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侯官寨社火的研究
2017-11-28杨淼
摘 要:侯官寨社火形式独特、典型,地方特色浓郁,文化现象保留原始,社火“牛老爷”既是人们争相观看的社火主体、核心和主要内容,又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灵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核心人物。由于当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精神性、非物质性表现较为集中、突出。
关键字:侯官寨;牛老爷;社火局
侯官寨村位于西安市长安区东南方向,距区政府所在地约25公里。据《长安县志·地名》记载:侯官寨村始建于唐代甚更早。其村名根据《西安通览·侯官寨》篇考论:皆因该村历史上一直长期驻扎军队,且武官战功卓著,从西周樊侯开始,至汉唐、明清,被封为侯爵官员近50人,故得名。侯官寨村东邻蓝天,北接历史名镇引镇。
每年正月十五前后,侯官寨的的庄稼人都要耍社火,祈求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国泰民安。据当事老人刘平安讲:当地“牛老爷”社火是逐步演化过来的,人们最早把牛老爷叫“春官”,(在清朝时)有个县令到了立春的时候,接同僚、衙役,自己扶犁,吆喝着牛在全县走一圈,表示倡导农业,当时影响很大,大家的劲儿被鼓起来了,以后村子在祭奠先农(后稷)时扮装这个形象。
牛老爷社火独行于西安市长安区引镇杨庄乡侯官寨村,属于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
1 历史渊源
牛老爷社火是长安区侯官寨的村民祖祖辈辈坚守着的古老习俗,是村民自发组织、并流传了数百年的民间迎春风俗,每年有上万人前往观看。因为牛老爷的存在,得名牛老爷社火。在2007年列入陕西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后.侯官寨成立了社火协会.专门发展牛老爷社火。
2 牛老爷的来源
据说,“牛老爷”是陕西巡抚亲自任命的“春官”。据侯官寨社火协会会长刘平运介绍,侯官寨村社火起于明代,兴盛于清代,延续至今。社火中的这位核心人物——牛老爷其实是村民们推选出来的“春官”,在古代农耕社会里,春官是皇帝派来报春的官员,而耕牛又是农耕社会里最能代表劳动力的牲畜。因此,历史中春官的形象都是骑牛到田间报春,牛老爷其实是侯官寨村民给春官起的小名。清同治四年(1866年),陕西巡抚刘蓉观看侯官寨社火后,觉得秩序很乱,遂将该村的春官封为老爷,权限仅限于祭春、耍社火时组织领导及维持秩序。祭春社火结束,牛老爷权位自行消失。
3 侯官寨社火的组成
旧时的侯官寨村包括现在西安市长安区杨庄乡的上堡社村和侯官寨村。1961年,为管理方便独立划分为一村,但在习俗上两村仍统一。旧时侯官寨有7个宗社,上堡村社;永宁社;狮子村社;东南村社;大庙村社;土地村社和龙门村社。现在的上堡社村因地势高,风水好,单独为一个宗社,称为上社。现在的侯官寨村包含6个宗社。7个宗社要联合耍社火迎春,其中上堡社为上社(即领头社),其余6宗社要抬出社火桌请牛老爷观看,并听从牛老爷指挥。另,北堡社为次上社(即副头社)。
各社除备好抬社火外,尚应备好不同的底子(即扮演的特殊角色):上堡社扮演牛老爷;北堡社扮演跑旱船;狮子社的底子是秃和尚和甩翠;东南社的底子为棍;大庙社的底子为货郎娃;土地社的底子为走马子;龙门社的底子是莲湘。底子内容事先由各社协商,要求幽默有趣,有文艺性,形式奇巧。耍社火时,村官“牛老爷”只能由上堡社推选,而且不是每次耍社火上堡社牛老爷都必须出场。据当地人讲,要牛老爷出场,必须是寨子的六个社都烧起来后到场的,少一个社都不行。
4 侯官寨社火的生存法则
侯官寨耍社火的时候,耍社火和看社火的人都会严格地遵守牛老爷的安排,不违反秩序,确保社火闹好。牛老爷的威严来自哪里?他能在现代社会中生存下来的法则是什么?
