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

2017-11-30华热·索南才让

群文天地 2017年6期
关键词:藏族诗人诗歌

华热·索南才让

伊丹才让先生1933年2月10日出生在今青海省海东市平安区,亦是青海塔尔寺六部落中的祁家部落,是雪域宗喀人。这里是他双脚落地的世界,是高山擎起蓝天的地方。童年时因家境贫寒,度日如年。为帮助家庭解决生活补给,跟随父兄做放羊、种地、支差役等劳动。十几岁才开始上学,直到解放都没能念完小学。生活虽然艰辛,但苦难是艺术家的粮食,苦难的童年生活为他后来的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原创素材,为他梦幻般的童年插上了翱翔蓝天的翅膀。伊丹才让先生年少时先学习汉语汉文,后投拜藏文老师学习藏语文。伊丹才让先生自幼受到藏族民间文化艺术的熏陶,他心地善良的母亲会唱许多词意深邃、旋律优美的民歌,会讲许多精彩动人、富含哲理的故事,成为他的启蒙老师。童年艰难岁月的磨炼和经历新旧两种社会的伊丹才让,深深懂得旧社会的寒冷和新社会的温暖,真是熬过寒夜的人最知太阳的温暖。家乡壮丽的山川,勤劳淳朴的农夫、可敬可爱的父老乡亲,自然朴实的民风民俗滋养了伊丹才让刚毅、苍劲、忠厚、朴实、豪放、多情的性格,埋下了诗人的种子。

伊丹才让先生于1952年参加工作,1949年—1952年入青海省青年干部培训班学习,毕业后被分配到当时的青海民族学院工作。1952年—1954年在西北民族学院少数民族艺术系舞蹈音乐专业学习,并取得55届毕业证书。1954年—1961年担任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和艺术科及甘肃民族歌舞团的教师、演员、编导、舞蹈队长、表演团队队长、合唱队队长、创作研究室主任、作词等;1961年—1979年,担任甘肃民族歌舞团业务、创作、行政等部门的负责人;1979年—1990年,担任甘肃省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1990年—2000年,担任甘肃省文学院一级专业作家和甘肃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聘请为甘肃省作家协会顾问。历任甘肃省第九次党代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一届和第三届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代表大会代表,中国文联第一届委员会委员,甘肃省文联第一届至第三届代表和委员,中国少数民族第一、二届理事会理事,中国第一届舞蹈家协会代表,甘肃省第一届文艺家协会代表大会代表,甘肃省第一届民间文艺家协会代表,甘肃省第一届藏学研究会和少数民族作家协会常务理事和副主席,四川省第二届藏学研究会理事,兰州市政协委员,藏族文化网特约编辑和作者,国家一级作家。

