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赫哲族民歌的创作特征

2017-11-30王立扬李鑫春

艺术评鉴 2017年20期
关键词:创作特征赫哲族民歌

王立扬+李鑫春

摘要:赫哲族民歌优美动听,无论是节奏还是曲调,都会使人感受到江水波浪的起伏和渔船划行中的轻摇微摆。本文从其创作背景、创作技巧和艺术特色等方面,简述赫哲族民间歌曲的创作特征,希望能让更多人了解赫哲族民间歌曲,让更多人挖掘研究和整理赫哲族的民间歌曲。

关键词:赫哲族 民歌 创作特征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3359(2017)20-0028-02

在中国東北三江流域有这样一个少数民族,打渔、打猎是当地人民的主要生活方式,他们能歌善舞,这就是——赫哲族。赫哲族人民喜爱音乐,善于唱歌,民间流传着许多优秀的歌曲,曲调优美舒展,旋律奔放。赫哲族的民歌来源于赫哲人的日常劳动生产,也承载着赫哲人的民俗与民风,散发着渔猎民族独特的音乐文化气息,它不仅是赫哲人的口述史,是一种民族精神、一种礼仪,更是世界的文化遗产。

一、赫哲族民歌的创作背景

赫哲族地属东北地区,是人口较少的民族,却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文化,目前主要聚居在在黑龙江境内。赫哲族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我们无法找到有记载的民歌资料,仅能依靠一代代赫哲族民间艺人及演唱爱好者的口传心授传播和传承。过去赫哲人从事的物质生产主要渔猎生产,其中以捕鱼为主,生产工具以桦皮船、渔网、鱼叉等简单的工具为主,因此赫哲族传统音乐中表现他们的织网、打渔、食鱼等生活的内容较多,音乐素材也是大多源于日常的生产生活感受。“嫁令阔”,多为妇女吟唱。婉转清丽,悠扬嘹亮的“赫尼那”调,是妇女们在劳动中哼唱的明朗轻快之歌;情感纯朴、轻柔悠扬的“嫁令阔”调是歌颂自然,表达无限热爱的赞颂之歌;低吟浅诵的“萨满调”是跳神祭祀活动的神圣之歌;调缓音长、娓娓动听的“白本初调”是老人给孩子讲唱故事歌的慈爱之歌;表达人物性格、特征和心理活动“老头调”和“少女调”,是表演模仿老头和少女的演绎之歌。可以说赫哲族民间歌曲的创作灵感来自人们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创作民间歌曲既丰富了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内容,又填补了缺失的特色民族文化,通过分析和研究赫哲族民间歌曲的创作特征,使我们更加熟悉赫哲族人民的生活和音乐风格。

二、赫哲族民歌的当代创新

过去赫哲族许多优秀、经典的民歌,流传百年传唱不衰,其流传方式一部分是通过家族的传承,另一部分则是靠民间传唱。一首好听的歌曲,人们自然愿意广为传唱,一代人的演唱必然会为下一代人所吸收、接受,这样,歌曲在愉悦自身的同时也完成了传承的功能,使之不断的发展、继续。如今,在传统的生产生活方式已然改变,赫哲族传统文化在长期的与汉文化交融的涵化和濡化之下,赫哲族民歌也在传统作品的基础上,涌现了一批带有赫哲族传统文化内核的改编及创作作品。这些作品有的衬词、旋律线条方面与传统民歌相同,但写作手法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有的从表演形式和演唱技法上注入了新鲜元素,使得赫哲族民歌的风格多样化。从歌曲创作的角度讲,体现了时代性和专业性。如赫哲族创作民歌《网滩之夜》(见谱例1)是一首描写赫哲网滩夜色之美的歌曲,通过夜色中美丽的网滩,抒发了深深的思念之情。全曲共分为四个乐句:第一乐句,1-14小节;第二乐句,15-27小节;第三乐句,28-44小节;第四乐句,45-56小节。歌曲由于创作背景的不同,与传统嫁令阔已有很大的差别。《网滩之夜》的演唱者孙中馗,是新一代赫哲人的代表,他对于赫哲音乐非常热爱,在自己具备好的歌唱条件的基础上,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提高,从这首歌曲的演唱角度看,他是接受过训练的。演唱运用了一些科学的发声方法,在歌曲的强弱处理、节奏快慢的把握以及情感体会等方面,做得比较到位。与之传统嫁令阔歌曲的伴奏而言,《网滩之夜》融入了一些现代流行元素,使歌曲更加符合当代社会背景下创作的民族音乐。在《网滩之夜》的配器中,加入了小号这一西洋乐器,这与传统歌曲的伴奏相比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在歌曲的制作上,也采用了电声乐器。从听觉上,它不仅保持了赫哲族传统嫁令阔的风格,也具有了现代民族音乐的活力。

