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017-11-28张树春
张树春
摘要:小学生通过系统的语文知识的学习和积累,以及对新鲜事物不断全面的认知,其思维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发流畅,更具有针对性、可变通性,同时具有独特性。这个时期正是培养他们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刻,对于小学生将来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一是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求异;二是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驳问,激励学生标新立异;三是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重新构建文中形象;四是课外拓展研究,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创造性思维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学“应在继续提高学生观察、感受、分析、判断能力的同时,重点关注学生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成为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作为创造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想象力就显得尤为突出,想象是创新思维中最具活力的因素之一。学者s.阿瑞提曾经说:“想象力是心灵的一种能力。”正是因为想象才构成了人类创造的基础。在人类认识社会,改造自然过程中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实际问题和困难,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和困难,人类通过聪明才智,大胆想象冲破了已有认知经验限制,超越常规思维的约束,以奇特的方式对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进行不断创新研究探索,从而找出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想象是难能可贵的思维品质,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社会进步。
创造性思维是思维的智力品质之一,小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的思维变得越发流畅,更具有针对性、可变通性,同时具有独特性。这个时期正是培养他们良好创造思维能力的关键时刻,对于小学生将来是否具有独特的创新思维能力其意义重大。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呢?以下是笔者近些年教学中的一些粗浅做法。
一、充分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主动求异
小学生好动,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求知欲,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一切知识对于每一个小学生来说都是崭新的,各种新奇的事物填满了他们的精神世界,他们有许许多多的兴趣和探知欲望。尽管他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还很肤浅,但“自我主体”意识却十分浓厚。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把学生看作认知的主体,发展的主体,活动的主体,弘扬学生的主体精神,让学生参与其中,在参与中得到快乐,得到满足。正如教育家所说:“教学和教育的全部技巧与艺术就在于,要使每一个学生的潜能发挥出来,使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语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设计非常重要,有预设的环节,除此之外还有许多生成的精彩,这些生成的精彩就是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后产生的想法。教师针对学生主动求异,大胆创造的思维方式要加以激励,迎合学生求异创新思维心理。学生的思维的广度是无限的,标题、字词、句段,都可以引发学生广阔的思维创造,这时教师的引导、激励就显得尤为重要。教师的激励引导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兴趣,尽管有些孩子的想法幼稚、离奇、滑稽、不现实,但毕竟是他们经过思考后产生的与众不同的想法。只要教师在平时的语境教学中不断地加以训练,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就会不断上升。
在《燕子》这一课教学中,笔者曾这样提问:“燕子为什么这样逗人喜爱?谈谈你是怎样想的?”笔者想,学生们都见过燕子,他们很可能会以自己对燕子的直观感觉,独立思考,主动求异,说出自己的不同感受和看法。果然不出所料,学生们七嘴八舌,把自己对燕子的认识说了一大堆。有的根据课文内容,叙述了燕子的外形美、飞行美(动态美)、休息美(静态美);有的谈了燕子为春天增添了无限的美景和生气;也有部分学生善于变换角度去观察燕子:“燕子是吃害虫的,对人类有好处。”“燕子是吃草仔的,它的粪便有草仔,所以有燕子的地方就有青草。”“燕子对人类是很友好的,喜欢在屋檐下做窝生蛋,我很希望它来。”“小燕子不讲卫生在窝下有好多粪便。”“那是因为它小不能飞,只能把粪便拉到自己的窝下。”“燕子能为人类世界保持生态平衡,我们不要用弹弓去打燕子,要爱护它们。”“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
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抹杀了学生的求异思维,意味着他们从课文中汲取的部分是教师给予的,没有经过大脑思考加工,不能被很好地了解吸收,别人嚼过的馍不甜就是这个道理。教师的教学设计环节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已有认知,教师的提问要有针对性,科学性。学生在教师提问的基础上通过对课文的理解,能根据已有感性认识,独立思考,大胆想象,运用自己的独特思维,主动求异,得出自己与众不同的结论。教师的有效提问为学生的思考确定了思维目标,学生独到的见解为思考提供了事实依据,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同时也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的教学活动思维训练往往带有自主、自由联想的性质,成为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的基础。