伊丹才让先生是一位在当代藏族文学史上悟境渊博、勤于笔耕、精进不懈、成绩斐然、影响广泛的诗人。他自幼聪明颖悟,一生好学不倦。他以勤奋和热情、永恒不变的民族感情,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歌作品。自1958年创作发表第一首诗《金色的骏马》以来的40多年里,伊丹才让先生共创作了近千首诗歌,这些诗作绝大部分收入先生已出版的《雪山集》《雪狮集》《雪域集》《雪韵集》《金色的骏马》《雪域的太阳》《伊丹才让短诗选》(英汉对照)等诗集和诗选集中。另外有民歌集《藏族婚礼歌》特写《雪域哲人的思辨之花———举世首次得出月球有水的科学结论》等。1954年,在西北民族学院歌舞团工作时,就开始进行文艺创作实践,编写了《莲花山》《节日》《山区运输队》《打麦场上》《幸福的源泉》《金色的太阳》等歌词和舞蹈歌词,初露诗歌创作才华。这些都是伊丹才让先生诗意的沉淀,耕耘的印证。这一时期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创作主要是从搜集、整理、翻译和研究藏族民歌起步,逐步走向诗歌创作的道路。由于伊丹才让先生精通汉藏两种语言,熟悉藏民族的民俗风情,具有一定的诗歌素养,所以对藏族民歌的翻译得心应手,能够达到貌似神同,能科学准确而又艺术地把藏族民歌的内涵、风格、演唱、歌词等声情并茂地介绍给观众、听众和读者。伊丹才让先生曾担任过舞蹈队队长,是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熟悉藏族民歌。多年的民族歌舞创作和研究,使他总结出了“舞蹈是动作的诗,诗是文字的舞蹈”“好诗不一定能唱,好歌必定是诗”“歌词比诗更难写”的富含辩证的哲理性结论。伊丹才让先生的歌舞修养,融入了他以后的诗歌创作,形成一個不可忽视的特点,那就是动作性、舒展性、韵律性和节奏性的结合,而且总是贯穿着饱满的情绪,绝少纯理性的叙述。伊丹才让先生对诗歌有着特殊的感情和最本真的领悟。他认为诗歌是哲学的延伸和完善,诗是人类由衷的心声,是诗人心灵里流出的心汁,是汲取了泥土芬芳的花,是吮吸了冰雪琼浆的河,是诗人心灵上酸甜苦辣的冶炼,是大自然有声有色的留影,是人类审美最高境界的心灵感受。深邃的思想是诗的风帆,诗人诚实的品格是毕生心血的提炼。伊丹才让先生作为一代诗魂,对诗歌有着执著的追求和独特的爱好,对诗的本意的理解最透彻也最完美,他说:“诗,是真诚的。真诚得就像母亲心底里渗出的摇篮曲,真诚得像儿女们用生命吟哦的祝福曲。诗啊,它是哺育人类感情的真诚心汁。诗,是执著的。执著得就像追随民族步履的魂魄,执著得就像协调民族心律的脉搏。诗啊,它是贯通民族精神的执著江河。”这就是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宣言。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语言俗中见雅,意到笔随,妙有天趣,含义深远,耐人寻味。他的诗展宏阔视野,抒高原情怀,文笔洗练,其甘如饴。随意中见匠心,炼字炼句到了极致。真诚、正义与和谐,是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锲而不舍的主题。他的诗气势磅礴,雄浑奇崛,充满阳刚之气;他的诗豪放而达观,进入了深邃的哲理层次;他的诗透射出某种情结的信息和流动的情绪,似彩虹与雷电有声有色的和弦,溢泻着低吟长啸般的神韵,他在坚守与突破的变奏中让诗意飞翔。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初,伊丹才让先生佳篇迭出之时,中国诗坛正在经历激烈的震荡和变革。雏黄未蜕的新人开始饱蘸外国文学的新墨,但伊丹才让先生在一种几乎是本能的召唤中迅速地回归到积雪大地的更深处和藏族诗歌的创作中。在众多用汉文写作的藏族诗人中,伊丹才让先生仍然自觉坚守着藏族诗歌的传统风格,并装载他浓烈的抒情与哲思水乳交融的醇酿。从汉语言的角度看,伊丹才让先生的诗具有翻译的品位,它的节律、它的遣词造句和意味,对于汉语创作的诗来说均有雄浑奇崛的异质气息,而且他对藏族民歌旋律的纯熟运用,词汇及韵步的重复重叠,在回旋反复中推进的深入思考和对读者心灵音乐般的激励,使诗歌产生了独特的韵味和力量。endprint

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藏族格言诗和藏族诗学理论的影响。他曾手不释卷,如饥似渴地阅读藏族格言诗《萨迦格言》《甘丹格言》《水喻格言》《木喻格言》《石喻格言》《火喻格言》《铁喻格言》《米拉日巴道歌》,六世达赖仓央嘉措的诗歌和古印度著名诗人檀丁的诗学理论。他认为藏族格言诗,其实是一种哲理诗,他的格言般的诗词,凝练而沉郁,体现了作为诗人睿智的领悟,他的诗歌使人感到来自泥土的芬芳和朴实情感。他擅长从看似平淡的生活中挖掘诗意,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发现诗歌素材,发现令他心动的对象和瞬间。继承藏族萨班时代的诗歌传统,注重诗歌内容上的智性和文化感,以及诗歌形式上的严谨和质感。一贯的朴实和善良,构成了他诗歌的基本格调。