谱例1:《网滩之夜》

三、赫哲族民歌的创作技巧

从节奏节拍方面来看,因为赫哲族的民歌与他们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所以荡舟式的特点显著。通常节奏较缓慢、平稳,比较多见的是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和八分音符,节拍也是以 2/4、3/4 拍为主,在歌曲中很少会有散拍子或变换拍子,并且大多数的歌曲都是强拍起,很少出现弱拍起。如《我的家乡多美好》就充分表现了赫哲族人民勤劳持家、纯朴好客的民族风格。这首作品为C徵调、四二拍、Moderato(中板)、曲式结构为单乐段,其节奏平稳、均匀律动中带有跳跃的感觉,旋律流畅而婉转,具有明显的抒情色彩。赫哲族民歌的歌韵一般以押头韵为主,有时也兼顾脚韵。赫哲族民歌的歌曲旋律,不论是传统曲目还是新创作的曲目,都没有脱离赫哲族民歌的基本旋律,歌曲大多为单声部旋律,带有多段反复。歌曲的律动节奏,恰如其分地展现出赫哲族这样一个以渔猎为文化标签的民族的昂扬风貌,婉转而清亮的歌声唱出赫哲人的好客,也表达着对富饶家乡的无比自豪之情。在此基础上近些年本民族的音乐传承人及传播者创作出了更为丰富的、更具有表现力的歌曲,使当代及后世的人们能更深层次的了解赫哲族音乐以及生活形态。

赫哲族民歌在旋律曲调上具有如下特点:1.在创作歌曲中保持某一首民歌的基本音调,如大家耳熟能详、广为传唱的创作歌曲《乌苏里船歌》,就是根据两首赫哲族民歌——《想情郎》和《狩猎的哥哥回来了》改编而成的,其中又巧妙的加入引子和尾声;2.合并了两首或两首以上的民歌基本音调而得来的创作歌曲,如之前所分析的创作歌曲《赫哲渔歌》的第一乐段,主要采用的是赫哲族民歌《天鹅姑娘》的音调,而第二乐段段主要采用了赫哲族民歌《乌苏里麻木》的音调;3.提取赫哲族民歌中的具有特点的音调创作出的歌曲,如《乌苏里麻木》《冬钓》《赫哲人的歌声》《我爱富饶的三江口》等这些创作歌曲的音调,主要是综合了传统民歌《共产党救了咱赫哲人》《天鹅姑娘》《我的家乡多美好》《河边情歌》等音调谱写的。

四、赫哲族民歌歌词特点

在歌词表现上,赫哲族民歌是最为淳朴、自然的表述,展现自己的生活、劳动,抒发自己的感情,歌词既不华丽也没有修饰性,传统民歌常使用“赫尼哪”“阿啷”等衬词(如《大顶子山高又高》《打猎歌》)。乐句短小精悍,并像汉族山歌一样,即兴演唱,没有固定程式,但通常部分都保持着大体上的相对平均,演唱中常使用“赫尼哪”“哦呐呐”等不同的衔接词,就像汉族民歌中的“哎嘿哟”“伊格牙儿哟”一样,只是衬词,没有别的意思。“阿啷”是即兴演唱的开始,而“给根”或“给格”则是演唱的结尾。创作歌曲的歌词则是经过词曲作家润色而来,所以在写作手法上更为规范。新创作的歌曲如《赫哲酒歌》《爷爷的桦皮船》等也加入了“赫尼哪来赫尼哪”这样的衬词,使得歌曲更有民族特点和韵味,并且增添了情趣,起到扩充音乐的作用。衬词用在民歌开始处称谓首衬,用在民歌结束处称谓尾衬,用在句尾称为间衬。没有加入衬词的歌曲通常是速度比较缓慢,表现抒情的或是悲凉的氛围,而加入了衬词的歌曲多为节奏欢快,表达了赞美和喜爱之情。

赫哲族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归,追波逐浪,跋山涉水,每一代人都过着颠沛流离的渔猎生活。原本就产生在受封闭的环境之中,又局限地在封闭式的环境中流传,赫哲族民歌只是赫哲人民的一种艺术情感表达,因而曲调有限,十分简朴,所创作的歌曲内容也大多是与劳动生产和风俗生活息息相关,体现出赫哲人民在劳动中的一种自我娱乐形式和从内心抒发出来的对家乡以及生活的热爱。赫哲族民歌的发展也历经推移,一些传统的曲目,不停地以新面目被诠释。在变化中,它与传统的形式有了距离,而另一些曲目,任凭时间的冲刷,仍旧保持其原有的面貌,继续存在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永全.赫哲族民间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J].艺术科技,2013,(02).

[2]《中国民间歌曲集成》编委会.中国民间歌曲集成(黑龙江卷)[M].北京:中国 ISBN中心出版,1997.

猜你喜欢

创作特征赫哲族民歌
传承赫哲族音乐的几点思考
佳木斯市赫哲族传统体育发展现状调查探究
畲族民歌:《朋友,请你喝杯酒》
赫哲族舞蹈的研究综述
试论当代中国民族器乐作品的旋律创作
西方音乐的魅力
国产中小成本电影的发展策略探究
穿花衣 唱民歌
赫哲族
莫文蔚:民歌也可以很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