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效果对比
2017-11-30魏慧梅
魏慧梅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200)
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效果对比
魏慧梅
(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四川 乐山 614200)
目的: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效果。方法:选取近期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这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显著。
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全脑放疗;靶向治疗;同步放化疗
在发生脑转移的癌症患者中,肺癌患者所占的比例较高。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状细胞肺癌、肺腺癌、大细胞肺癌,是最常见的一种肺癌。约有75%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在确诊病情时病情已发展到中晚期,其5年生存率很低。若非小细胞肺癌(NSCLC)发生脑转移,则患者的预后会更差。目前,临床上主要使用放疗、化疗等保守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1-2]。多数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经单一的保守治疗获得的效果并不理想。因此,临床医生通常使用综合性保守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为探讨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与同步放化疗的效果,峨眉山市人民医院对近期收治的部分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分别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或同步放化疗,并将使用不同治疗方案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为2015年1月至2016年10月期间峨眉山市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患者51例,女性患者39例,年龄为43~79岁,平均年龄为(59.61±1.02)岁。随机将这些患者平均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研究组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具体的方法是:使用8mV X线中心水平对穿照射患者全脑。每周放疗5次,每次放疗剂量为3 Gy。放疗的总剂量为30 Gy,连续放疗2周。让患者每天口服250 mg的吉非替尼或150 mg的厄洛替尼。每天服1次。对对照组患者进行同步放化疗。具体的方法是:使用8MV X线等中心水平对穿照射患者全脑。每周放疗5次,每次放疗剂量为3 Gy。放疗的总剂量为30 Gy,连续放疗2周。在每个化疗疗程的第一天,为患者静脉滴注500 mg/m2的培美曲塞,静脉滴注175 mg/m2的紫杉醇。在每个化疗疗程的第一天至第三天,每天为患者静脉滴注25 mg/m2的顺铂。停药3~4周后,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分别使用影像学技术观察两组患者病灶的大小。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制定的相关标准判定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完全缓解:患者的病灶完全消失4周以上。部分缓解:患者的病灶体积比治疗前缩小50%以上,且维持4周以上。稳定:患者病灶的体积比治疗前缩小50%或50%以下,甚至较之前增大25%及25%以下。进展:患者病灶的体积比治疗前增大25%以上。总有效率=(完全缓解例数+部分缓解例数)/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数据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²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的效果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是临床上发病率较高的一种恶性肿瘤。近几年,随着环境污染的日趋严重,该病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的数量也逐渐增加[3]。放疗、化疗均为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恶性肿瘤的方法[4]。但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化疗的效果并不理想[5]。
靶向治疗是近年来临床上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方法。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靶向治疗可使药物顺利地进入血脑屏障,同时配合全脑放疗可增加血脑屏障的通透性,获得更为理想的治疗效果[6-7]。吉非替尼是一种口服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厄洛替尼是一种喹唑啉类衍生物,,也是一种小分子化合物。这两种药物均可通过抑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的活性阻碍肿瘤的生长、转移、血管生成,使肿瘤细胞凋亡。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治疗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患者。这与上述观点相符。
综上所述,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进行全脑放疗联合靶向治疗的效果显著。
[1] 凌止鸿,李月明,陈晶.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突变对靶向治疗的疗效影响及生存分析[J].实用癌症杂志,2017(2):207-209.
[2] 张卉,张树才.非小细胞肺癌EGFR基因靶向治疗研究进展[J].中国肺癌杂志,2017(1):61-65.
[3] 崔毓辉,李树勇,李海燕.全脑放疗联合化疗在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中的应用[J].中国肿瘤临床与康复,2016(11):1313-1315.
[4] 蒲军,彭秀兰.使用全脑放疗联合厄洛替尼靶向疗法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效果观察[J].当代医药论丛,2016(17):3-5.
[5] 邹喜,陈金梅,洪金省,等.非小细胞肺癌患者EGFR-TKI靶向治疗前后肿瘤体积变化规律及其临床价值[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6(2):345-350.
[6] 潘莹,龚五星,梁翠微,等.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后的临床研究[J].实用医学杂志,2016(3):437-439.
[7] 南翔.用分子靶向单抗类药物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J].当代医药论丛,2015(4):294-295.
R734.2
B
2095-7629-(2017)16-009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