藏族民歌是伊丹才让先生诗歌创作的沃土,雪山的巍峨与坚定,草原的辽阔与苍茫、蓝天的白云与雄鹰、江河的波涛与巨浪给了他诗的灵感。有人说爱和憎是诗人感情的双翼,伊丹才让先生的爱是深厚的,他爱祖国、爱民族、爱人民、爱家乡、爱母亲。他对雪山、草原、森林、江河、大海、甘泉、蓝天、春雨的爱,融为一体,爱心不变。伊丹才让先生在党和母亲、母亲和党的双重哺育下,成为翱翔的大鹰,成为雪山的歌者,成为人民心中忠诚的诗人。他说:“我甘心为这壮丽的事业呼号终生,只愿鲜红的太阳照遍全球。”伊丹才让先生热爱党、歌颂党,作为一个诗人,用诗歌表达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贞,通过自己的诗歌作品寻觅属于自己的精神故乡。

伊丹才让先生雄辩激励的演讲才能和灵活多变的思维,天生就赋予了诗人的聪灵与气质。1984年8月,第二届藏族文学创作座谈会在西藏拉萨召开,藏族新老文学作者欢聚在藏族文化的发祥地———拉萨,畅谈藏族文学创作体会,检阅日益壮大的藏族文学作者队伍和新的文学创作成果,共商当代藏族文学的发展规划。伊丹才让先生凭着对藏族文学事业的热爱,怀着对藏族文学事业的一种忧心和对发展藏族文学事业的一种使命感和责任感,在座谈会上讲了这么几句发人深思的话,他说,在当代少数民族的文坛上,他看见了长白山的老虎,内蒙古大草原的骏马,但尚未看见成群昂首的雄狮……这番寓意深长的话,使与会者感慨万分,久久不能忘怀。是啊,藏族有过千年雪山般的古老文化,有过流芳百世的名人学者,但不能光感叹光荣的过去,应该正视现实,奋发努力,大力培养用母语创作的原创作家和诗人,创造灿烂的藏族现代文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藏族中涌现出不少有才华的用汉文创作的作家诗人,他们无疑是藏族的骄傲和光荣。但仅有反映藏区生活的汉文作品是远远不够的,不管这些作品有多么醇香浓郁的糌粑和酥油味,绝大部分藏族劳动人民由于语言的原因,目前还是闻不出他们所熟悉的糌粑和酥油味。藏族文学方面亟待解决的首先是让广大群众能够闻得到文学作品中的糌粑和酥油味。在党和政府的关心支持下,伊丹才让等老一辈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创办了《西藏文艺》《章恰尔》《达赛尔》《岗坚梅朵》等多种藏文文学刊物,为藏族作家用母语创作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藏族作家如雨后春笋,在阳光雨露的哺育下茁壮成长。一篇篇具有浓郁的雪域韵味和时代特色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朵朵散发着奇异芬芳的烂漫山花,在藏族文学艺术的百花园中竞相开放。

1992年10月26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和甘肃省作家协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伊丹才让作品研讨会”,《飞天》杂志以《呼唤真诚的民族诗魂》为题,报道了这次研讨会与会学者、评论家的发言。研讨会把伊丹才让先生的文学活动归纳为三个“难得”,一是难得他具有一种一贯地为民族文学发展而献身的精神;二是难得他从不歇脚地向诗的高峰攀登;三是难得他人品与作品完美结合。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表现出来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生活的精神力量,极大地感染着读者,成为他文学交响乐中的主旋律。而诗人在作品中展现的人格上的乐观奋发、格调高洁、激昂热情,也是他为人最难忘怀的地方。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没有灰色,只有力量,激励人们勇往前行,所以,可以把他的诗看作是通向未来的诗。伊丹才让先生最为可贵,也最为动人的地方,是他诗人的情怀。他的作品立足点高,如同站到喜马拉雅山的巅峰来放歌雪域,充分地唱出了一位藏族诗人对母亲的回报。雪山、母亲、民族,是他作品中出现得最多的语汇,诗人通过这些让自己魂牵梦绕的语汇,编织出自己灵魂的歌咏。

