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过语言活动挖掘“一望无知”的东西

2017-11-30秦丽裔

中学教学参考·语英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语言活动文学作品教学内容

秦丽裔

[摘 要]学生在独立阅读文学作品时,对文本的领悟往往流于表面。因此,教师在确定教学内容时,应该细读文本,找出学生看不见、看不懂的地方,引领学生从“一望而知”进入到“一望无知”,使学生能够深读文本,进而通过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关键词]文学作品;教学内容;语言活动;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8001302

文学作品教学内容如何确定,这是需要每个语文教师深思熟虑的问题。“教什么”远比“怎么教”来得重要。对于不同的文体、不同的文本,可以确定不同的教学内容,但有一点是相同的:要教学生看不懂的地方,要教学生看不见的地方,要引领学生在“一望而知”的东西里,看到“一望无知”的东西。乡村学生语文素养整体水平偏低,在独立阅读文本时,对文本的领悟流于表面的现象屡见不鲜。乡村教师外出学习、展示的机会很少,教学上往往“闭门造车”,深层解读文本的能力普遍不高。因此,乡村教师在教学文学作品、确定教学内容时,更应该在有效挖掘学生“一望无知”的东西上下功夫,通过具体的语言活动带领学生学习文学作品。

一、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品味语言

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因此,教师在解读文本时要关注文本中的语言文字,关注那些容易被学生忽略,但蕴含着作者情感思想的文字,从而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在“一望而知”里读到“一望无知”的东西。例如《都市精灵》中有这样的一段描写:“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教师可以将这段话改成:“在渔人码头旁,躺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然后问学生:“这段话和原文有哪些不同的地方?这样改好不好?为什么?”接着引导学生展开讨论。运用这样的“比较揣摩法”,能让学生关注到一些重要的字词,这些字词是他们“一望而知”的,进而让学生在讨论交流的过程中,看到这些字词背后容易忽视的地方,诸如人对动物的关爱、尊重,诸如一种现代意识,诸如动物的悠闲安适,诸如作者的羡慕、佩服、向往之情等。在对这段内容讨论完之后,再让学生将视线投向其他的内容。让学生自己阅读文本,自己提出这样的问题,在班级中交流,不难发现学生提出的问题是丰富多样的,有句式的运用,有词语的推敲,有情感的品悟等。文学作品的语言是很值得品味的,语言品味也是阅读教学的基本活动形式,通过语言活动品味语言才是最为有效的方法。“比较揣摩法”是比较简单易学的方法,多运用于平时的教学,于教师而言,能提高自己解读文本的能力;于学生而言,不仅能看见自己阅读时“看不见”的地方,还能培养品味语言的意识,这对学生学习语文有重大意义。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有意识地多运用改一改、换一换、调一调、减一减、加一加等方法带领学生推敲语言,让学生更深入地品味作者的情感、观点等,看到更多“一望無知”的东西。

二、通过语言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

文学作品中都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情感、独到的见解和感悟,有的通过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鲜明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但更多的是融于字里行间,需要仔细品读。教师在设计教学内容时,要注重通过语言活动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例如《都市精灵》中作者描写了文学馆中的“一景”“一宝”以及其他一些光顾大院的鸟。学生在独立阅读文本时,都能感受到作者对这些小精灵的喜爱之情,却大多不能体会到“喜”背后的“忧”。因此,教师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就应该将品读“忧”这种情感列入教学内容,带着学生深层解读文本。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问题:“作者在具体描写都市精灵时流露出了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内容说说。”如果学生答不出“忧”的话,教师可适时追问:“这种喜悦背后还蕴含着怎样的情感?”然后让学生找到相关的句子,在读中品,在品中读,深刻地感悟作者“喜中带忧”的情感。如果有个别学生一开始就能体会到这种情感,那么教师可以先将这种情感“埋伏”好,在学生体会完“喜”这种情感后再集中品读“喜中带忧”的情感。这样,能够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深处,走进作者的内心,获得更深刻丰富的情感体验。相对于作者“喜中带忧”这种情感的含蓄,《都市精灵》这篇文章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很直白的。我们在设计教学内容时,也可以挖掘一下文本,使学生通过语言活动将主题理解得更深刻一些。例如我们可以先从这篇课文中的“一”这个数字切入,问学生:“这篇课文有一个数字频频出现,是什么数字呢?快到文中找找看。”这个问题没有难度,而且有点意思,因此学生会很积极地找到“一个”“一景”“一大群”“一派”“一宝”“一只”“一双”“一对”“一大片”“一江水”“一块土地”等词语。在学生找完“一”后,可以让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写了这么多‘一?”细读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领下,可以从“一”品到许多他们“一望无知”的东西,例如“一个”“一只”“一对”中的孤单寂寞,“一景”“一宝”中的无奈悲哀,“一派”中的赞美羡慕,“一江水”“一块土地”中的对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呼唤。之后,教师再引入“二”这个数字,或总结刚才活动中学生体会到的“两种情感”——喜和忧,或在“孤城寡人”和“与狼共舞”这两个词上下功夫,让学生理解这两个词在文中的意思,用算术符号将这两个词与标题中的“都市”和“精灵”这两个词联系起来,组成两个等式。接着进一步挖掘出“三”这个概念——过去、现在和未来,让学生围绕这三个词谈谈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学生会领悟到作者对过去北京城的怀念,对现在北京城的失望,对现在其他有“都市精灵”的城市的羡慕、佩服、向往,对未来人与动物和谐相处,每个城市都有自己钟爱的小动物的呼唤。这些语言活动环节的设计,能让学生不仅仅在文章的议论部分看到本文的主题,不仅仅只看到人与动物应和谐相处这一点,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真正地走进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这样,学生自然就能在“一望而知”中看到更多的“一望无知”的东西。我们的教材中,有许多文学作品是比较浅显的,教师在教学这样的课文时往往有没什么可教的感觉。但这些作品真的没什么可教吗?这时,教师就应该有“浅文深教”的意识。通过语言活动对文本进行深层解读就是一个有效的方法,而这种深层解读一定要扣住文本,扣住文字,这样才能带领学生获得正确、深刻的体验。endprint

