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状况的调查
2017-11-29王梅波
王梅波
双柏县少数民族人口众多,2014年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的50.24%,大部分少数民族人口都分布在低热河谷或冷凉边远高寒山区,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同时,从2009年以来持续高温,粮食歉收,人畜饮水困难,少数民族地区贫困现象更加凸显。要帮助雙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脱贫致富,必须在抢抓机遇、创新机制、强化服务等方面着力。
一、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原因分析
双柏县少数民族分布在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山高坡陡路险,加之连续多年的干旱,给少数民族带来的损失更大,农作物歉收,农村人畜饮水困难,许多河段断流,树木枯死,农田变焦。
(一)生产条件差
耕地面积比例小,人均耕地面积尤其是高产稳产面积少。大多地处高寒山区和低热河谷山区,气候复杂多变,农田水利设施落后,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投入产出比例失衡,抵御灾害的能力弱,因灾返贫现象比较严重。
(二)生活条件苦
少数民族群众生活条件艰苦。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农村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大,大多少数民族生活在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边远山区和高寒山区,过着“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娱乐靠酒”的生活。
(三)发展机会少
双柏县少数民族群众在社会和经济发展方面机会较少。首先,少数民族距离学校较远、教育成本高以及与当地语言和文化不相容等因素造成一些少数民族人口尤其是妇女文盲率高。这对当地人民提高生产技能、获取就业机会和增加收入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其次,缺乏与外界的接触以及语言沟通障碍,使得少数民族群众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市场开发与投资方面的相关信息较少,因而很难从中受益。
(四)区位条件差
双柏县少数民族地区大部分远离县城,村庄离集镇路途遥远,出村离乡道路崎岖险陡。区位条件差严重制约着少数民族地区与外界尤其是经济发达地区之间的人员往来、物资交流和信息沟通,增加了资源配置成本。以安龙堡、大麦地少数民族地区为例,少数民族地区人才回不来、引不进、留不住、用不起,是收入低、自然条件差、地域偏僻、交通不便所致。
二、扶贫开发工作面临的困难
双柏县是全国592个国家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之一。多年来,各类扶贫项目逐年增多,资金投入逐步加大,扶贫开发工作取得了明显进展。由于受地理、历史、文化等诸多因素制约,双柏县仍然面临贫困面大、发展不平衡、贫困程度深、基础条件差、自然灾害频繁、返贫率高、增收难度大等现实问题。
(一)自然条件恶劣,返贫率高
双柏县城距楚雄仅53公里,地处哀牢山脉以东,金沙江与红河水系分水岭南侧,干旱缺水,是州府郊县,是典型的滇中干旱区,区位优而无势,资源丰而不富,经济发展缓慢,工农业的发展和人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制约。靠天吃饭的现象依然明显,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特别是2009年以来的持续干旱,受灾人数高达8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4亿多元,造成近4万人返贫,返贫率达20%以上。
(二)基础设施落后,发展困难
一是水利基础设施薄弱,布局不均衡,制约了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二是交通路网建设滞后,互联互通能力差,公路路面等级低,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三是工业经济的支撑发展能力较弱,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现象突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企业入园成本较高,产业聚集发展程度较低;四是城镇发展滞后,规模较小,功能配套不完善,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聚集和辐射作用不强。
(三)发展不平衡,扶贫难度大
双柏县大部分贫困少数民族人口都分布在自然条件恶劣的高寒冷凉山区、干热河谷地区和州县的边缘地带,集中在“三山两江”,即哀牢山、白竹山、石碑山一带和绿汁江、礼社江沿岸,地理位置偏远,生存环境恶劣,自然资源贫乏,基础设施薄弱,经济结构单一,农户的住房条件差,生产成本高,行路难、饮水难、用电难、上学难、就医难、增收难的问题较为突出,扶贫任务艰巨。
(四)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任务艰巨
