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法工作指导的思考
2017-11-28田芮凡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被多次强调,并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法工作的指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关系;政法工作;指导;德教;家道正;孝道;因果教育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多次强调要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继承我国历史优秀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法维稳工作的指导,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及与相关理论关系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中华传统文化指中国“儒、释、道”三家传承下来的圣贤文化。儒释道三家文化都体现在“以人为本”四个字上,研究人的命运与幸福。精髓是:“命自我立,福自我修。”也就在于“仁爱”二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是“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用两个字概括,就是“道与德”;用一个字说,就是“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归根结底就是“孝”的文化, “国以人为本,人以德为本,德以孝为本。”中华传统文化,是“道与德”的文化,“道”指规律,方向,“德”指依道行驶,二者合称“道德”。道德的本意是要人们一切活动符合自然规律,符合人道,命道,天道、地道与物道。它奉行“天人合一”,既符合天道,又符合人道;既符合自然经济发展规律,又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中华传统文化讲究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思维,核心价值观是仁者爱人,宽容、感恩、谦让、和谐相处。
2、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党的十八大提出,倡导建立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里面既有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又有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还包括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体现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内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和灵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厚源泉。[1]
3、与“党的建设”关系
积极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规律,健全共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机制,建设党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形成有机融入和有效融入的体制机制,其结合具有多维度多层面的理论价值和现实价值。[2]党的八项规定就是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党的建设的一个体现。
4、与“中华民族精神”关系
民族精神植根于民族传统文化之中,离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民族精神就会失去生存之本,同时也会失去发展的源泉。要培养民族精神,就要继承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3]
2 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法工作的指导
维护社会稳定,更好实现和维护群众权益,不仅是社会进入稳定发展的前提,更是持续健康前行的保证。随着世情、国情、社情、民情的不断变化,维稳工作随之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新的特点。[4]新形势下如何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政法工作的指导,略谈一二。
1、德教
《群书治要》(礼记):“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意即治国安民,第一要务是推行道德教化。《群书治要》(卷九·论语)子曰:“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由此,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寓。也就是说建设国家,管理公众事务,教育为最优先、最重要的事情。即要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春秋繁露》中讲:“德教为主,刑罚为辅。”就是说以德治国,德教为主。德教是指伦理,因果教育。刑罚为辅,辅是辅助的意思,指起震慑作用。德主刑辅,是万古不变的真理。翻看历史,会发现,从上古至清,上至君王,下至百姓,都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观,靠的是万古不变的教化。唯有秦始皇以法治天下,崇尚武力,不按照“建国君民,德教为先”的原则,结果十五年就亡国了。《群书治要》(卷十二·史记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老子称“法令滋彰,盗贼多有。”说的就是这个道理。關于德教在《中国古代教化史》、《千秋教化》、《中国社会教化的传统与变革》、《清前期社会教化研究》等研究资料里都有详细记述。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习近平总书记十八大以来发表的一系列重要讲话,将《群书治要》治国理政的理念融入到我们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各项事业中, “德治”与“法治”相结合,以史为鉴,把握“重德必治,独法必亡”的治国规律,在完善法律体系的同时,更加注重为政以德的现实意义。[5]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单位,具体到政法工作,基层基础工作,应该按照教化第一,德教为主,刑罚为辅的原则来开展工作。面对群众的诉求,需要调解的纠纷,违反治安管理行为,面对犯罪分子,执行刑罚的犯人都应该进行德教,在对其进行伦理、道德、因果教育的基础上再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给予处罚。伦理、道德、因果教育是让犯错误的人真正从灵魂深处意识到其错误的思想和行为,羞于作恶,耻于作恶,不敢作恶。