伊丹才让先生是我国当代民族诗人中的佼佼者,他是一位真正的诗人,他以自己独特的艺术思维方式去感触世界、人生、民族和生活,又以獨特的艺术表现方式把这些感触转化为诗。他将诗歌的触角探伸到生活与内心的各个层面,于细微处挖掘生活的诗意,于灵魂深处去反映内心的情怀。时而见微知著,时而意境全开。他的诗,不是浅薄的水上油花,不是匆匆来去的过眼烟云,他的诗是尘世的安慰,是泥土里盛开的鲜花。他的诗既有表现为自尊、自爱、自审的强烈的民族意识,又把个人、民族、人类三个层次的思考结合起来,达到了超越自我、超越民族,向全人类的共性进行文化探索的境地。他的作品,继承了藏族传统文化中哲理性强的特点,于抒情中闪现出哲理之光,同时,又融入许多现代文明式的认识成分,成为古老文明与现代意识融汇的结晶。而从艺术形式上看,伊丹才让先生的诗脱胎于藏族民歌与古典诗歌的母体,注入一系列新的表现方法,在语式句式、语言节奏、想象途径、感情宣泄过程等方面,都有所变化,从而形成了他的既有恢弘气势又有坚韧耐性、既有民族特点又有个人气派的诗风。他在这方面的显著成绩,给各民族用汉语文写作的作家以更多的启迪。研讨会把伊丹才让先生的创作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用藏民族表达内心世界的特殊语言,热情讴歌人民的翻身解放,歌颂雪域大地欣欣向荣的新生活,歌颂中国共产党和伟大的祖国……他的歌唱完全发自内心,他那伴随着草原芬芳的藏族民歌式的迷人旋律,能提供给读者们以崭新的艺术享受。他当时的文学创作,至今仍有认识价值和审美价值。第二阶段写了许多长篇抒情诗,继承发展了歌颂民族和祖国的主题,认识进入更深的层次,作品便更加悱恻缠绵、荡气回肠。许多感人泪下的诗歌,用他特有的语汇、特有的表达方式告诫兄弟姐妹,共同珍惜民族团结。这个阶段,他已从狭小的牛毛帐篷里走出来,走向祖国的大江南北,面对辽阔大地,保持了藏族诗人特有的个性,又成为中国诗坛上具有独特创作价值的诗人。这一阶段,他的作品篇幅较长,从歌颂型转为思辨型,由民歌体进入自由体。第三阶段表现在他独创的七行诗形式,由尝试到日臻成熟,并产生了大批有影响的诗篇。他精心构建的七行诗形式的新格律诗体的诞生,不但表明他的自由诗风格在新的层次上向格律体诗风格的回归,也展示了他迄今为止对藏族文学乃至中华诗坛最突出的贡献。这一阶段,他的创作主题由对祖国、对民族的思考,推进到对人生、对社会、对宗教、对文化的思考,创作领域更宽泛,思想更活跃,也更深沉了。逐渐形成优美高雅、生机勃勃、豪迈奔放、结构严谨,具有神韵美感的独特的诗歌风格。endprint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后,面对新时期的到来,诗人滋生了新的希望,深刻的忧虑产生了深邃的思想,从而信念更加牢固、更加坚定,他的长篇抒情诗《我追寻日月的光源》,以象征手法采撷人生的情趣,求索生活的真谛。是一首难得的光明的赞歌,对伟大祖国的赞歌,对不朽人民的赞歌,是新时代的赞歌,明示着诗人的献身精神。他呼唤解放思想,独立思考。伊丹才让先生认为思想是人类独具的财富,是最广阔、最丰富、最深邃的东西。在大搞政治运动的年代,使人们形成了一种固定的然而又是狭隘的概念,认为思想仅仅是政治思想,一切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思想也都只是政治思想。其实,人的思想是多元的,有政治的、哲学的、伦理的、道德的、民族的、法律的、宗教的、教育的、经济的、艺术的、文学的、科学的,等等。诗歌所表达的思想也应当是多元的,而富有哲理性的诗往往更耐人寻味,更受欢迎,更具生命力。伊丹才让先生把生活的经历消化为思想的营养,对政治思想的提高升华到了哲学的高度,把诗歌创作当做一种责任,具有前瞻性地反映时代特征。赋予诗歌以高昂的姿态,不为歌颂永恒,只在叙述我们的日常。他毕生的诗歌作品,已经改变了我们对诗的认知,知道什么是诗歌。

