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美文学中批判性思维与改善学生思维品质
2017-11-29谢莉
谢莉
【摘 要】思维品质的提升对于大学生在校学习和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批判性思维对于改善学生思维品质起着很关键的作用,而为英语专业学生设置的《英美文学》由于其课程的特点及课程目标如果恰当运用批判性思维可以有效改善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品质。
【关键词】批判性思维;英语专业;英美文学;思维品质
批判性思维教学方法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设置专门课程直接向学生传授批判性思维的策略、规则与实施步骤,侧重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技能。其代表人物贝尔认为,每个学科存在着可通用的一般性批判原则,主张教学以一般性的批判原则为重点,注重思维技巧的训练。另一种是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主张在学科教学中培养质疑与批判精神,把批判性思维技能培养与批判性品质培养相结合。其代表人物弗雷莱认为,教学不是单纯地由教师将事实和技巧传授给学生,而是请学生自己批判地思考课题、教材、学习过程和他们所处的社会。把学科教学与批判性思维培养相结合是目前培养大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切实可行的方法,国内许多研究者都认为它应该成为批判性思维训练的主流(罗清旭2001)。在英语专业的《英美文学》教学中,运用批判性思维,训练学生的思维技巧,提升思维品质显然属于后者。
国内外学者对批判性思维所达成的共识是,它包括认知技能(cognitive skills)和情感意向(affective dispositions)。批判性思维的认知技能主要包括解释能力、分析能力、评判能力、推理能力、论证能力、自我校正能力等。批判性思维的情感意向包括质疑的勇气、公正的态度、谦逊的品格、以理服人的信念、坚忍不拔的品质和换位思考的情商。长期以来英语专业学生的思维能力受人诟病,无论是“思辨缺席症”说法,还是“外语特殊论”都把外语专业置身于“学科”边缘。但是把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定义为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缺失,创新能力不强显然有失偏颇。英语专业的传统课程例如《英美文学》如果善用批判性思维的方法,在发展阅读、审美能力的同时,同样可以训练学生的思维技能,提升其思维品质。
显然,《英美文学》应该以文学的浸润和滋养提高学习者的综合素质。通过用英语表述中西文化精髓,通过文学批评的理论与实践,在较高层次上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更好地进行中西对比,融会贯通,把双方人文思潮放入对方文化传统的语境下,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学习者具有国际视野的文化沟通、思想交流的能力。课程是英语专业中很重要的一门专业课。就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提升其思维品质来讲,英美文学课程具有无与伦比的优势,因为它综合了文学现象、文学思潮、文学评论、审美情趣等思辨性很强的素材。 因此,在文学批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基于事实的推理能力,培养观察分析事物的能力,培养运用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提高英语专业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应该是英美文学课程的目标。
根据Richard Paul (2006)的观点,批判性思维的过程主要包含八个要素:目标、有待解决的问题、假设、观点、信息资料、概念和思想、结论和解读、意义和结果。同时, 他也提出了评价思维的十条标准,即清晰性、准确性、精确性、相关性、深度、广度、逻辑性、重要性和公正性。实际上批判性思维的核心是通过反思提出问题和假设、通过逻辑论证验证假设、解决问题的循环往复的过程,而这一过程始终离不开对思维评判标准的运用。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可以把思维的过程简化成有待解决的问题、假设、观点、信息资料、结论等主要因素以及准确性、深度、广度、公正性、相关性、逻辑性等主要标准。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品质与思维过程要素和思维评价标准的关系。
在实际教学中,弗雷莱主张将教学内容问题化,利用情景提出问题进行讨论,以对话式为主要教学途径(洪淑媛2003)。在英美文学教学中,要把握三个方面。一是,语言+思想即在研习思想中学习语言;二是系统连贯,对英美文学整体知识体系的学习与把握;三是批评分析,把知识体系的做对比分析,并进行中西文化对比批判。
阅读英美文学具有代表性的经典名篇,通过课堂精讲、小组讨论、独立研究,对英美文化、历史有一个较为整体的认识,对其文学思潮的发展脉络有一定的把握。其学习方式可以是课堂精讲、小组讨论、也可以公开辩论等授课形式。鼓励学生全程介入,扩大阅读量。对于语言有较大难度的篇章,由教师带领学生研读。增加研究性强,要求课前阅读,课堂参与,课后研究。英美文学教学要求: 以细读和讨论为主,做好预习,课堂积极参与讨论;前后打通,联系比较,发现问题;中西经典融会贯通,比较讨论中西文化的相通相异。
在阅读有英美文学史上有代表性的作品时,了解作家所处时代的代表性观点,以及这些观点和西方社会发展的关联。通过阅读、观看、讲座、讨论,使学生拓宽视野,理解当代西方社会与文化,提高学习兴趣,初步养成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实,撇开英语专业不谈,就我国高等教育的整体情况来看,大学忽视了文学教育这个重要的方面,而导致大学生文学修养偏少,鉴赏能力偏低,审美趣味偏淡,写作功底偏差。因为文学即人学,对人的教育离不开文学教育,而文学是一种充满个性的活动,文学教育中兼含着普世价值和个性张扬。本来我国大学对人文社科类课程的有用性认识偏低。学生在选择课程时,往往会问学这有什么用。“有用”本身就是一个功利性的判断。一般认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来自于课程有用性的驱使。其实在中世纪文学部与专业学部相比,其功利性与职业性并不逊色。因为绝大多数学生可能不再继续就学,文学为他们在读写、辩论、思维、计算、测量和自然科学基础知识方面提供有用的训练,使他们适于承担教会和世俗政府中的种种职业。以辩论为主的教学方法使学生个个变得能言善辩。学生们正是依靠这种本领在布道、法庭听证和政府讨论中薪露头角。英美文學课程作为文学教育的一部分其作用显然不可低估。
在教学实践中批判性思维的技能和品质并不是通过一门课来提升的,它需要多学科、各课程课上课下融会贯通,通过长期不断的教学活动、第二课堂的开展来养成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习惯。只是英美文学课程对于英语专业学生在培养批判性思维技巧,提升思维品质方面具有更多的优势。
参考文献:
[1]Ennis, Robert. A concept of critical thinking [J].Harvard Educational Review,1962(1).
[2]罗清旭.批判性思维的结构、培养模式及存在的问题[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2001(3).
[3]洪淑媛.批判性思维教学的理论与实践初探[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4]理查德·保罗等.思考的力量: 批判性思考成就卓越人生[M].丁薇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