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选择

2017-11-28刘红梅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17年10期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选择现代性

刘红梅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滋养看中华民族,但是当传统遭遇到现代,与来自西方现代的文明不可避免地发生冲突,孕育在传统文化中的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困扰着现代人的选择。传承中国文化精髓,将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和古老的文化中国融合,需要选择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马克思主义价值观实现融合,形成具有特色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必然选择。选择传统文化在当代的传播途径是中国文脉继续传承下去的历史选择。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性;选择

传统之于现代,既意味着继承,又意味着淘汰。近代社会发展是一个不断由传统走向现代的“祛魅”过程。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精华,但是也存在着与现代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因子,尤其是遭遇到来自西方现代社会的文明,孕育在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念与现代价值观念的碰撞,困扰着现代人的选择。当今的中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會主义国家,如何对中国传统文化在这种境遇下进行现代性的选择,是本文探讨的问题。

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境遇

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主要来自国外和国内两方面的影响和冲击,使之进入现代性境遇。

一是西方的现代化对中国传统文化产生巨大的冲击。中国自近代落伍以来,中国文明的脚步就落后于西方社会的发展,百年多以来受屈辱的历史,不仅使中华民族饱受创伤,而且使中华文明也失去了主导地位,曾经的盛唐景象,西方取经于中国,大批西方留学生来中国学习的情景不复存在。不可否认,西方掌握着现代科学技术的核心,西方在发展资本主义过程中,积累了优秀的人类文明成果,向西方学习是我们进步的基石,但是,一些人在向西方学习的同时,不加选择地全部接收,甚至有些人以自己是中国人为耻,媚俗于西方文化,而不是以理性的态度进行选择。这些冲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观方面的冲击。西方的价值观念在总体上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念是有区别的,这是长期以来西方社会和东方社会孕育出来的文化底蕴,但是从人类共性上讲,总体上都是趋善避恶,惩恶扬善。由于西方资本主义社会在发展过程中,提倡个性主义,强调个人的作用,这种作用发挥到极致就导致了个人行为的极度张扬甚至极端,一些人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择手段,不惜一切,而这些消极的个人价值观念却对国人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对青年人的价值观念形成巨大冲击。例如:为了达到出名,利用现代的科技,利用网络进行虚假信息的发布,一夜出名甚至走上犯罪道路。还有,由于不完全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传统,简单认为西方的制度比我们好,一味地崇拜西方的政治文化等等,这些都是西方的现代化带来的对当代中国人的冲击,这些冲击甚至在某些方面会影响到国家和社会的稳定。

文化的消极方面影响。在西方文化当中有很多是优秀的,但是很奇怪的现象,往往是消极的东西在影响着中国人。比如:在国外影视片中的暴力、枪战等,对国人的影响远远超过影片所宣传的积极意义的一面,因此,在西方文化传输的过程中,暴力、色情反而被吸收进当代中国人的观念中,而这些反应在人们的行为中,便孳生了社会的隐患。例如:在美国不禁止枪支买卖,但是却对枪支的买卖、使用、管理有着严格的法律规定,而在中国是严厉禁止枪支买卖的,于是就产生了私制枪支、私贩枪支而引发社会犯罪案件,并且有些作案手段极其残忍。

生活方式的影响。随着国门的开放,全球化的背景,互联网的普及,信息无处不在,西方的各种资源涌入中国是易如反掌,人们接触到国外的信息也非常容易。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被禁闭了太久,而一下子就接受到新鲜的东西,往往不加分辨,对于自己所拥有的全盘否定,而对国外的则不加选择地接受。最直接的影响便是西方的生活方式,中国人所拥有的勤俭、节约的美德被抛掉,而铺张浪费、奢华攀比在盛行,吃名牌、穿名牌、用名牌在青少年中非常流行。在国外普通人所用的品牌在国内被认为是名牌,殊不知很多的国外名牌都是在中国加工制造的。