三、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创造

教师应该通过语言活动,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的阅读理解。许多文学作品中都有留白的地方,这些地方往往是学生看不见的。教师在解读文本的时候,要善于发现这些地方,寻找有价值的地方设计教学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创造。黄厚江老师在上《孔乙己》一课时,以孔乙己的手为切入点,结合对手的描写带领学生品读完孔乙己善良、迂腐、自命清高、好喝懒做的性格后,抓住这双手不放,提示学生:“文中写了这么多处的手,其实有些地方也还是可以写手的,而作者却并没有写。你们能找出这些地方来,来一次再创作,补写出一两句,并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写吗?”学生在明确任务后,很积极地找到了文中许多为“手”留白的地方,通过阅读创造,加深了对人物的理解。在研读完小说结尾后,黄老师又提出要求:“假设我们能看到孔乙己的死。你觉得会是一个什么情景?请大家写一段话,描述一下你想象的情景。我还有一个苛刻的要求,必须写到孔乙己的手。”黄老师在这节课上让学生通过想象和创造,以“写”为手段,让学生看懂了作者为什么写孔乙己的手,看懂了孔乙己,看懂了作者的思想情感,看到了许多他们原先看不到的地方。这种抓留白想象创造的教学方法并不难掌握。我在教学《孔乙己》时,便有意识地尝试运用这种方法。我从“笑”入手,让学生找出文本中关于“笑”的描写,在带领学生品读了孔乙己的善良、迂腐、自命清高等性格和众人的缺乏同情心、冷酷无情后,让学生想象孔乙己死时的情景。然后提出第一个要求:在众人谈论孔乙己被打折腿的这段内容中加入有关“笑”的描写。在完成这个任务后,我又提出了第二个要求:孔乙己有没有死?请结合文章的内容给出理由。大多数学生能从文本中找到孔乙己必死无疑的理由(这理由教师不问,许多学生也是看不到或看不全的)。接着我提出了第三个要求:假如有人目睹了孔乙己的死,然后在酒店中宣布这个消息,他会怎么说?听众会有什么反应?要求有对“笑”的描写。这样层层深入的几个问题的设计,让学生透过“笑”看到了当时社会更多的问题,获得了更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语言活动进行的阅读创造是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学生自己的再创造,除了能让学生看到一些“一望无知”的东西,还能让教师更多地发现学生在文本理解中存在的不足,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对文本中留白之处的寻找、问题的设计都没有太大的难度,是教师比较容易学习和使用的一种方法。

新课程强調阅读教学中学生对文本的感知和体验,强调阅读中学生和作者、学生和学生、学生和教师之间的多重对话,而这些都是以理解文本为基础的。乡村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普遍较低,教师应在带领学生理解文本的基础上开展丰富的语文学习活动,而在多种语文学习活动中,尤其要关注语言活动。教师要善于通过语言活动把“一望而知”中的“一望无知”挖掘出来,使学生能够深读文本,进而通过语言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endprint

猜你喜欢

语言活动文学作品教学内容
新冠疫情期间小学信息技术在线教学内容的选择和实践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对幼儿语言教学中教师提问作用的认识
文学作品与数学
精心设计语言活动培养孩子创新能力研究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交际法理论指导下的英语词汇教学策略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