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汉画像美在哪里

2017-11-29兰芳

博览群书 2017年9期
关键词:审美观念画像石画像

兰芳

2017年7月商务印书馆推出了新版精装本的《汉画像之美》。这部研究中国汉画像艺术的学术专著,2011年出了第一版,很快脱销,新版对个别错讹作了订正,前面加了30余幅彩图,读起来更是赏心悦目。近些年以来,汉画像研究在中国渐渐热闹起来,但大多著作是陈陈相因,缺乏突破性的成果。朱存明教授是汉画像研究领域的著名专家,这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无疑是这个研究领域的代表作。仔细阅读这本书,在三个方面有所突破。

对汉画像进行了美学的探讨

汉画像是指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壁画及其他器物上的图像。由于汉画像石、砖出土的比较多,成为画像的典型代表。特别是汉画像石,由于其材质的不易腐朽,汉代人又喜欢厚葬,就留下了众多的汉画像石。20世纪以来,对汉画像的研究,在考古学、美术学的领域进行。收藏、保管、展覽、解释者众多,留下了丰富的学术遗产。汉画像石虽然依存于墓室、祠堂、棺椁而存在,但毕竟是一种造型艺术,所以在美术学领域,分析其艺术方法如造型手段,雕刻技法,构图特点,线描特征,取得了不小的成绩。

《汉画像之美》,超越了考古学的类型分析与展览陈列的套路,超越了美术学的形式分析,而走向了图像的审美经验的阐释。著作认为,汉画像是汉代人审美观念的形象体现,表现的是汉代形成中华民族真正统一性民族精神的形象史诗。因此,著作借用了“图像学”的研究方法,使用了象征符号的人类学理论,把汉画像放在“视觉文化”的理论框架下,对其作了“传统审美观念”的具体研究。

作者认为,两汉四百年,奠定了中华民族性的基础,汉画像艺术,开创了中国审美文化的崭新格局。论著从视觉文化审视汉画,从图像理论进行解读,把汉画像看作强悍的艺术,表现了统一民族形成期的豪气;那是一种生命的艺术,显示了汉代人博大的胸襟;那是一种古拙的艺术,中国画的技法在此起步。汉画像艺术从历史的长河中走来,向我们叙说那一段悲怆的历史,向我们显示祥云缭绕的诸神场景,向我们展示汉代艺术无穷的魅力。

对汉画像的具体形象进行了审美意象的解读

汉画像作为一种艺术,每一幅都是当时工匠手工制作出来的,今天我们可以发现有些画像石、砖在构图上有相似性,或者说是有“模版”的制作方法,或者从“神话—原型”批评上可以归结出许多相同的“母题”,但是从艺术的差异性看,每一块汉画像石都构成了其独特性,迄今还没有发现两块完全一样,就像现代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那样的复制的汉画像。汉画像实际上是按照中国美学精神中的“审美意象”的方式制造出来的。

《汉画像之美》一书,从中国美学的言意关系,图文关系,图的整体结构与图像的符号构成等方面入手,全面地、立体地研究了汉画像形成的中国的审美意象。论著从单幅图像入手,分析其形象的构成与涵义,又把其图像还原到墓室、祠堂、棺椁的具体构成的结构中进行图像配置的分析,结合单幅图构成中的每一个单元,把其放在符号学的象征意义上,来破译汉画像审美意象构成的经验世界,揭示了汉画像整体性上表现出的汉代人的审美意识形态。

作者在书的《引言》中说:从天上的日月同辉,四象分野,星汉灿烂,北斗转轮;到仙界的昆仑悬圃,天门瑶台,王母戴胜,异域殊类。从日常生活的人间诸景,到死后世界的悲凉幻影。从体姿妙曼的圣境羽人,到面目狰狞的凶神恶煞。说不完的天上人间,看不完的世俗巨画。著作向我们描述了一个充满诗意的汉代的审美意象的图像世界,对我们认识汉代的社会生活、民风民情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汉画像对中国传统审美精神进行了重新定位

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中国美学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进行了许多探讨。但是大部分的探讨是从西方美学理论演绎出来的,对中国古代美学观念的解释显得“隔”了一层。《汉画像之美》的副标题是“汉画像与中国传统审美观念研究”,实际上,副标题才是此书的主旨。此书一反过去从理论到理论,从概念到概念,从术语到术语(或者关键词)来探讨传统审美观念的方法,而是从具体时代的具体图像出发,通过历史还原,情景再现,图像解读,图文互释,符号解读,跨文化比较等不同方法的使用,在历史与现实,神话与理想,生与死,有与无,真与幻等观念中来追寻汉画像可能表现出的中国审美文化的独特性。

作者认为,汉画像的图像,上承远古时代的信仰模式,又受到张骞通西域后“胡风入华”带来的影响,从汉民族的本土根源中生发出生生不息的生命精神而创造了汉画像中的美学思想。今天看汉画像,有些光怪陆离,很不好理解,它不仅仅刻画了美好的形象,也刻画了丑怪的荒诞;它不仅仅描写生时的饮宴娱乐,也展现了死后的悲凉场景。从中揭示了汉民族不仅追求神圣的宗教信仰,质朴的礼仪民俗,传奇的英雄人物,故事的德性典范;汉民族也能包容下各种魑魅魍魉与鬼怪恶煞,并把对恶的征服而转化为一种审美中的崇高。

理解汉画像的审美精神,必须把这种艺术放在汉代人的“天人”关系,“生死”关系,“有无”关系上来理解,放在汉民族精神的集体无意识的神话原型上来认识。人生是痛苦的,有战争,有灾害,但人活着是有意义的,居家饮宴,歌舞欢乐,六博游戏,研经诵习,斗鸡走狗都是生命的一部分。死也是不可怕的,因为德性的修炼使人死后可以升为仙班,而使死的现实虚无化为乌有。

中国汉代的审美精神是一种宇宙象征主义的,汉画像表现了人生死轮回的一种图式,通过生死世界的镜像互鉴而超越人生。

汉画像,汉代民族的一个镜像,我们民族一个久远的梦。

??(作者单位: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endprint

猜你喜欢

审美观念画像石画像
论姜夔的书法思想及其审美观念
论汉画像石中吉祥纹饰的意象之美
徐州汉画像石历史文化研究探微
画像
汉风新韵
画像
论科技英语翻译中的“雅”
汉代画像石艺术在现代动画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莫尼卡的画像
画像背后藏着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