消费观念和方式。西方的消费观念和方式越来影响到当代的中国人,我们可以看到AA制、信用卡的普及使用等,但是我们吸收学习的过程中恰恰又是吸收的消极成分。西方人喜欢Going Dutch,通常翻译为AA制,即:各付各的。而这种消费支付方式传到中国之后发扬光大,运用到夫妻当中实行AA制,这种所谓的AA制,据笔者了解到和接触到的事实,不但不是学习了西方的先进生活方式,而是引发了社会基本单位——家庭的危机,尤其在年青一代当中流行,导致的结果就是对家庭责任的推脱,而失去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家庭责任的担当,最后甚至影响到家庭的和谐稳定。信用卡是先进便捷的消费工具,但是在国内有些人乘机利用其犯罪,有恶意透支,也有盗取别人信息透支,而在国外使用信用卡是具有严格的信用机制和制度保证的。

二是当代中国是处在历史的崭新阶段,正在进行着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家建设,中国传统文化面临着现代对传统的挑战。马克思主义从源头上说是西方文化,最初是作为一种西方的政治思潮随着西学东渐和国人的留学运动而传人中国,它“是从西方文化传统中生长出来的,而且在现代西方文化中仍然以某种形式显示其存在”,但是“从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性来讲,显然不能撇开西方文化所蕴含的关于具有时代普遍意义的思考。”换句话说,马克思主义作为西方的一种文化引入到中国,并成为影响中国将近一百来年的思想,具有其普遍的真理性意义。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救国指导思想,是在1917年俄国十月胜利之后,中国的先进知识分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思想,从此开始了长达几十年的努力,最终在中国土地上实现了这个理想制度的建立。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之后,中国又开始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探索,一直到当下。可以说,从1917年开始,将近百年的时间,中国共产党人将马克思主义同中国的革命实践、建设实践相结合,这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而这一过程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变革(解构)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相融合的过程。”endprint

在此,我们主要解读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所呈现的景象。这个新时期是中国正在经历着的一个改革开放政策下所带来的现代的、多元的时代,中国已经不单是马克思主义一种思想存在,也不是在马克思一种思想之下的传统文化的生存环境。如果说在一元化马克思主义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念还没有完全被打破,而在现代和多元化的今天,各种非主流思潮和思想冲击着人们的精神世界,传统文化在马克思主义占主导地位而非一元统一的境遇下,遭遇到各种文化价值观念的挑战,以及西方价值观念与当今开放的中国社会的媾和后产生的各种观念,包括一些扭曲的、畸形的价值观念对人们精神的占有。毋庸置疑,“多样化是我们迈向现代化的必由之路,不可逆转,但如何应对多样化,这显然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考虑与应对的大问题”,而将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这种先进的西方文化理论融合起来,才是中华民族得以生存和延续之道,也是社会主义中国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

二、中国传统文化内容的现代性选择

在当今现代化的社会中,我们经常会笼统地提及传统文化,经常会作为口号性的宣传语言出现,而究竟什么是传统文化,具体所指内容是什么,衡量优秀传统文化的标准是什么,如何对传统文化的精髓进行现代性的选择,则并不是特别清晰。

明确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内容包含广泛,从物质到非物质,从生活方式到生活理念,从衣着仪表到言谈举止仪容仪貌,从接人待物到尊长爱幼等等,而其中核心是思想文化,当然又尤以儒家为代表的思想文化为主要。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联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式上讲话时指出中国文化的发展脉络:“中国传统文化,尤其是作为其核心的思想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大体经历了中国先秦诸子百家争鸣,两汉经学兴盛,魏晋南北朝玄学流行,隋唐儒释道并立,宋明理学发展等几个时期。”在这期间,儒家文化逐渐确立其主导地位,但是“在这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儒家思想虽然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始终和其他学说是处于和而不同的局面当中。”这就廓清了人们一经提起传统文化就是儒家文化的思维定式,并且我们还要区分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概念。中国传统文化当中包含优秀的文化传统,也包含留陈下来的带有当时时代局限性的文化传统,因此,“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充分肯定的同时,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国传统文化毕竟是在长期的封建社会中产生的农业文化,它具有一些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的东西,如宗法等级、鄙视劳动、因循守旧、天命神权以及谶纬迷信等观念。”只有明确了传统文化的内容,确立了衡量优秀文化的标准,才有利于传统文化对当今社会的服务。

