对四首歌曲的演唱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讨论。
关键词:声乐表演 发声方法和技巧 基本技能
中图分类号:J6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107-04
一、演唱技术的基本训练
(一)发声训练
放克风格的歌曲,在演唱中主要使用的是口腔、胸腔共鸣,以鼻腔共鸣为辅,在演唱之前,演唱者要充分了解不同共鸣的发声原理与使用方法,并做相关的辅助性发声训练。声腔共鸣与音区的使用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而言低音区常使用胸腔共鸣、中音区则使用口腔、鼻腔共鸣,高音区则使用头腔共鸣。由于每个歌手的音域有差别,而较宽音域的人在演唱时调动各个音区的能力就要比音域较窄的人强一些。在歌曲演唱训练之前,先进行一定的不同音区之发音训练,不仅能够有效地做好演唱热身、同时亦能够在这样的训练中逐渐扩展原有音域。
以g1为中心,当逐级向下慢速演唱g1-c1各个音级时,使用英文单词“my”发音,五个音级每次向下移动一个半音,直至抵达个人最低有效音终止,此时训练的重点在于低音区的胸腔震动。在这一训练中,演唱者需要注意声带的松弛,注意脖颈自然持平,在气息控制上寻求一种圆润而向上抬升(但不是肢体上仰)的演唱感受:
谱例1:低音区的发声训练示意
以g1为中心,当逐级向上慢速演唱g1-d2各个音级时,使用英文单词“Va”发音,五个音级每次向上移动一个半音,直至抵头腔共鸣开始处的乐音为止,此时训练的重点在于中音区的胸腔—口腔震动。演唱时注意喉部肌肉的收缩感,胸腔的渐紧感,确保气息通畅,肩膀与脖颈放松,以利于获得饱满、圆润、明亮的音色。而当中音区发声训练使用了更多的头腔共鸣时,则进入到高音区中,此时在音质上更有鸣叫感。注意保持下巴保持松弛,注意感受声带震动对头腔共鸣的影响。
谱例2:中、高音区的发音训练示意
(二)换声点训练
换声点,指的是人声不同音区的过度范围。一般而言,换声区处在中音区上方、高音区下方,是联结两个音区的重要纽带。换声区的产生是由于“宏观共鸣体的自身结构与声带渐变运动的矛盾之中。”①从生理学上看,换声区的发音属于喉部腔体的静态功能性运动。具体而言就是随着音区的提高,喉部肌肉一部分组织结构的运动状态靜止,而另一部分组织结构的静止状态开始运动的过程。换音区演唱技术能力的强化有助于提高声音的灵活性以及腔体共鸣的技术。在换音区的训练中,不仅需要掌握发音体位的工作特点,同时要擅长运用舌部、软腭、咽喉腔体的运用,还要精准地控制气息。
换声区的具体训练可以上文所述高、中、低三个音区的发声练习为基础,进一步进行控制练习:首先,提高喉部发声系统中共鸣腔体的位置,在音阶训练中采取更开放的、较高位置的演唱训练模式。在这一过程中注意自己的姿势,形成有效而优美的声音形态。其次,在演唱中使用轻柔的方式在中高音区进行慢速、长时值的演唱训练,不仅要进行上行音阶的训练,同时亦要开展下行音阶的训练。在这一过程中,特别注意胸腔共鸣时肌肉的过度紧张、压迫所造成的演唱困难。最后,为了使得换声区的音色自然与一致,可先采取以假声状态演唱,并由一个音区自然地进入换声区,过渡之后又进入下一个音区。在换声区的训练过程中,特别需要提请演唱者注意以下五个方面的技术重点:抬起软腭,喉咙向下,带动面部肌肉,调整嘴型和舌头,使舌头、颧骨和嘴唇处于发声的理想状态。
(三)节奏训练
由于放克音乐的复杂节奏形态,特别是切分节奏的多样性,②因而在演唱放克音乐时候,就要首先对切分节奏进行必要的补充、辅助性训练。对节奏感稍差的演唱者而言,切分节奏的训练首先是不带音高的,以“da”为念声字来训练,各类切分节奏形态,同时为了精准地掌握切分节奏的时值,可以做以下辅助练习。如下谱例所示,在演唱切分时值时,先将切分时值以非切分结构进行演唱(第一行谱例第一行念声字),而后省略切分后消失的发音点念声字“da”的声母,只念出韵母“a”(谱例3念声字),而后再将切分音位的念声字韵母与其后的消失发音点之韵母联结即构成切分节奏形态(谱例4):
