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德育负载性现状

2017-11-28陆山华

卷宗 2017年31期
关键词:礼仪德育

陆山华

摘 要:本文分析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德育负载性现状,包括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负载性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关键词:礼仪;德育;负载性

高等职业院校的毕业生是祖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他们素质的高低将影响科学技术的转化水平,进而影响民族工业的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因此,这一支生产力队伍必须是高技能高素质的,必须是德才兼备的,在加强技能培训的同时,必须加强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然而,当今高职院校在十分重视学生的技能训练时,却忽视了学生已表现出较严重的礼仪缺失的情况。

1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负载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几年,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相关施教者为了实现更好的教学和教育效果在不断进行教学改革,在总体上是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目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教学现状也存在不少问题:礼仪教育政策和专业支持不足,由于高职院校重技能培训而轻人文素质培养,导致礼仪课程教学的受益面不够大,效果不够突出;礼仪课程教育定位不准目标不清,有的高职院校把礼仪课程教育仅仅定位为美学教育,有个别院校片面的把礼仪课程理解为要对学生进行形体塑造,这些都忽略了礼仪课程教学的另一大功能,即对学生进行道德实践的能力培养,重视教学过程的德育渗透这是礼仪课程定位时必须要考虑的要点;另外礼仪课程内容欠科学,实施渠道单一、方法简单,总体教学效果还是需要在进一步探索中加强。现将高职院校礼仪课程教育总体存在的问题概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高职院校本L仪课程教学开设的力度不够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礼仪课程的设置有以下一些特点:首先,在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开设的必修课程中,十分强调专业技能的训练,不少高职院校在课程安排上过分突出技能实践教学环节,必修课基本不涉及礼仪课程,礼仪课程的设置主要是针对必须涉及礼仪的服务型行业的专业,如苏州经贸与财经高等职业学院的旅游专业开设了礼仪方面的必修课。其次,大多数高职学院只在公选课程中设置如《社交礼仪》这样的课程。有些院校礼仪课程的教学安排不太合理,进行了大班化教学,授课对象人数甚至超过100人,一些礼仪的课程训练很难实践,只能进行讲座化的教学。并且有课时缩短化倾向,十几课时的礼仪课程只能针对几个点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谈不上礼仪课程的教学效果,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难以发挥效用。再次,由于师资条件的限制,开课的礼仪教师大部分没有相关的专业背景,教育主管方又很少给教师培训进修交流机会,虽然教师们努力钻研、认真教学,还是有一部分人难以胜任这门课程的教学。

(二)从目标到教学内容,礼仪课程教学中德育功能不够突出

就高职院校已经设置的礼仪课程而言,也存在教学上的一些问题:在教学目标上,表现为教学目标主要突出了能力目标和知识目标,比较注重礼仪知识的传授和对学生职业能力方面的训练,而关于情感德育方面的目标则不突出,只有比较模糊的定位,比如说在“礼仪概述”这一节當中,只有“培养学生做有教养、高素质的新一代大学生一这样笼统德育素质目标的描述,在实际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情感德育目标没有好的体现和实施;在教学内容上,往往重点安排热点的一些内容章节,比如餐饮礼仪、涉外礼仪等,具体的课堂教学内容也习惯停留在实用内容的表层,忽视了礼所追求的思想境界,学生好像学到了实用性的一些礼节和与人相处的技术性的东西,但忽视了礼仪的“尊重”的本质特点,这样的内容组织是欠科学的。礼仪的本质要求人们不能只是在表现形式上做到礼尚往来,而且要在学习这些外化的种种礼仪内容的同时,能深刻的理解礼仪的核心要求,注重自己的道德修养。所以从培养学生个人人文素养的角度看,首先要明确礼仪课程授课的教学目标并不仅仅是教给学生与人交往的一些形式上的技巧,而更重要的是真正提高学生的内涵和素养,所以在授课时加强礼仪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讲授力度,让学生注重礼仪的本质要求,提高道德修养。