1、护身符之一:村规
侯官寨村文化积淀深厚,崇尚守规遵道的处事原则,为了使村里元宵节闹社火时有章可循,于民国初年设立村规,民国版“村规”为侯官寨七个社推出一位“大哥”,人言“七个社就是弟兄七个”,从此侯官寨耍起社火长幼有序,建立了服从与调解的机制,避免并及时制止了许多无谓的争端,各社行事也多出许多人情味。村规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重新修订,7个宗社各自保存于各社的社火箱内。社火协会会长刘平运说,现在各个宗社闹社火都要遵循村规,村规也明确规定了每年闹社火的程序。长久以来,也在侯官寨形成了一种习惯。村规的存在,让侯官寨有了自己的“宪法”,它也成了牛老爷社火生存的护身符。
现行“村规”包括组织、日期、规模、社火程序、社火形式和内容、路线、备忘细则和违章处罚条例等8个条目,细致规定了社火活动中可能涉及的全部事项。其中,对于7个社如何分工合作及各社的权利、义务、经济往来,“村规”均作出制度化规定。如“村规”第三条第三小项对进行大型社火规定如下:“七社社火齐全……每社四个马牌子(在社火队伍前负责开路的社火角色),上社村官,马牌子,千里驹,即五马一牛挂全。东南社和狮子社每社各支援一匹马给龙门社(生死不保);大庙社和土地社各支援一匹马给北堡社,(生死不保);东南、狮子社各支援龙门社一桌子抬社火的人;大庙、土地社各支援北堡社一桌抬社火的人;”“村规”第四条第二小项:“每年社火初期,只要六社社火齐全,报北堡社,北堡社要由主要负责人到上堡社汇报后,南北二堡共同协商社火事宜。”这部针对特定目的、施行于特定地点、特定范围的“村规”,使侯官寨保卫本地风俗、保障耍好社火的民意制度化。这种制度有力地延续了传统,只有制度化才能使风俗伦理具有可持续性。
2、护身符之二:和谐
侯官寨耍社火期间,侯官寨村一些巷道里看到了贴出的社火期间人事安排表,还有表彰单。据了解,每年闹社火的经费和道具都是村民自愿捐赠的。“有句老话叫庄稼要红火,趋队闹社火,闹社火主要还是能凝聚人心。以文扮戏,让戏说话,各个宗社用社火戏的内容一拼高下,相互竞争,社火成了大家争当先进的载体。村里一些出社火的高人,每年都要绞尽脑汁、使出浑身解数.想招出戏.胜出别的宗社。但谁赢谁输并没有人计较。南四社常装扮的社火剧目是古典剧目《罗通扫北》、《收三霄》。北三社则以三国古戏《诸葛亮征南蛮》、《杀四门》、《铡四赋》予以还击。以戏斗智以戏挑逗、贬击对方是这里最大特点。让戏说话以打压对方为快事,祭社春娱大众,又不失文雅是牛老爷社火的一大特色。有个“赔情”事件非常著名:一次社火游行中,上堡社和永寧社因为路线问题发生了矛盾,社火已经结束,可是村里的老者说:“不行,要再凑一回社火,把这事再说合,不然来年耍的时候,路线到底咋个走法?”于是又安排了一次社火游行。大庙社领头演了一出《唐太宗割须疗良相》;狮子社扮《将相和》;龙门社出《合家论》;土地社扮《面礼》;东南社出《结义》;上堡社装了一出《桃园三结义》。各社这样闹火,为的是叫永宁社一迎合,这事情就说合成了。整个过程透着和谐,显示了乡民的智慧。endprint
3、护身符之三:推广
