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及其教学

2017-11-30霍静彦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衬托修辞对比

霍静彦

[摘 要]“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历来是中学修辞教学中的一个难点。教师应以词语、句子、段落、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博引和论证,使学生了解“衬托”与“对比”两者的区别和特点,使之能举一反三、觸类旁通,尽量避免出现修辞上的错句迭出、情景错位和伤文害意,提高辨析和运用修辞的能力。

[关键词]语文;修辞;教学;对比;衬托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1602

“衬托”与“对比”的区别,历来是中学修辞教学中的一个难点。之所以说是难点,是因为其“貌合神离”,许多学生被其外表所惑,往往对两者混淆不清,因而在作文中不加理解地去造句行文,错句迭出,情景错位,伤文害意。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分析具体的例子,来让学生掌握这两种修辞手法的区别。

一、分析何谓“衬托”

为说明何为“衬托”,可先来看《诗经》中的一句名诗:“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初读此诗,似觉平淡寡味,但多读几遍之后,便能感受到一种荡气回肠的凄怆之情。

首先,按情理来说,在古代的征战中,征人出征的时候应是“哀”,而诗人却匠心独运地在诗中用“杨柳依依”的“乐”景去描写;征人回家的时候应是“乐”,而诗人却用“雨雪霏霏”的“哀”景去描写。这样以“乐”景去反衬“哀”情,以“哀”景去反衬“乐”情,两者相反相成,收到了哀乐倍增的氛围效果。

其次,从情景来看,“昔”“往”之时,依依杨柳,风景如画;“今”“来”之时,霏霏雨雪,天昏地愁。诗人在此含情于笔,寓情于景,借景生情。他不是用“乐”景去写昔日的“哀”情,也不是用“哀”景去写今日的“乐”趣,而是运笔独到,用往日征人出征时故乡的风景如画去陪衬今日征人归途中的凄凉景色,两相映衬,突出了今日的凄怆悲哀,收到了情伤于景、情景交融、催人泪下的艺术效果。该诗为何会产生这样好的艺术效果呢?究其原因,在于诗人在诗中巧妙运用了以甲事物陪衬乙事物的修辞表现手法,这种表现手法,在修辞中就叫作“衬托”,又叫“映衬”。

二、分析“对比”手法在文学作品中的巧妙运用

在文学作品的描写中,若巧妙运用修辞中的“对比”手法来描写人物,能让真、善、美与假、恶、丑形成鲜明对照,使作品收到既突出事物本质,又表达出鲜明爱增感情的艺术效果。

例如鲁迅在其小说《祝福》中,对悲剧人物祥林嫂的四次肖像描写,就是在情节结构的布局中,巧妙地运用了“对比”这种修辞中的表现手法,层层递进,首尾呼应,对人物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刻画。作者在运笔泼墨之中,抓住了祥林嫂前后四个阶段的不同肖像特点,落笔轻重有别,寄情浓淡相宜,不但对祥林嫂作了入木三分的准确描写,使之形成鲜明的对比,而且深刻而细腻地表现出了祥林嫂悲剧演变的全过程。

一是在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四老爷家时,作者轻笔素墨地描写了她的鲜明特征:“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这种略带痛楚的“柔笔”描写,含蓄地表明了她虽然生活困苦艰难,心境不佳,但仍有青春活力。

二是在祥林嫂重来鲁家做工时,作者轻笔淡墨地勾勒出其外表变化:“脸色青黄,只是两颊上已经消失了血色,顺着眼,眼角上带些泪痕,眼光也没有先前那样精神了。” 这种“痛气回肠”的“伤笔”描写,不但充分显示出祥林嫂再嫁再寡的心灵创伤,而且把她终日以泪洗面和悲痛憔悴的外表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了。

三是在祥林嫂捐过门槛后仍遭到污辱与呵斥时,作者轻笔重墨地描写出她的神态变化。作者笔下的祥林嫂,此时已是“脸色同时变作灰黑,只是失神地站着”,“第二天不但眼睛窈陷下去,连精神也更不济了”。这种揪人心肺的“痛笔”描写,使读者透过她的脸色变化和精神状态,看出她的希望和幻想此时已经彻底破灭了。封建势力的摧残和迫害,已把她逼到死亡的边缘。哀告无门的处境,已使她由内心的恐惧,发展到外表神态的木然,变成了“一个木偶人”。

