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论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2017-11-30王继伟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2期
关键词:右束前壁峰值

王继伟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浅论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梗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

王继伟

(云南省大理州人民医院心内科 云南 大理 671000)

目的:探讨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将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与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我们将40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参照组,将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心肌酶检测、超声检查,同时对其进行溶栓、扩张血管、吸氧等对症治疗,然后比较两组患者肌酸激酶(CK)的峰值、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的峰值、心功能的分级、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及其病死率,总结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结果:(1)两组患者CK的峰值和CK-MB的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研究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及其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心功能分级≥2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CK的峰值和CK-MB的峰值相对较高,其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且其预后较差。

合并右束支阻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特点;预后情况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心血管疾病。该病的发生主要与患者存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长期酗酒、过度劳累、情绪激动、暴饮暴食、便秘及受到寒冷刺激等因素有关[1]。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是急性心肌梗死的一种,是指梗死的部位发生在患者心肌前壁或前间壁的心肌梗死。右束支阻滞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其死亡的重要原因。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心率失常、心脏骤停、意识模糊及出现剧烈而持久的胸骨后疼痛,有时疼痛部位甚至可转移至其胃部。为了探讨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我们对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与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现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3年4月~2015年6月期间我院收治的40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与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这80例患者的病情均符合临床上规定的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标准。在这80例患者中,排除在检查前使用过洋地黄进行治疗的患者,排除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的患者,排除存在乳头肌断裂、室间隔缺损的患者,排除患有扩张型心肌病的患者,排除存在严重脏器损伤及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中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胸痛症状,且其CK的峰值均超过了正常值的3倍以上[2]。我们将40例非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设为参照组,将40例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设为研究组。在参照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4:16,其年区间为50~88岁,平均年龄为(70.3±12.6)岁。在研究组中,男女患者的比例为25:15,其年区间为53~87岁,平均年龄为(71.1±11.8)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 (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电图检查,检查其是否存在窦性心律、QRS波群的形态及其心电图ST段Ⅱ、ST段Ⅲ、aVF、V5、V6的水平压,连续检查1周。(2)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心肌酶(包括CK和CK-MB)检测,每4小时测一次。同时,在患者发病的12~24小时内,持续对其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进行检测,直至其心肌肌钙蛋白的水平恢复正常。(3)对两组患者均进行超声检查,检查其心脏各个房室的大小、心室的收缩功能和舒张功能及其心脏瓣膜的结构。(4)对两组患者均进行溶栓、扩张血管、吸氧等对症治疗。进行溶栓治疗的方法是:将150万单位的尿激酶溶于100ml的生理盐水中对患者进行静脉滴注,要在1h内滴注完毕,每天用药1次。同时指导并协助患者进行低流量持续吸氧,并为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滴速为15~20滴/min),以达到扩张其血管的目的。

1.3 观察指标 (1)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CK的峰值和CK-MB的峰值。(2)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3)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情况。我们将两组患者的心功能分为1级、2级、3级和4级四个等级,其中1级表示患者患有心脏病但其进行体力活动不受限制,一般不会出现疲乏、心悸、呼吸困难、心绞痛等症状;4级表示患者不能从事任何体力活动,其在休息时亦有心衰的症状,在进行体力活动后症状会加重。(4)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的病死率。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7.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所有数据进行处理,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表示,用χ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CK的峰值和CK-MB峰值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CK的平均峰值为(1439±860)U/L,CK-MB的平均峰值为(230±145)U/L。参照组患者CK的平均峰值为(920±610)U/L,CK-MB的平均峰值为(112±56)U/L。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心功能分级≥2级的患者有28例,占70%;参照组患者心功能分级≥2级的患者有18例,占45%。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心功能分级的比较(±s)

组别 1级 2级 3级 4级 ≥2级研究组 12 18 7 3 28(70%)参照组 22 12 5 1 18(45%)χ2 5.115 P 0.02

2.3 两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几率的比较在研究组中,有8例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3例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其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为27.5%(11/40)。在参照组中,有3例患者发生了心律失常,有1例患者发生了心脏骤停,其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为10%(4/4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患者病死率的比较 研究组患者的病死率为50%(20/40),参照组患者的病死率为16%(8/50)。二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相关的统计数据显示,近年来,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病率逐年攀升,且呈年轻化的趋势。当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发生梗死的部位位于其心肌前壁或前间壁时,则表示其心肌梗死的范围不断扩大,其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右束支阻滞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从解剖学上来说,右束支主要是由左冠状动脉前降支的隔降支供血,当患者发生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时,其右束支比接受双重供血的左束支更容易发生传导阻滞[3]。当患者的右束支供血不足时,就会导致其出现更大面积的心肌缺血和坏死,从而增加了其死亡的风险[4]。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两组患者CK的峰值和CK-MB的峰值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发生心律失常和心脏骤停的几率及其病死率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研究组患者心功能分级≥2级的患者明显多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合并右束支阻滞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其CK的峰值和CK-MB的峰值相对较高,其心脏功能受损严重,其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较高,且其预后较差。

[1] 杨华,练宇,郑翔.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右束支阻滞的临床意义[J]. 临床心电学杂志,2014,05:360-362.

[2] 钱程,陈蓉,赵丹丹,黄春恺,洪江. 急性心肌梗死伴新发束支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J].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5,01:58-62.

[3] 岑梅珠,刘凯东.35例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合并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临床预后分析[J].心肺血管病杂志,2013,31(1):71-73.

[4] 王晓敏,宫本宏.急性前壁心肌梗死伴不同下壁导联ST段改变的临床特点分析[J].中国基层医药,2013,20(21):3271-3273.

R542

B

2095-7629-(2017)2-0056-02

猜你喜欢

右束前壁峰值
“四单”联动打造适龄儿童队前教育峰值体验
B型预激综合征射频消融时出现右束支阻滞1例
小切口扩张后气管前壁穿刺切开术在危重病人中的应用与探讨
右束支不完全隐匿性文氏现象1例
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伴间歇性右束支传导阻滞一例
经闭孔阴道前壁尿道悬吊术与自体阔筋膜悬吊术治疗张力性尿失禁的疗效比较
在健康查体中常规心电图对伪性右束支阻滞识别与评估
宽占空比峰值电流型准PWM/PFM混合控制
基于峰值反馈的电流型PFM控制方法
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