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具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讨
2017-11-30许伯勇
许伯勇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模具设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探讨
许伯勇
(江西生物科技职业学院,江西南昌330200)
传统的模具人才培养模式无法满足模具企业对“零距离”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如何培养高水平的模具设计人才就成了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学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先对国内外模具设计人才的培养现状进行对比分析,指出差距所在。然后从模具设计人才必备的7个方面的技能、当前模具人才培养的真实情况等方面进行论述,指明企业对模具设计岗位能力的实际要求。最后通过切身的体会和实践的验证对新的模具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讨。
模具设计;人才培养;岗位能力;新模式
1 国内外模具设计人才培养现状
传统的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模具专业学生,技能训练不够,岗位能力欠缺,无法满足模具企业对“零距离”设计人才的迫切需求。针对目前的这种状况,现行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都要进行彻头彻尾的改革。以企业实际岗位能力培训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应时而生,从抽象的概念走进职业教育教学实践。在国外,德国在这方面一直走在职业教育的前列。其中,“双元制”教学模式的构建和“关键能力”概念的提出对于德国职业教育的腾飞功不可没。自20世纪80年代产生以来,采用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教学手段培养学生,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岗位意识,已经成为德国职业教育教学指导思想的主流,并日益为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界人士所接受和推崇。在国内,部分高职院校按照国家数字化模具设计大赛的标准,运用UG或Pro/E等数字化设计软件进行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离企业的实际需求还是有一定的距离,培养出来的学生只是个“绘图员”,而不是真正的“设计师”,是无法适应实际岗位要求的。
针对模具设计岗位的“能力培训”,如何按照模具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让学员在短时间内学有所成、学能所用,这是学校和培训机构教学培训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2 模具设计岗位能力的要求
模具专业的毕业生到模具企业上班,能够立刻上手工作,为企业创造价值,必须具备什么样的技能呢?现在的模具企业加工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加工硬件越来越好,根本不需要完全依赖人手的技能,而是越来越依靠过硬的设计、良好的工艺安排以及数控加工和数字化智能管理了。现在的模具企业创造的价值是很可观的,比传统模具工厂高出很多。模具专业毕业生要想马上适应企业的要求,以下的技能是必不可少的:①清楚产品的结构功用。做出来的产品用于何处?与其他产品的装配关系如何?如何准确检测它?作为设计者对这一切要了解透彻。②清楚模具的作用。模具在注塑机、压铸机或者冲床上是如何工作的?客户对产品有什么要求?该产品或模具的难点和关键点有哪些?我们必须不辞辛苦地深入到模具车间钻研,下一番苦功夫。③熟悉模具结构。多到工厂里走走,多与有经验的设计师交流,多收集模具相关资料,学习别人好的设计和思路。网上也有很多免费的模具资料,平时要多花点时间在这上面。④熟悉模具零件用材。要弄清楚模具的每一类零件是用什么钢材做的,需要什么样的热处理方法。⑤了解模具的加工工艺和设备。要清楚这套模具是用什么机械设备和工艺流程做出来的,清楚自己所在工厂的加工设备。如果没有相应的设备,就要考虑采用其他工艺手段,或者考虑发外加工了。⑥跟进试模模况。要懂得对试模后的产品不良现象作正确的分析,找出问题所在,并给出合理的解决方案。通过试模能发现许多问题,这样学东西特别快,特别容易上手。⑦善于联系和沟通。一个合格的模具工程师必须具有较强的与客户联系与沟通的能力。许多从事产品设计的,可能不熟悉模具的结构和加工,因而所设计的产品的某些结构不一定很适合模具设计和制造。如果我们能很好与他们联系与沟通,说服他们在不影响功能的前提下,对产品的结构做某些改动,这一定会给模具的设计和制造带来很大的便利。
目前的模具行业,有实战能力的高水平模具设计师是非常缺乏的。在加工装备能力严重过剩的情况下,模具技工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模具企业之间的竞争,已经变成了高水平模具设计师之间的比拼,他们是模具工厂的“灵魂”。