伊丹才让先生的诗给予读者的是一以贯之的热情和崇高,是读后与诗人融为一体的激情奔放与胸臆相通的阅读享受。他的诗没有追潮现代时尚,却是纯洁的,通向未来的,也是当代诗歌中使古老血液仍然保持鲜活澎湃的唯一声音。有着惠特曼、聂鲁达和毕加索般不歇的激情和旺盛创造力的伊丹才让先生,无疑是积雪大地的青藏高原贡献给中国诗坛的美丽独特的风景。是全身心活在自己以积雪大地为背景的歌唱中的诗人,而且他性格粗犷、外向,对待生活也像对待诗歌一样忠诚。这位青藏高原的赤子,一生挚爱与雪山有关的意象,以坐骑放纵自己的思想,驰骋诗坛40年,出版多部诗集,以他澎湃的激情和热血歌唱,成为雪域母亲最敏感的脉搏和积雪大地敞向天空的喉咙。由抒情进入沉思,他的声音是独特的、成熟的,那些饱满热情的歌唱中已经添加了批判和质疑的火焰。经过40余年的默默努力与追求,他早已成长为一棵诗坛巨树。他的诗中所葆有的理想主义与浪漫气质、悲剧精神和苦难意识,是与整个人类精神传统相接的;他在诗歌中创造的天籁般的意境、独特的意象群落、极富个性的象征系统,坚持并拓展了诗歌史的疆域,显示出了巨匠品格;又由于他在语言的熔炉炼取了真正的精金美玉,古语新用,旧词重铸,使他成为当之无愧的诗歌语言的继承者和创造者。

伊丹才让先生的诗充满着爱和哲学的思考,文笔朴实而细腻,充满着早时的青春,洋溢着现时的睿智与幽默。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语言艺术的表达更细微、更形象、更接近民间口语,带着浓烈芳香的泥土味,既保留了藏族民歌的语言风格,又很有诗情画意;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笔法,用作家特有的灵感和文学意识,尽情讴歌富饶美丽的高原景色,描绘天空飞翔的群鸟,盘花嬉戏的蜜蜂,绿茵如碧的草原,群马奔海的雄姿……是长江之韵,黄河之声,雪山之歌,是白云深处悠然飘荡的牧歌,是绿茵草原腹地微微吹来的暖风。娓娓道来,犹如品尝一壶纯洁清香的美酒,令人心旷神怡,如痴如醉。他的诗是江河,时而宽阔平稳,时而激流险滩;他的诗是雪山,时而灿烂辉煌,时而风雪交加。他从心中酿造的每一首诗,都是献给雪域母亲的赞歌,是献给江源大地丰厚的回报。读伊丹才让先生的诗,使人才能体会到“诗歌是哲学的延伸和完善”这句名言的深邃内涵,诗歌哲理与文学交相辉映,美感与思辨相得益彰。伊丹才让先生一起笔便写出那样音韵铿锵、温婉流畅的诗作,这在我国少数民族诗人中实属罕见。伊丹才让先生的诗歌作品曾多次获奖,诗歌《捧送阳光的人》《母亲心授的歌》分别获全国第一、二届少数民族文学创作一等奖,组诗《山海奏鸣曲》获1985年五省区藏族文学一等奖,诗集《雪狮集》获1991年甘肃陇南春杯文学奖及全国第四届少数民族优秀诗集奖和甘肃省第四次文学评奖优秀作品奖,《金色的海洋》获甘肃省优秀文学作品二等奖,长篇抒情诗《生命沉浮的韵律》等获全国和省区奖。