侯官寨的社火协会对本村的社火进行了大量的理论研究。从村寨的历史一直到社火的起源,并且装订成册。他们总结说,社火最初带动农耕的作用渐渐消失,所以很多地方的社火闹不下去了,侯官寨其实也存在这一问题。所以,要是让社火更适合现代人的观赏和审美需求。除此之外,还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借助媒体对外推广等。西安市群艺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主任王智说:侯官寨的社火在全国的社火中也是独一无二的,这种民俗能如此完好地延续下来,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例如侯官寨的村规、独特的牛老爷制度等,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提供了一个案例。
5 侯官寨社火的章程
1、逗社火
侯官寨人耍社火,从逗社火开始。正月初四到初八晚,各社局爱好者开始挑逗其他设局,当地也叫烧社火,所谓烧社火是宗社之间互相挑逗,下战书,准备在今春的社火中一比高下。由北三社逗南四社,但自家不烧自家,且各家自有对象。主要由稻草逗狗,牛犁地,逗狗的对方在其后则耍卖老鼠药的、老鼠娶媳妇儿的,有的装姜太公钓鱼,钩上却钓一个王八。但不论怎样都要化妆、打扮、掌灯笼,非常有趣。谁家要是逗社火就必须耍社火。
2、选牛老爷
牛老爷是由上堡社的社火头们经过认真酝酿,在全堡子找出一个相貌堂堂、一表人才、威武高大的人来当牛老爷,然后提上三斤糕点去请,如果此人不接受还要做做其思想工作。
3、敲钟鸣示,请“牛老爷”
牛老爷选出后,上堡社就敲响村北头大庙外的大钟,以示今年要耍社火,之后寨子的六个社都要打着社旗,敲着锣鼓,抬着象征性的几桌社火,由社火头或者有名望、能说会道的人到上堡子请牛老爷,即使是80岁老人也要对“村官”牛老爷下跪禀报。而牛老爷坐侯在侯官府,两班衙役则山呼“威”,场面十分庄重、威严。
4、选牛、选马,装社火
之后,各社火局就热闹起来,上堡子选牛一定要在方圆找一头最大的公牛,还要为马牌子、印信子选马、租马。侯官寨六社则装社火的装社火,打脸子的打脸子,一派忙碌景象。
5、插社旗
牛老爷上任之后,如果要大耍社火,第一件事就是插社旗,社旗插在谁家地里,就在谁家地里“下场子”(即耍大社火),当地群众是绝无怨言的。据当地人说:“下了场子的地能长出好庄稼来。”而游趟子社火是不下场子的。
6、搭侯官府
社旗插好后,各社是要到关帝庙烧香的,而且各社都争着要烧头炉香。上香后开始搭建侯官府。侯官府是村民用丝绒搭建的临时府邸,上悬“明镜高悬”牌匾,府外有一副对联:权管一府之地,法治不肖之民。这也是牛老爷威严和权力的写照。正规式耍社火是从每年正月十四开始,到正月十五结束。当地人讲:“(看社火的)来迟的看不到头,来早的看不到尾。因为当地耍社火不但要耍白社火(即白天耍社火),还要通宵达旦的耍晚社火。当然,晚社火必须打灯笼,挂衣、有戏牌,缺一不可。
7、牛老爷出巡传令
侯官寨耍社火离不开牛老爷,牛老爷则离不开社火。牛老爷出巡前,信马子背上背着一只葫芦。第一次到寨中传信时,葫芦上挂块木炭,意思是社火烧起来了;第二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令旗;第三次传信时,葫芦上插着鸡毛令箭,意思是各社火局按次序跟着老爷走。
另外,各社的社火头或者口才好、德高望重的人需亲自手执请帖上侯官府请牛老爷下社(走出上堡社)看社火。在“请”的过程中,跪拜、拱手的礼仪丝毫不能出错,否则衙役会在牛老爷发令后对来人行刑(详见图二)。
恭请台词一般如下:
社火头:某某社请老爷下去看社火。
牛老爷:哪一社?
社火头:某某社!
牛老爷:社火准备好了吗?
社火头:一切就绪,专等老爷!
牛老爷:下去!
社火头:是!