每年大中专院校模具专业毕业的学生,加上社会上培训班培养的学员,数量是相当可观的。可是能马上上手、适应企业需求的人才却少得可怜。企业要得到一个高水平的、能够独当一面的模具设计师是很不容易的,模具设计人员的缺乏已经成了模具行业发展的瓶颈。笔者有一个朋友,在南昌市小兰经济开发区内开了一家模具厂,因为以前在大厂从事市场方面的工作,积累了较为丰厚的人脉关系,加上管理有方,生意越做越大,短短两年内加工机械增加了几倍。工厂扩大了,想招一些好的模具设计人员,却一直未能如愿。大量的业务不得不放弃,实在可惜。一边是模具专业毕业生和培训机构学员找不到工作,一边是模具厂求贤若渴,招不到人才。这就好比一个人拿着大把的钞票买不到吃的,饿得要死,而旁边却是馒头、包子堆成山,卖不出去。这究竟为什么呢?答案只有一个:馒头、包子有问题,我们现在培养出来的毕业生和学员远远无法满足工厂的需要。
我们抽样调查了一些毕业生和学员,绝大多数的回答是:我没有见过模具,不会做模具,但是会“设计”模具。毫无疑问,这些毕业生和学员对UG、Pro/E和AutoCAD等绘图软件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不是在设计模具而是仅仅在画模具。现在有很多毕业生和学员有一种误解,认为软件使用得越熟练就代表模具设计水平越高,只要学会UG、Pro/E和AutoCAD等绘图软件就可以胜任模具设计工作了。当他们到模具工厂上班时,就会觉得当初的想法是多么幼稚可笑。
现在很多模具厂有这样一种奇特的现象:模具专业的大学生坐在电脑前战战兢兢地“画图”,不会“画图”的老师傅在边上不厌其烦地讲解。这样的大学生不是设计师,只能算是绘图员。如果老师傅能够精通绘图软件,将自己想到的模具结构在电脑里绘制出来,并进行合理地分析、修改和调整,那么这个“老师傅”就是真正的模具“设计师”了,他设计出来的模具肯定差不了。笔者在企业摸爬滚打了许多年,跟许多模具企业打过交道,有一点小小的心得体会:一个高中以上文化水平的模具师傅,只要通过一到两个月时间的学习,熟练地运用UG、Pro/E和AutoCAD等绘图软件,就可以轻松达到较高模具设计师的水平。三维设计的时间越长,他的进步就越明显,其设计能力会变得越强。
3 模具设计人才培养的实践探讨
学校和工厂对模具的图纸要求是不同的,涉及到工艺性、经济性等许多东西。脱离工厂实际岗位能力要求的学生或学员是根本无法胜任工作的。多数人在学校里学到的只是理论知识,或者说只是基础知识,在实际工厂中,能用到的可能还不到1/10.不容忽视的一个现象是,很多从校园里出来的学生,没见过普通机床和数控机床的大有人在,更不要说熟悉机床的加工特点了。单纯的软件操作代替不了实际技能。随着应用软件的发展,设计软件的门槛越来越低,越来越容易掌握,而学校教育依然与实践脱节。这也是越来越多的毕业生找工作难的原因之一吧。
有人说,不是所有的学校都会安排实习吗,但实习的效果却不敢恭维。不排除个人的不努力,但实习怎么看怎么像走过场。实习结果最后变成了看实习报告就可以了,实训效果可以用“惨不忍睹”来形容。学生最后的毕业论文更是东拼西凑,一点含金量也没有。许多学校已成了一个批量化的生产工厂,只有数量和品种,没有质量的概念。
如何将模具设计教学培训与岗位能力要求“零距离”无缝对接,与实际生产相结合,缩短由学习到工作的角色转变时间。笔者经过教学实践,还与一些做得好的学校和培训机构进行了许多有益的交流,探索出一条有借鉴价值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完全能够适用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
该人才培养模式的具体过程按下列步骤展开:①安排学员到模具厂参观实习。熟悉厂里各种模具的基本结构,了解模具的加工过程,了解用模具生产制品的情况。实习的时间视结果而定,可长可短。但是这一环节决不能走马观花,走过场,而一定要让学员摸得很熟透。②三维和二维图练习。到工厂找一些典型的模具装配图和零件图,让学员反复练习。仅仅是“画图”而已,以抄和模仿为主,要达到“滚瓜烂熟”的程度。③学习模具设计。选定一些企业产品作为设计任务,由有经验的老师或设计师带队,一个老师带10~15个学生,开始用UG或Pro/E等数字化软件设计模具。整个设计过程要严格地按工厂的规定和要求进行,多多益善。④安排学生实习。将学生实行分组,到车间看模具师傅是怎样完成模具制作的,有条件的要学生动手做。每组要一套套模具跟进,从模具零件的加工到组立,再到试模和试模后的修整,直到完成交模。每个细节都要紧抓,每个环节都要摸透。要求每组跟进10套以上模具。从培训情况和学员的就业情况来看,学员只要能够独立完成各种类型的50套以上中小模具的设计工作,基本上就可以到模具厂去见习、上班了。
4 结束语
该模式可以在高职院校和培训机构的模具教学培训中进行交流推广,对机械其他专业的教学也起到了参考和借鉴作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提高了学生的模具设计技能和素质,促进了模具专业教学改革,才能满足企业或社会对模具人才的需求,加快我国模具工业的健康发展。
[1]邬献国.模具生产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2.
[2]中国模具工业协会.中国模具工业年鉴2012[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陈科安.注塑模具设计方法与技巧[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编辑:刘晓芳〕
TG76
A
10.15913/j.cnki.kjycx.2017.19.082
2095-6835(2017)19-008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