谱例3:切分节奏念声辅助训练示意
在此基础上,可在上述发声训练中加入切分节奏的训练(如谱例4):
谱例4:切分音阶演唱训练示意
除此之外,在歌曲演唱中要做到快速、精准地演唱出乐曲的节奏组合,就需要在歌曲训练中有针对地选择歌曲中的典型切分节奏形态和其他典型节奏形态进行训练。如在本文所分析的四首放克风格的歌曲中,就出现了以下几种代表性的切分节奏形式,这就需要演唱者深入把握这些节奏形态的时值结构:
谱例5:四首放克歌曲中的典型切分节奏示意
(四)灵活度能力的提高
演唱的灵活度指的是在演唱中快速反应、精准把握音准、节奏等旋律的各结构要素之能力,良好的灵活度是完美呈现一首歌曲的决定性因素。在放克音乐风格的演唱中,声音的灵活度主要体现在歌曲内容与形式以及歌手在个人理解的基础上对歌曲做出的即兴性、灵活性演唱处理技巧。自由的、即兴性演唱不仅是个人演唱风格与声音魅力的体现,更是优秀歌手必备的个性化演唱技术。另外,较好的演唱灵活度也能够在很大层面上帮助演唱者克服表演紧张、缓解换声的肌肉所带来的声音发紧、音准不佳、气息控制不力等问题。
培养演唱的灵活度是以具体歌曲的学习训练展开的。具体而言,演唱者必须学习并熟练掌握所表演歌曲旋律、唱词内容,体会原唱及其他著名翻唱版本的个人风格特点,特别注重分析歌曲的具体形态特点,有助于演唱者决定如何加入即兴演唱。要注意分析优秀歌手演唱版本中的即兴演唱方式、选择的结构部分,合理地加入自己的即兴。
二、四首放克风格歌曲的演唱教学方法
演唱教学具有理论性、实践性高度统一的特点,且以实践性为主导。在这一过程中,教学方法是以三个基本实践环节与理论思考引导来构成的:三个基本实践环节即:聆听、练习、表演;三个理论思考引导即:感受、分析与评价。此两个方面中的三个环节互相对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教学模式。我们说演唱教学是以实践性为主导,就表示它具有动态性的特点,也即是过程性的特点。演唱教学并不是禁止性的,亦不是直线型的一次性过程,而是动态循环、多次性、重复性的过程,这就表明,三个教学层次之间常依据教学要求而调整、交叉、循环进行。
尽管在实践中,上述三个部分可依据具体教学顺序调整和重复,但在以下论述中,为行文逻辑方便,笔者依旧按照感性到理性、模仿到创造的原则与路径,结合四首放克风格歌曲的演唱教学方法进行详细的论述。
首先,聆听是演唱学习的第一步,几乎任何一种音乐表演的学习都离不开大量的聆听,可以说,聆听是演唱学习的基础、根本所在。艺术学习的首要核心是模仿优秀的艺术家,因此聆听优秀歌手的演唱就变得格外重要。在放克音乐风格的演唱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导学生、培养学生学会聆听的习惯。
从人们的听觉反应上看,聆听有两种不同的基本形式:审美性的聆听与技术性的聆听。审美性的聆听,即音乐欣赏,其目的是通过听觉的直观感受形式,把握音响结构所传递的审美形象,并结合自身生活经验最终形成个性化的审美体验;技术性的聆听,即音乐听觉分析,其目的是通过听觉的感受,运用已有的相关音乐理论知识,对音响结构进行分析与把握,并作出一定的判断。音乐听觉分析的结果,在很大层面上受制于听众的音乐知识储备和音乐实践技能,优秀的歌手总是能一遍就能发现所听演唱的特点所在。在演唱教学中,教师应与学生一起聆听所学的歌曲,同时引导学生结合两种聆听形式,进一步体验与感受所演唱歌曲的整体风格特点、审美特质与形态特征。在理论层面,聆听与感受环节即“内心听觉”的训练与培养,其教学核心在于以下三个方面:
(一)形态把握
在聆听中以问答形式,或引导性语言,指导学生辨别乐曲形态特征。教师可设置如下问题进行教学:
提问1:有哪些乐器构成了乐曲的伴奏,而那些乐器充当伴奏的节奏层次、又是那些乐器充当伴奏的和声层次?