四是在祥林嫂已处于流浪街头行乞的悲惨境地时,作者最后以力透纸背的悲痛笔触,饱蘸着悲愤的感情,重笔浓墨地把一个“面目全非”的祥林嫂展现在读者的面前:“脸上瘦削不堪,黄中带黑,而且消尽了先前悲哀的神色,仿佛是木刻似的;只有那眼珠间或一轮,还可以表示她是一个活物。”这种催人泪下的“绝笔”描写,使读者心碎地看到了一个令人目不忍睹的“祥林嫂”。这时的祥林嫂,已不是先前那个“脸色青黄,但两颊却还是红的”的祥林嫂了。悲惨的岁月劫难,黑暗的社会折磨,已把她变成了一个面目全非、头发全白的“活物”了。此时此刻的祥林嫂,与前几次相比,其外貌已发生了惊人的质的变化。她的衰老,不仅表现为血肉枯干,而且也表现在精神上好像完全失去了感知,几乎成了一具空有躯体的僵尸。

从上述浅析可见,作者在作品中,正是运用了修辞中的“对比”手法,通过这四次匠心独运的肖像前后变化对比描写,融自己的爱憎感情于笔端,一层一层地展示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这种不惊风雨而泣鬼神的对比描写手法,不但把人写“活”了,把社会环境写“绝”了,而且也把作品中猛烈抨击封建社会吃人本质的主题思想写“化”了,收到了事半功倍的艺术效果。

三、明确“衬托”与“对比”在运用上的不同特点

“衬托”有主次之分,陪衬的事物是说明被陪衬事物的,也是用来突出被陪衬事物的,通过陪衬可使主体更分明、更突出。就构成数量来说,“衬托”必定是描写两个事物的。例如在“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别父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弟良将怯如鸡。”一句中,每个分句均有两个事物,其中有一个是主要的,另一个是次要的。如在“举秀才,不知书”中,“举秀才”是主要的,“不知书”是次要的,而且可以发现,“不知书”正是从反面去衬托“举秀才”的。举了秀才却不知书,从中可以看出当时科举的腐败和黑暗;名为孝廉,可并不孝,别父而居,把父亲冷落抛开;有些官吏说得好听,寒素清白,实际上却污浊如泥;高贵门第的所谓良将,却胆怯如鸡。可见,这几句均是用反衬的手法来揭露封建官场的黑暗腐朽的。

而“对比”是表明对立现象的,两种对立的事物(两个不同的事物或同一事物的两个不同方面)并无主次之分,而是互相依存。通过对比,把所要表达的意思突显出来,形成鲜明的比较和反差,使好坏分明,相得益彰。例如,在“革命战争年代,我们把充满敬意的红花献给红梅树下就义的烈士,雪山草地长征的英雄,南泥湾中开荒的好汉,太行山下参军的儿郎,沂蒙山区支前的模范……;而把仇恨的子弹射向石头城里的魔鬼,蹂躏中华的倭贼,三月租界的蛆虫和从狗洞里爬出的幽灵。”一句中,两个方面(事物)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具有互相依存的关系。通过这两个方面的对比,生动地描写了“我们”爱憎分明的思想感情和鲜明的阶级立场。诸如此类的例子还有很多,例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等一些反映忧国忧民情怀、阶级生活反差、个人爱憎感情内容的经典诗句,在修辞上均属于“对比”一类。

在中学的修辞教学中,只有运用词语、句子、段落、情节、结构等方面的例子,深入浅出地博引和论证,明晰“衬托”与“对比”两者的区别和特点,透视其“貌合神离”的内涵本质,才能有效地把学生从知识的误区中引导出来,使之在今后的造句行文中能做到理解含义、区分特点、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尽量避免出现修辞上的错句迭出、情景错位和伤文害意,提高辨析和运用修辞的能力。endprint

猜你喜欢

衬托修辞对比
早春
学会衬托
场面描写“六衬托”
写作的艺术表现手法:衬托
可口可乐广告语修辞应用及其汉译分析
李白诗歌修辞与英译赏析
中日两国胶囊旅馆业的发展对比及前景展望
克里斯托弗·马洛与陶渊明田园诗的对比
英国电影中“愤青”与“暴青”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