8、牛老爷出巡
牛老爷出巡看社火,真可谓官模官样,前面首先是信马子、马牌子,接下来依次是肃静、回避、佛手、朝天凳、鸣锣开道的,班头还带着真家伙连枷,还有牵头的,身边还有书童、拿大印的印马子。”
9、牛老爷升堂看社火
牛老爷骑着牛走到搭好的侯官府后,从牛背上下来,在两班衙役的欢呼声中升堂,看社火。各社走到侯官府前,社火头或者口才好、有身份的人要給牛老爷报到,然后社火上街巡游转三圈。
这是北三南四的各社社火依次通过侯官府。上堡子、永宁社、狮子社在前面展示,而后面四社则互相礼让,不得挡道。正月十四是在南四社转场子,所以北三社的土地社、龙门社在前;正月十五在北三社转场子,故南四的东南社、大庙社在前,顺序严格规定不能乱。
游行中当别的社的队伍即将转到本社的社火局门口时,本社的社火要主动停下来,把社火先抬到路边,让后面其他社的队伍先通过,表示主人礼让客人。所以,尽管村子里道路狭窄,看社火的人群挤的水泄不通,社火队伍的进行却依然条理不乱,彬彬有礼,到了哪家局子地界,谁主谁客,一目了然。主人谦让有加,客人欣然领情,这条“让社”之规实在是礼仪之邦的最佳阐释。
侯官寨耍社火这一天,牛老爷一般一天内都要禁食,避免出恭,以防市区老爷的威风。各社社火在通过时如有捣乱的、胡说的、骂人的、打人的,老爷发话后是要挨板子的,而且是真打,毫不留情。“村规”规定:打了也白打。
10、送牛老爷
侯官寨的社火结束时,各社还要把牛老爷送回上堡子。只要老爷同意,送到村西的桥头也是可以的,这就要看牛老爷的心情了。
11、开总结评判会
当天的社火耍完了,第二天,各社社火头是要前往上堡社,召开总结会,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会之后,牛老爷的“村官”才算任务完成。
6 总结
侯官寨社火形式独特、典型,地方特色浓郁。据调查了解,能看到的只有长安的侯官寨保留有牛老爷社火这种文化艺术形式。文化现象保留原始,“牛老爷”既是人们争相观看的社火主体、核心和主要内容,又是活动中必不可少的灵魂化、形象化、具体化的核心人物。无论从服饰、出巡仪仗、活动过程以及反映的人文道德文化内涵看,都属于生态文化。由于当地地理位置相对偏僻,受现代文明冲击较小,精神性、非物质性表现较为集中、突出。
牛老爷社火内涵深厚,是民间文化的集成者,集中反映了农耕文明时期的民风民俗。它涉及和囊括了包括刺绣、化装、锣鼓、雕刻、绘画、戏剧、秧歌、祭祀、礼制等一系列非物质文化,特别是牛老爷帽子上的红顶子,在当地只能用胡萝卜雕刻,一说牛老爷身份是一个老百姓,二说是代表着农耕生产和劳动收获,强调了农耕文明的时代特征。另外,侯官寨社火能与时俱进,从走社火到抬社火芯子、平台,发展到今天的车拉、车载,社火内容也都表现出了 极强的时代感。
内容积极向上,强调传统伦理惩恶扬善,弘扬正义,符合社会主旋律,满足了群众追求真善美的美好精神需要,深受群众喜爱,是侯官寨社火的最大成就。
参考文献
[1]炎黄民俗网.长安侯官寨牛老爷社火,2015.1.20
[2]王楠.叫一声牛老爷,你懂人情——侯官寨社火中的“村规”与伦理价值.美术考察2008年05期
[3]黄新力.侯官寨的牛老爷社火.旅游.2009年01期
[4]郑义.马玉娥. 侯官寨社火猜想[J]. 陕西水利. 2012(02)
[5]刘平运. 侯官寨的“牛老爷”[J]. 西部大开发. 2008(04)
作者简介
杨淼(1991-),汉族,陕西省西安市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物与博物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