学生可依据所听到的内容,进行回答,教师在此基础上做出总结,并形成简单的文字形式。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所关注的四首放克歌曲之回答如下表所示:
表1:四首放克歌曲乐器使用情况
根据上述提问,进一步可提出如下问题并再次聆听音乐,与学生讨论。
提问2:整首歌曲的旋律特点是什么?这首歌最富于表现力的片段有什么形态特点?
以譚维维演唱的《康定情歌和溜溜调》为例,其旋律特点是以民歌曲调作为基本素材,在溜溜调的副歌段落中加入了一系列的旋律发展。其最富于表现力的片段是对民歌《康定情歌》的整体改编,其中加入了大量的电声乐器与电子音效,该曲配以放克音乐风格明显的伴奏形式,形成了中西混搭的复合风格特色。由于篇幅有限,笔者仅以上述两个提问说明。而需要指出的是,在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将感性化的语言归纳成理性的分析话语,这是提高内心听觉逻辑认知能力的重要教学途径。
(二)技术把握
在聆听中以引导性讲解对所听歌曲的演唱技术进行分析与把握。这就是本文第二章演唱分析中所谈及的发声法、音准与润饰、节奏、特殊技术四个方面。在这方面,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说出感性的演唱特色,还要进一步地结合基本技术训练,从实践层面引导学生思考各种演唱技术的操作特点,并用理论逻辑化的语言描述。如四首放克歌曲中最常见的是口腔共鸣的发声法,那么这种发声法具体的发生要求是什么?生理机能如何运作?如何训练?都是在这一部分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也就是说,在演唱训练开始之前的聆听环节,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对歌曲中所能遇到的技术重点、技术难点进行分析与讨论,并进行一系列的辅助训练。对与放克风格演唱而言,本章第一节中所指出的几个方面应该作为这一环节的教学重点。
(三)风格把握
在形态与技术把握的基础上,进一步结合音乐理论知识,对聆听歌曲进行风格性把握与风格细微差异的区别认知。如本文所分析的四首歌曲,在整体上属于放克音乐风格,但亦有细微的差别。Superstition属于早期放克音乐形态,因此具有很强的爵士大乐队风格特点;Moves like jagger属于现代后期放克音乐风格,具有主流摇滚音乐的风格特点;Uptown Funk属于当代放克音乐风格,同时,在演唱技术上兼具有说唱音乐的特点。《康定情歌和溜溜调》在节奏层面凸显出放克音乐风格的特色,而在旋律与演唱技术层面则凸显世界音乐的风格特点,即民族化与流行化的双重融合。
其次,在把握了所要演唱的歌曲之基本形态、风格与演唱特征之后,就可以进入到练习环节,在练习环节中,学生需要对歌曲的旋律、伴奏、唱词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熟悉。首先就是音乐形态的分析与把握,在此基础上进行声乐训练。在练习中,学生应不断地回归到聆听感受的环节,深挖演唱技术特点,同时以自己的演唱对比原唱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进行重复演唱的评价。这其中一个关键就是,每一次在教师指导下的演唱训练,都需要把演唱的不足、演唱的错误提取出来进行单独训练,并进行文字性的理性逻辑归纳与总结,形成演唱训练日志。这不仅有利于教学,更有利于演唱训练质量的提升。