二、鼓励学生敢于质疑驳问。激励学生标新立异
创造的起点是从问题开始,人类社会的进步来源于问题,在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了人类的发展与进步。因此,质疑是人类思维的精华,只有具备敢于质疑驳问的思维品质的人,才能拥有创新能力。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由于受到传统教学方式的熏陶,学生已经习惯于教师给予的标准答案,缺乏质疑思维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经常鼓励他们大胆提出不同见解,激发学生提出质疑的勇气和兴趣,培养敢于质疑、敢于创新的精神。教师在教学时要积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大胆怀疑,提出自己的问题,主动求异,培养学生独到的思维品质。对于遇到冷场,受到嘲笑的学生,教师要及时鼓励,使其树立自信心,调动积极性,让学生品尝质疑的乐趣,激发提问的热情,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积极探究。
如教学《坐井观天》时,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语言表达能力,我设计了“青蛙跳出井口后,將会怎样呢?”为题,让学生通过想象进行说话。学生们认真思考后回答:“青蛙跳出井口后,被外面缤纷的世界吸引了,它完全陶醉在美丽的大自然之中。”“青蛙跳出井口后,惊叹世界之大,后悔早应该跳出井口,不该在井里浪费宝贵的时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蓝蓝的天空,辽阔的大地……”以上这些回答都在教师的预设之中,以学生的认知能力都可以表述出来。但一个学生给出了另一种回答:“青蛙跳出井口后,发现外面的世界很大,高兴地跳到池塘边,它惊奇地看到了浑浊的水面漂浮着很多白色垃圾,水里散发着难闻的刺鼻气味,这里既没有同伴又不适合居住,很失望,因此它伤心地按原路返回,来到井边,跳进井里。”这种课堂生成的亮点让我震撼。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文本以外的事物变化常常被孩子所感知,善良的孩子内心是丰富的多彩的。学生从环保角度思考井底之蛙对生存环境的难言之隐。endprint
在教学中可能这样的案例很多,因此教师在授业的同时更应去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情感生活。鼓励学生的异想质疑,激励学生的标新立异,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在具体的情境中重视与学生对话,学会耐心倾听,用欣赏发展的眼光与之交流,这样才能走进学生的心灵,才能发现学生眼中的世界,学生才能以自己的体验感受着属于他们的那片蓝天,那片土地。
三、激励学生展开想象。重新构建文中形象
一篇好的课文能给人以美的感受和遐想,由于入选教材的文章是由语言材料建筑起来的精美大厦,通过创造性的语句来形象表现自然事物以及渗透作家的思想感情、学识修养等。范文句段详略得当,布局谋篇的疏密有致等,使我们在原文的基础上,通过学生展开丰富联想实施再创模仿,构建新形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充分运用语文学科这一独特优势,让学生站在自身角度,激励学生展开丰富联想,使之运用形象思维,重新构建文中形象。
如教学《荷花》这节课,笔者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笔者的意料。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这句话,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笔者感到欣慰。
再如《寻隐者不遇》这首古诗,全诗四句仅写两个人的对话,乍一看并无刻意写景之处,也没有具体表现出隐者的风采,但如果引导学生仔细研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两句,想象苍翠的山峰峻峭挺拔,山中的云雾迷蒙缥缈……这不仅能使学生感受到其意境的优美,还能使学生在这意境中想象出一位鹤发童颜的长者与苍松白云为伴,攀崖采药的情景,从而悟到其采药治病,超然洒脱的高洁品格。教师的教学机智就在于能根据不同的教材内容、针对不同的教学对象、把握良好的教学时机、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机动、灵活地培养和发展学生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四、课外拓展研究。搭建创新实践平台
创新是一种复杂的思维活动,它是与一个人自身的能力、兴趣、个性、风格和价值观念相结合的产物。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要创造条件,尽最大能力为学生提供创新技能的实践舞台。新课程标准和传统教育方法相比,语文课外拓展研究具有更广泛、更高的针对性、实用性、科学性和趣味性,通过教师搭建拓展实践平台,可以对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具有针对性、趣味性的教学能够让学生积极参与其中,从而提高语文学习效率。具有较强实践性的课外拓展研究,学生首先需要在生活中学习语文,感受语文的语言魅力,最终也要将语文应用服务于生活。
内容丰富、新颖,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的课外拓展活动是激励创新的有效阵地,是课堂教学外延的有力补充,它为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创设环境。学生在课外拓展活动中,完全不受教师思维的限制,不受教材内容、范围的束缚,自己独立自主地发展。学生通过已有知识储备,针对具體事物,本着实事求是的原则,透过现象看本质,寻找事物的客观规律,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通过合乎逻辑的思考、假设、论证等方法,观察到课内教学所不曾看出的道理,领悟课内教学所来不及渗透的奥秘。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得到了培养和提高。
我们知道,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不是一朝一夕在短期内就能实现的,需要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目标经过长期的训练才能有所收获。而上面所述,仅是笔者教学中的些许尝试,可能并不是很成熟,期待教育同仁与笔者共前行!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