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专家寄语

2017-11-29王荣华

翻译界 2017年2期
关键词:汉语国家思想

专家寄语

2013年,中国提出了“一带一路”的倡议。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2015年3月28日联合发布的《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简称为《愿景与行动》)以及文化部2016年12月28日发布的《文化部“一带一路”文化发展行动计划(2016—2020年)》(简称为《行动计划》)宣告“一带一路”进入了大范围、多层次的全面推进阶段。我们这次会议将中国文化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翻译和传播作为重要议题,具有现实的意义。相互理解和尊重是我们与沿线国家建立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的前提。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是对各自文化的尊重。在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翻译和传播是最基础的环节。

如何与沿线国家进行文化交流?在与他们交流的过程中如何进行翻译和传播?这是我们必须要回答的问题。我认为要做好这些工作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总方针。为贯彻落实《愿景与行动》和文化部的《行动计划》,就要为翻译工作和文化传播工作制定一个正确的、明确的总方针,这具有现实指导意义。一个总方针应该明确战略方向、工作重点和主要手段。有了一个明确有效的总方针,可以少走弯路,可以更好地利用资源,努力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这样一个总方针就会对助推沿线国家积极参与文化交流与合作,传承丝路精神,促进文明互鉴,实现亲诚惠容、民心相通,夯实民意基础起到积极的作用。

这个翻译和传播工作总方针有一个前提,即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应以外语为主。对这个问题容不得有任何犹豫。道理很简单,全世界70亿人口中,除我国的13亿人口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4000多万华人华侨外,讲汉语的只占极少数。所谓“全球有1亿人学汉语”是个伪命题,该数字没有经过严格测算和检验,不能拿来作为我们决策的依据。即便真的有1亿人学汉语,其中能听懂央视4套和读懂《人民日报海外版》的又能有多少人呢?除去我们的13亿人口和4000多万华人华侨外,难道我们也要求余下的56.6亿人讲汉语吗?如果我们对外传播工作以汉语为主,不就是自说自话,不就是无用功嘛!诚然,我们在用外语进行对外传播方面已经做了很多工作,然而,从全方位、多层次的角度来看,从实际效果来看,还远远不够。其根本原因是我们没有高度明确地要求我们的对外文化传播工作必须以外语为主。

翻译和传播工作总方针可以包括如下内容:翻译力量以我为主,重点推介中华传统优秀思想,要建设成一个汉译外基地;面向沿线国家大众,多手段、立体式实施;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初始阶段译入语为英语、俄语和阿拉伯语,条件成熟时采用当地语言。具体建议如下:

(一)诚然,翻译工作既包括外译中,也包括中译外。这里主要说的是中译外,要以中国自己的翻译队伍为主,而不能以外国的翻译力量为主。我知道对这个问题一直有争论。但是,在我国的中译外工作中,若依靠外国力量,我们的主动权就没有保障。1. 大多数情况下,国外的翻译只对他们喜欢的内容感兴趣;2. 他们的翻译工作只服务于他们各自的目的;3. 外国译者常常对汉语原文的理解有偏差,如大名鼎鼎的理雅各,他所译《皋陶谟》就不知道皋陶与大禹对话时舜也在场,因此,在提到舜时,他用的是“he, him”;在提到“帝”时,他用的是“Di”,甚至还将“曰”看成了“日”。我国向来不乏出色的中译外高手,如辜鸿铭、林语堂、杨宪益和许渊冲等。我相信我国高等院校各语种的学术带头人、中译外课程的导师大都有丰富的中译外实践,都有各自的译著出版。当然,我们也不能完全排斥国外的翻译力量。我们译好的文字可以请他们进行最后的润色。