2004年10月24日凌晨3时,一颗博学、仁爱的心脏在黄河之滨的兰州停止了跳动,他就是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伊丹才让先生逝世后,社会各界以各种方式对这位思想活跃、写作勤奋、影响广泛的著名藏族诗人进行了哀悼和追思。2004年11月12日,在美國纽约市一幢大楼的一个会议室里,由拉孜当代藏族文化图书馆专门为伊丹才让大师举办了一场诗歌朗诵会。2004年12月,青海民族出版社主办的藏文大型文学期刊《章恰尔》开辟《诗魂永驻———沉痛悼念著名诗人伊丹才让》的专栏,深切怀念著名藏族诗人伊丹才让先生。专栏刊登了由藏族著名学者、西北民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多识先生翻译的伊丹才让先生诗作《母亲心授的歌》,恰多才让翻译的伊丹才让先生的诗作《雪狮抖露的风韵》,以及著名藏族学者、诗人、作家多识先生、降边嘉措先生、格桑多杰先生、居·格桑先生、梅卓女士等撰写的文章,以示纪念。2007年5月29日,中国少数民族文学馆奠基仪式在内蒙古师范大学盛乐校区举行,藏族著名诗人伊丹才让先生和满族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老舍,蒙古族著名诗人纳·赛音朝克图,彝族著名作家李乔,赫哲族著名作家乌·白辛,维吾尔族著名诗人铁依甫江·艾里耶夫等6位已故少数民族作家的塑像,作为少数民族现代文学的代表人物,在该馆落成陈列。2007年10月23日,以西藏三区·藏人博友圈第18期同题诗会为代表,各界网友对三年前辞世的这位尊敬的老师,以各种方式进行缅怀。藏人文化网及时搜集、策划、设计了各界网友的追悼诗词纪念册。同时,由觉乃·云才让作词、著名弹唱家德白作曲并演唱的歌曲《伊丹才让》也在网上广泛传播。

伊丹才让先生是一位旗帜鲜明、充满生活激情的藏族诗人,是一个强悍真实的诗人。他的性格豪放,思维敏捷,反应迅速,一腔热血,如滚滚山泉,具有非常旺盛的创作力,诗兴大发之际,废寝忘食,连夜挥笔。每年都抽出很多时间,到群众中去,到沸腾的生活中去,到祖国四面八方去,体验新生活,观察新动向,开拓新天地,酝酿新感情,构思新诗篇。他的诗坚持现实主义的道路,又总是插上幻想的翅膀。如脱缰的野马任意驰骋,扎根于现实主义的土壤,闪烁着浪漫主义的光彩,迸发着发人猛省、催人奋进的火花。伊丹才让先生一生用民族的生活、民族的语言、民族的感情、民族的气质,写出了多首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诗歌,是盛开在中华诗苑的民族之花。一生创作,成就不朽诗人,他的一生就是为了这片文学热土。伊丹才让先生是具有中国诗人共性的藏族诗人,是具有藏族诗人个性的中国诗人,是一颗闪烁在中华民族诗坛耀眼的巨星。endprint

猜你喜欢

藏族诗人诗歌
我和诗歌的关系(创作手记)
The Light Inside
七月诗歌
藏族舞蹈的动作特点和传承发展
《演变》《藏族少女》
“诗人”老爸
诗歌的奇怪队形(一)
愤怒
想当诗人的小老鼠
一位藏族老阿妈和五星红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