2、家道正
《群书治要》(卷一,周易):彖曰”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妇妇,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是说父亲善尽父道,丈夫善尽夫道,妻子善尽妇道,这样一来,家道就能端正,所有家庭都能够端正家道,那么天下就安定了。家是一切的根,所谓正,是也,而家道正,必定没有灾祸,是一切兴旺发达的根本。正家而天下定,家家户户都正了,社会自然也就和谐安定了。《群书治要》(尚书):帝曰“契,百姓不亲,五品不逊,汝作司徒,敬敷五教,在宽。”意思就是说契,现在百姓不能相亲友好,在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之间不能够和睦相处,因此让你担任司徒,对人民进行上述的五伦教育,重在宽厚。可见在古代,君主很重视五伦的教育,五伦关系是指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从上古时代,三皇武帝,尧舜禹汤开始,一直到清末,除去不重视德教的春秋战国,独以法治国的秦朝,历朝历代都很重视五伦教育。遵守五伦关系就是安守自己家里的身份,做好自己的本分,是一切的基础,安守本分是人道之根,每个人安分守己,社会才能井然有序而不至于陷入混乱。反之,人不安守本分,社会就会大乱。结合实际,针对政法工作中需要面对的各种社会矛盾,如何化解,如何有效避免或降低犯罪现象,那么就需要在基层基础工作中动脑筋,将传统文化与政法工作结合起来,对需要调解的纠纷,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法的人,进行五伦教育,如通过对看守所在押犯人进行《弟子规》《孝经》等传统经典的教育,使他们为自己所犯的错误而真正的忏悔,在接受教育或改造后回归家庭,回归自己的本分。我们说小到一个家庭、单位、地区,大到一个国家,统统都是由这个家,最小的细胞构成的。家家都和谐了,社会也就稳定了,国家也就安定了。endprint
3、孝道
《群书治要》(卷九·孝经): “故不爱其亲,而爱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意思是说一个人不爱他的父母而去爱别的人,是和德行相悖离的;一个人不尊敬他的父母而去尊敬别的人,是和礼的本质相悖离的。一个人没有孝心,就没有树立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君子务本”,就是从孝悌培养一个恩义、情义、道义的处事原则。假若一个人没有恩义、道义、情义的处事原则,取而代之的,就会以利害之心与人交往,对己有利,就会全力以赴,对已不利,就会做出忘恩负义的事情来,甚至会做出违法的事情来。孝养父母,最重要的是养父母之心,养父母之志。《群书治要》(卷九·孝经):“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孝”是“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事君不忠,待朋友没有信义,对老师不恭敬,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对父母不恭敬所导致的,这是根源。我们在政法工作,基层基础工作中,对需要调解的纠纷,违反治安管理的行为,违法的人,进行孝道的教育,通过对其进行《孝经》、《弟子规》经典的学习教育,让他们对自己所犯的错误,罪行而羞愧、忏悔。《弟子规》中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教育,让有诉求,需要进行纠纷调解的群众,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群众或执行刑罚的犯罪分子认识到要爱护自己的身体,不要使身体受到伤害,让父母亲忧虑。更要注重自己品德的修养,不可以做出伤风败德的事,使父母蒙受耻辱。
4、因果教育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很丰富,不仅仅包括了伦理教育(如“五伦教育”)、道德教育(“四维”、“八德”教育),还包括一个重要的方面,就是因果教育。说起因果教育,儒、释、道三家都有很深刻的,很精辟的因果教育内容。如,在“四书”的《大学》中讲:“德者本也,财者末也。”意思是说,德行是根本,财富是枝叶花果。一个人的德行有多深厚,在外在的财富、身份、地位、名声才有多繁茂。《大学》中还有一句话:“货悖而入者,亦悖而出。”也是在强调因果教育,你的财富是以不好的方式获得的,也一定會以不好的方式给败散掉,这是一定的规律。《中庸》孔子曰:“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尚书》中说:“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逭。”《易经》中讲:“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善不积,不足以成名。恶不积,不足以灭身。”在政法工作,基层基础工作中,通过对违反治安管理规定的群众、违法的人进行因果教育,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已经造成了恶果,根据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原理,必然要承受报应,甚至连累亲人。从而使其悔罪认过,心生敬畏,痛改前非,有效降低甚至避免重复犯罪,再次犯罪现象的发生。
参考文献
[1][2][3]王秋玲.十八大以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综述[j].文教资料,2016,(21):65-66.
[4]陈松敏,付关飞.新形势下公安维稳工作的思考[j].魅力中国,2016,(2016),9:1-3.
[5[《群书治要》的执政理念研究[j].理论观察,2014,(11):30-33.
作者简介
田芮凡(1981-),女,汉族,籍贯甘肃。就职于新疆伊宁垦区公安局,现就读于新疆伊犁师范学院2016级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学科教学论(语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