(二)在文化对外传播、中译外工作中,应以推介中华优秀传统思想为主。自孔子学院成立后,对外汉语教学上了一个台阶。随之而来的是中医、书法、武术等译著的传播数量上了一个层级。中华传统文化的内容既包括经史子集,又包括琴棋书画以及景泰蓝等传统工艺等。自孔子学院开办以来,汉语及其文字、琴棋书画、武术、中医、京剧等的传播比较普遍。相对而言,中国传统思想的传播是薄弱的。故此,我认为在“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中,应以中国传统思想的交流为主要内容。有人对要不要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思想给出了否定的答案。然而,思想是文化的核心,思想的传播是走得很远的。我们既要传播当代中国优秀的思想,也要传播古代中国优秀的思想。传播当代的思想离不开传统的思想。因此在这个问题上不能迟疑,只能加强。否则,一些外国人就会以为我们的思想是无根之木,没有深厚的历史积淀。那么在中华优秀传统思想里我们首先要传播什么内容呢?我的建议是:(1)《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和《千家诗》;(2)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3)《道德经》;(4)《史记》;(5)《诗经》;(6)《礼记》。这个提议的根据是孔子学院总部2012年推出的首套面向海外孔子学院的“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系列教程”以及2016年10月由国务院参事室和中央文史研究馆主编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与此同时,我们要选择并翻译沿线各国的经典著作,推向国内读者。

(三)要建设一个汉译外基地。为了完成上述任务,有必要建设一个汉译外基地。起始阶段,“外”应包括英语、俄语和阿拉伯语。这个基地的任务:1. 提供汉译外文本;2. 培养师资力量。这个基地还应出版两份外语刊物:1. 《国学报道》,主要刊载内容为对经史子集的翻译和研究方面的新进展;2. 《中国文艺》,主要刊载内容为对中国戏剧、诗歌和文学的翻译和研究。这两份刊物先出英文版,适时推出俄语版和阿语版。至于这个基地建在何处、规模多大等可以在“立项报告”中予以明确。

(四)面向沿线国家大众。我们的翻译和传播工作的着眼点是沿线国家的民众,而不是这些国家的当权人物。当权人物不是长期、稳定的因素。我们做工作的对象是人民大众,我们的工作要面对他们的眼、耳、脑、心。要让他们看得到、听得到,能看进去、听进去,进入他们的脑子和心里。为了进入他们的眼耳脑心,我们必须利用多手段,包括视听、书面、手机、手机软件、广告等。为此目的,我们的合作对象包括大学、电视台、广播电台、报刊杂志、通讯公司、广告媒介等。我驻外使馆以及文化中心应起到牵头和协调的作用。

(五)先行试点,逐步推开。建议先从南亚国家试点。取得初步经验后再推广到中亚国家,由中亚国家再推广到沿线其他国家。

(六)关于语言,可以在南亚国家使用英语,在中亚国家使用俄语,在其他国家使用阿拉伯语和英语。但是,在条件成熟时,也要使用当地语言。而且,要将使用当地语言设为目标。

如果大家认为上述各项建议可以成立,建议选择一个牵头单位,北京外国语大学、北京大学、人民大学或对外经济贸易大学都可以。然后,组织一个汉译外基地筹备小组,就设立基地进行可行性研究,起草立项报告,并对具体实施事项提出具体落实意见。

以上是我个人的意见。请大家评头论足,予以批评。

王荣华

2017年8月

专家简介:王荣华,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语言和文学学院特聘教授、外交笔会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会员。曾任北京外交人员服务局副局长、中国交远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总经理、驻冰岛共和国大使、上海国际金融学院副院长等职。其译作有小说《黄玉》和《第二代》,传记《星运长久——凯思琳·赫本传》和《希区柯克传》;与屠珍教授合编《结婚礼物——加拿大短篇小说选》。其英文著作有:《中国学研究》(The Story of China Studies)及《声律启蒙》(ABC of Sound Meters in Chinese Poetry)等。王荣华还办有英文网站:www.readchina8.com。

猜你喜欢

汉语国家思想
学汉语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轻轻松松聊汉语 后海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能过两次新年的国家
追剧宅女教汉语
汉语不能成为“乱炖”
把国家“租”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