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反思能力培养及策略
2017-11-28孙颖
孙颖
【摘 要】反思在数学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它不仅仅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一种习惯,但学生的反思尚未达到自觉的程度,因此很有必要培养学生的反思能力并从小养成反思的习惯。
【关键词】反思;反思意义;反思策略
所谓反思,指的是对过去的学习对象、过程和心理行为方式的重新认识。它是一个概括、比较、推理、驳正和创新的过程。反思不仅仅是一种学习的方法,也是一种做事的态度,一种生活的技巧。因此,反思对于人的认识提高和发展至关重要。学会反思,养成反思习惯,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有助于他们更好地探索数学以外丰富的人生。
一、反思的意义
1.课前反思
学生在完成预习任务时,先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类比、迁移,体验反思的优势。
在数学新知学习之前,盘点旧知不可或缺。其一,复习旧知,可以巩固原有知识,使一部分没有完全理解的学生可以做进一步的理解,理解掌握的学生可以体会到其更深刻的意义。子曰:温故而知新。就是这个道理。其二,复习旧知,可以沟通新旧知识间的内在练习。学习新知识前先回顾旧知,反思之前所学的类似的内容、情境、方法,从而猜想本课内容的探究方法。例如在学习《8、7、6加几》前,先反思怎么计算《9加几》,引导学生反思上节课的探索过程,用凑十法来计算9加几,并且回顾凑十法的计算过程和思路,如9+4,要想把9凑成10,4要先分成1和3,9加1等于10,10再加剩下的3等于13,让学生在回顾中迁移,在反思中猜想,从而得出用相同的方法来计算“8、7、6加几”,让学生体验10加几就等于十几,这样计算非常简便。那么在新授知识部分,就可以放手的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我们老师只要解决他们在探究过程中解决不了的问题,从而完成教学任务。同时,也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反思的优势所在,乐于反思。
2.課中反思
在自主探究新知时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矫正偏差,品尝反思带来的喜悦。
课堂中的反思就是观察课堂中所发生的行为,包括学生和老师,借此来理解自己的行为与学生的反思之间的动态的因果联系。例如在教学《写数》中,我让学生同桌合作,自主探究“个位是8,十位小于6的两位数”有哪些,我题目一说出,就有学生立马告诉我答案是:80、81、82、83、84、85。我提醒他再想想,但他觉得自己做对了,非常开心,根本不愿意再去思考,我就让同桌两个互相说说你的发现和想法,通过小组反思,才意识到把个位十位看反了,自己的结论是错的,重新思考。学生在反思中矫正了偏差,使得探索活动得以顺利进行。后来经过再次思考、反思、检验,他们终于得出正确的答案:18、28、38、48、58。我接着提出这两个答案有什么区别?再次引发学生思考,发现错因。如果老师希望答案是80、81、82、83、84、85,那么题目应该怎么改?这时激发了学习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主动的探索起来,发现题目改为“十位是8,个位小于6的两位数”就行。学生在反思中得出不仅要认真仔细看题,而且还会懂得怎么改题得到我们想要的答案,学生因不断反思而换来的成功的喜悦,让他们爱上了反思,
3.课后反思
学生学完新知后引导学生反思,在反思中进步、巩固、提高,享受反思带来的乐趣。
课后反思就是分析课堂中所发生的事情,并得出用以指导以后决策的结论。数学学习中特别反对题海战术,学生掌握题目的解法,不是通过大量的解题来完成的,而且通过思考、反思,最后得出方法的。因此在解题中要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但是好多学生完成作业后从不检查或者面对错误也看不出来,看到错题就直接去改,没明白其错误的原因,学生反思能力低。针对这种情况,每完成一道题,我都要求学生思考“我这样做对了吗?”“还有更简便的办法吗?”等,订正时多思考“我当时解答时为什么会做错?下次如果再遇到这类题目,还会做错吗?”……例如在《解决问题》中,“池塘里有一些小鱼,游走了9条,还剩下4条,问池塘里原来有几条小鱼?”大部分学生列式13-9=4(条),叫学生去检查,他们也检查不出来,那这时老师就要指导学生反思:问题是“池塘里原来有几条小鱼?”你列式结果算出来是等于4,也就是回答池塘里原来有4条小鱼,还能游走9条,结论对吗?学生这才反应过来,不能定向思维的用原来的数减去游走的数等于剩下的来列式,要求原来有几条,必须用游走的条数加剩下的条数,最后共同得出算式是9+4=13(条),口答:池塘里原来有13条小鱼。检验下,没错。通过做作业的反思,既加深了对新知识的巩固,也积累了反思经验,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质量,使学生尝到反思的“甜头”。
二、反思的策略
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有效反思,那么应该怎样培养有效的反思策略呢?
1.由易到难,循序渐进
让学生反思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到他们的反思能力,如果让一个从未经过训练的学生反思探索的过程,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显然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初始阶段只要求学生说思考的过程,初步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而后,教师要经常让学生回顾与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最后才能要求学生通过对解决问题的反思,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最后引导学生根据学习目标,遵循学习规律,选择思维方式,提炼学习策略。例如在反思“( )-8<28”一题中,根据学生填的数,第一步我先问学生 :“这个结论正确吗?”,引导学生反思所获结论的合理性;第二步问学生:“你的思考方法是最好的方法吗?”引导学生反思、探求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选择最佳方案;第三步问:“我刚才是怎样得出这个结果的?”让学生回顾与分析探索的过程,从中总结出经验,“提炼”解决问题的方法。通过这样的循序渐进地反思,很多学生都觉得自己越学越聪明了,也越来越喜欢反思了。
2.持之以恒,不断强化
反思贵在及时,贵在坚持,贵在执着地追求。及时反思能巩固当天所学的知识,不留疑点,再加上持之以恒的反思,相信成功就离你不远了。良好的反思习惯需要经过长期的训练,也需要老师、学生、家长共同的努力。例如有些学生遇到难题后就不愿意再去想,半途而废,这时我就会帮助他们,引导他们一起反思,化繁为简,一步一步地分析、思考,最后获得成功。我常常告诉学生,困难并不可怕,最重要的是要坚持,不能半途而废,只有坚持下来,才能获得最终的成功。
3.体验成功,增添动力
“我”是一切的根源。要经常让学生体验因反思而带来的成功,激发学生的内驱力。使学生从要我反思变为我要反思,使反思变为学生自我内在的一种需求。例如我每次在引导学生反思时,都有一部分学生很快就会有厌烦情绪,这时我就给予大力的鼓励、启发和评价,鼓励他们再多反思些,获得一点成功后,我就及时表扬,“思考的非常认真,老师也是像你这么想的,超出了老师的想象,真棒!……”,让学生感受自己反思带来的成功,经常地、认真地去反思,从而发展思维能力。
对学生来说,每次的学习仅是一种经历,只有通过努力,坚持不懈地反思,把经历提升为经验,将经验提升为方法,优化各种方法初步拥有学习策略,学习才有了真正的意义和价值。我国著名理学家朱熹早就提出了“学、问、思、辩、行”的学习模式。实践证明,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但可以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意识,而且有助于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养成。每个老师都应该培养学生能反思、爱反思、善反思的良好习惯。
参考文献:
[1]高峡[主编].聚焦小学课堂:反思与评价.
[2]刘兼,孙晓天.[主编].数学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