(三)教学方式缺乏针对性,德育渗透力不强

目前,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的教学方式还是比较传统的。主要是老师讲解礼仪相关章节的内容要点授课,学生被动接受老师所讲授的知识要点的方式完成课程学习的。这样老师好像成为教学的主体,不太能体现“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科学的教学模式。这一“教者中心、知识灌输、被动接收”的教学方式正使高职院校礼仪教学面临诸多困境。

高职学生的总体特点是学习基础相对薄弱,各种主客观因素决定了高职学生的参差不齐,报考高职的一般是达不到普通高校分数的高中生、职高、职专和技校的单招生,文化基础比较薄弱,学习兴趣需要调动,礼仪课程严肃的灌输式的授课方式高职学生是难以接受的,如果教师将礼仪的德育内涵主观的挖掘的太深,而学生没有积极主体参与的话,就高职学生的学习基础来说,也是难以吸收的。

另外一方面,高职学生正值青春年少,生命力旺盛,普遍社会活动能力较强,头脑活络,兴趣爱好广泛,不少学生有文艺体育特长,对新事物极为敏感,接受新事物能力较强,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富有创造力,表现欲望强烈,喜欢在各种不同的活动环节展示自己,表现自己的个性,而不喜欢严肃呆板的教学氛围,在学习上带有较强的情绪化,对感兴趣的东西学习积极性较高。

2 高职院校礼仪课程德育负载性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重技能轻人文,高职院校忽视素质教育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变革的最重要特征是高等教育已经普及化,越来越多的人能进入高校学习,特别是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蓬勃发展的高职教育使高等教育大众化的特征表现得更明显。高职教育与研究型大学和综合性大学比较,他要培养的人才是应用型的技术人才,高职教育高度关注市场需求,根据需求的变化设置专业的方向,设置专业相关的课程的调研中考虑的往往是其能否作为学生培养的工具,课程设置的“功利性”就比较强,偏向于专业能力培养的课程,这导致了高职院校的学生较少有机会接受人文素养培养方面的课程。

在这样的高职院校快节奏的人才培养的要求下,学生在校学习时间被压缩,礼仪课程的开设难以得到有力政策的支持,所以开设的学生对象群体就有限,课时也有限。在这样的教育教学背景下,礼仪课程的处于刚刚起步的发展阶段,但往往还处在边缘化境地,并没有广泛、深入的运用到高职院校各个层次、专业的教育教学中。

(二)课程定位不清,没有深刻认识到礼仪课程的德育作用

在高职院校开设的礼仪课程当中,课程大纲中往往把礼仪课程定位为形体培训课,把它概括到美育的范畴。或把礼仪课程定位为技能培训课,就是训练学生与人交往的技能、技巧的。很少有在教学大纲、教学目标中把德育课程作为礼仪课的定位,制定出明确的德育目标的。这实际上是忽视了礼仪的本质而进行礼仪教育。礼仪课程可以进行美育,可以教给学生交往技巧,但它的本质要求是要学生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尊重他人,礼仪课程是有很强的德育负载的要求的。高职院校的礼仪课程从课程大纲、教学目标的制定,到具体教学内容的传授,都没有充分考虑到礼仪课程的本质要求,忽略了对与礼仪相关的内在文化意蕴的学习,使礼仪教学流于表面化和形式化,礼仪课程德育功能的发挥受到了较大影响。近年来很多高职院校在礼仪课程的教学上存在这种过分重视外在形式的改进,比如为了突出实践而增加实践教学的比例,但没有认真思考实践的目的是什么,实践的主要目是要让学生的品行修养得到切实的提高,礼仪课程的德育意义在课程定位时是不可忽视的,但由于课程的实施者并没有深刻地意识到礼仪课程的德育功能,课程定位的不清楚导致影响礼仪课程的德育负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蒋瑕萍,高等院校开设礼仪课的设想[J]中国高校研究2004(4)

[2]宋颖,浅析当代大学生礼仪的重要性及现状[J]《长三角》2010(4)endprint

猜你喜欢

礼仪德育
德育要在“善”处留白
《中国德育》
德育提效:必要的叙事转向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礼仪篇(下)
孝——礼仪第一礼
知礼仪,做谦谦君子
社区盛开德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