一是三次产业结构比重不合理,一产不优、二产不强、三产不快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改变;二是全县山区面积大,农村人口多,城镇化率较低,推进城乡协调发展的任务艰巨;三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主要靠投资增长且集中在政府主导的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社会投资、民间投资、产业投资弱,外贸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小,消费层次低,消费能力弱,靠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有限。
(五)农民总体素质低,脱贫难度大
从贫困人口外出务工人员的情况来看,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比例最大,大部分农村务工人员都集中在劳动力密集型、重体力、高风险、低收入行业,依靠体力型劳动获得,收入较低。在家居住的农户大部分都是老人、妇女、儿童,文化程度低,思想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变化多端的市场经济,消极等待思想严重,缺乏就业技能和农业生产技术,造成就业难和增收难。
三、加快少数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建议
(一)抢抓机遇促发展
紧紧抓住国家新一轮扶贫优惠政策、滇中产业新区开发建设、以滇中南下大通道为首的交通路网建设、整乡推进连片开发等机遇,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农业产业化、城镇化、新型工业化进程;依托元双二级路延伸的双柏至新平(水塘)南下大通道,横贯彩云至鄂嘉公路、绿汁江沿江公路的建设,从根本上突破瓶颈制约,变死角为通道,变末端为前沿;实施扶贫开发整乡推进项目,盘活土地,整合优势资源,使农村土地、劳动力和人口集中,走出一条产业移民、产业招商、产业扶贫的新路子。
(二)立足基础促增收
结合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州、县各级党委政府着力加大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立足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以及“扩内需、保增长”等一系列稳民心、惠民利的农村改革政策,不断加大投入,着力改善道路、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引进农业龙头企业,形成“公司+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快民族贫困地区的发展。endprint
(三)瞄准目标解温饱
以整乡推进连片开发为平台,围绕“通路、通电、护林、兴文、办医、办学、安居、调结构”九项重点建设,实现扶贫开发“9988”基本目标,即乡镇、农户实现“九有”,自然村、行政村实现“八有”目标。解决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对象吃不饱、穿不暖、住不好、上学难、就医难问题;实现少数民族地区行政村通硬化公路、村组通硬化道路、自然村内道路硬化、户户通电、通广播电视、通电信网络;加强少数民族地区交通基础设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生态建设,增强防灾减灾能力;加强少数民族地区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
(四)抓住重点解贫困
双柏县少数民族贫困人口重点分布在绿汁江流域五乡镇以及2014年贫困人口识别出来的22个贫困行政村和467个贫困自然村。要盯准贫困人口集中点,积极实施整乡推进、行政村整村推进、深度贫困自然村整村推进、自然村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产业扶贫、到户小额贷款、贴息扶贫贷款、贫困地区劳动力转移培训、社会外资扶贫和贫困村互助资金扶贫12个重点项目,帮助贫困户尽快脱离贫困。
(五)探索机制脱贫困
打破行政分割,突出跨区域合作,发挥比较优势,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区域一体化发展,整合资源、各尽其责、集中投入,积极探索扶贫攻坚、防灾减灾、生态建设的共赢、扶贫投融资、农村基础设施后续管护、合力攻坚大扶贫工作等机制,确保最困难的少数民族地区的人群得到扶持和增收致富。
(六)强化服务换新颜
大力实施整乡推进扶贫开发试点,锁定扶贫对象,解决突出问题,做到精准扶贫到位;要聚全民之智、整合有效资源,坚持推进区域开发与精准扶贫“双轮驱动”;用活集中扶贫、以工代赈、农业发展、水利建设、交通建设等各项专项资金,多渠道增加扶贫资金的投入;實施整乡推进、整村推进、易地搬迁、安居工程等扶贫项目不断稳定和完善现有扶持政策;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采取科技下乡和技术培训方式,强化科技和劳务输出培训力度;瞄准贫困村资源特点、生产条件、科学技术,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扶贫政策,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实施好扶贫项目;积极组织开展好单位挂钩、党员干部结对帮扶和社会扶贫;配合电子政务工程建设,认真搞好扶贫统计监测。通过不断强化服务,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村容村貌。
(七)加强监督促保障
建立监督管理机制,及时组织纪检、审计、财政、扶贫办等有关部门,对扶贫项目实施情况进行及时检查、审计,发现问题,严肃查处,保证扶贫资金使用合理,封闭运行。严格项目资金管理,明确扶贫资金管理各部门职责,做到经常检查和监督,确保扶贫资金专款专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