最后,在训练完成时,学生就需要登台表演实践,通过听众反馈的评价来对自己的演唱进行打分,同时教师也通过这样的形式认识自己的教学方法的不足之处。在这一环节中,教师应指导学生从模仿优秀歌手的风格转向创造自己的风格,在演唱过程中回归感性体验,将技术性的训练溶于演唱过程的感性体验中来获得自我艺术实践水准的提升。在放克音乐风格的演唱中,这一点集中表现在对即兴演唱的处理上,也是声音的灵活度之技术要点。由四首歌曲我们可以看到放克音乐的演唱其灵活度在于相同乐汇不同变奏时的节奏差异与乐音润饰方式的处理上,在教学中就需要依据本章第一节第四点所论述的训练技术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
首先,从形态特点上看,放克音乐风格强调交叉、复合型的节奏律动形态。在打击乐层次突出个基本拍位的音位感,在旋律层次上则以各类小节内切分与跨小节切分结构为主,造成一种旋律切分强拍消失,伴奏层次强拍弥补的交叉节奏结构,同时常以某一短小乐汇为固定伴奏旋律,与主旋律构成对位结构。放克音乐风格的旋法多以五声性音阶结构为主,以上下行音阶片段为旋法框架,乐汇结构的不断变奏、润饰为发展手段。在整体音响结构上凸显出节奏性鲜明,律动活泼而奔放,情绪热烈。其次,从演唱技术上而言,放克音乐风格多以口腔、胸腔共鸣为主,声音位置较一般流行歌曲靠前,常使用大量带有装饰音特点的旋律、唱词润饰技巧。并在感性化的演唱中改编乐曲细部乐汇时值结构与乐音走向形态,形成自由而又能与歌曲内容与形式完美匹配的即兴演唱形式。最后,而从演唱教学实践上看,放克风格音乐的演唱需要演唱者深入掌握口腔、胸腔共鸣技巧,同时掌握好换声区的转换以及气息控制、切分节奏结构等基本技术重点与难点。并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聆听、练习、表演三个环节来不断提升放克风格音乐的演唱实践能力。
从形态特点上看,放克音乐风格强调交叉、复合型的节奏律动形态。在打击乐层次突出个基本拍位的音位感,在旋律层次上则以各类小节内切分与跨小节切分结构为主,造成一种旋律切分强拍消失,伴奏层次强拍弥补的交叉节奏结构,同时常以某一短小乐汇为固定伴奏旋律,与主旋律构成对位结构。放克音乐风格的旋法多以五声性音阶结构为主,以上下行音阶片段为旋法框架,乐汇结构的不断变奏、润饰为发展手段。在整體音响结构上凸显出节奏性鲜明,律动活泼而奔放,情绪热烈。另外,从演唱技术上而言,放克音乐风格多以口腔、胸腔共鸣为主,声音位置较一般流行歌曲靠前,常使用大量带有装饰音特点的旋律、唱词润饰技巧,并在感性化的演唱中改编乐曲细部乐汇时值结构与乐音走向形态,形成自由而又能与歌曲内容与形式完美匹配的即兴演唱形式。最后,而从演唱教学实践上看,放克风格音乐的演唱需要演唱者深入掌握口腔、胸腔共鸣技巧,同时掌握好换声区的转换以及气息控制、切分节奏结构等基本技术重点与难点。并通过教师的引导,通过聆听、练习、表演三个环节来不断提升放克风格音乐的演唱实践能力。
注释:
①张清华,谢宗昆:《歌唱换声原理新探与解决——“换声点”的几个重要环节》,《中央音乐学院学报》,1997年版第2期。
②黄柯:《跳动的低音——FUNKBASS的演奏与实践》,《乐器》,2002年版第9期,第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