明确了中国传统文化内容,便于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现代融合性选择。理论上讲,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并不矛盾,马克思主义作为包含着西方人文思想的具有普遍性真理的思想,不仅从社会制度国家制度上进行了优于资本主义制度的设计,从价值观念和对人性的解放上来讲也是一种比资本主义更高境界的思想,马克思关于“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包含着对人性的社會回归,马克思指出:“人是最名副其实的政治动物,不仅是一种合群的动物,而且是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独立的动物”,回归社会,热爱社会,这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谐文化有异曲同工之处,中国传统文化中所讲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同样包含人是社会的人,人先要修养好自己,才能处理好社会事务,换成马克思的话说就是作为社会的人,只有自己先做好,才能在社会中实现独立,才能谈治国平天下,实现社会安定。因此,传统的精髓与现代思想的契合,都是基于普遍的真理性的基础上。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境遇下的生存选择。

中国传统文化能够绵延继续传承下去,还必须赋予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的内涵,这种赋予不是对传统文化内容的篡改,而是赋予其现代性的时代气息和活力。《三字经》《弟子规》和《千字文》等这些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启蒙经典,在现代社会中的时代意义就是要把其传递的孝悌、尊长、谦让等等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传承下来,而对抗现在社会中由于个性张扬和独生子女现象的出现而带来的自私自利,骄横跋扈,目无尊长等不良的社会风气,这些不良风气甚至潜存着社会不稳定因素,导致人格的分化,极端化,直至导致犯罪,影响社会和谐稳定。

三、中国传统文化传播形式的现代性选择

文化得以延续必然是以一定的传播形式为载体。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瑰宝,也是当今社会需要的精神财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社会主义中国社会,从不同层面对传统文化进行了传播传承,从而推动实现伟大的中国复兴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国家层面对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性选择。党的十八大提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最新概括。这一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新时期凝聚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国梦的精神纽带。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和主题,当今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题没有变化,契合这种大环境,社会主义中国也正是处在这种“和平与发展”的环境中,并且是中国实现民族复兴梦的难得时机,重新审视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与功能,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具有现代性的时代意义。现代社会需要文化凝聚思想引导人们既认清当前形势,又不忘记根本。向往和平不等于没有战争,发展不等于忘记历史,习近平指出“在全面对外开放的条件下做宣传工作,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引导人们更加全面客观地认识当代中国,看待外部世界。”习近平特别强调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植根于中华沃土、反映人民意愿、适应中国和时代进步要求,有着深厚历史渊源和广泛现实基础的”,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现代历史条件下的一种融合。因此,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是党和国家层面对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一种现代性的选择途径。endprint

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政府民间化的现代性选择。孔子学院是随着中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中国社会不断向外开放,中国传统文化面临走出去的途径的一种现代性选择。它是中国政府为了向世界推广汉语,增进世界各国对中国的了解而设立的官方机构,但是以民间化的形式出现。虽然新中国建立了这么多年,但是在1978年之前,由于闭塞国门,国外并没有真正认识和了解现在的中国,直至改革开放之后,随着中国国门的开放,对外交流的日渐增多,中国的国际地位不断提升,让中国更好地走向世界,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西方的经典文化著作不断地被引进来,我们的优秀传统文化思想却没有走出去,而实际上“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着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的启示,比如关于道法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关于天下为公、大同世界的思想,关于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关于以民为本,安民富民乐民的思想,关于以政为德、政者政也的思想,关于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关于中和、泰和、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和谐相处的思想”,等等。这些优秀传统思想文化,不但有助于中国,而且也有助于世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几千年积淀下的文明成果,也理应为世界人民所享有,孔子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以其名字命名的孔子学院本身就有一种文化符号的传播性,而孔子学院的形式出现也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下传播所选择的一种方式。

各种形式的国学热是当下社会大众层面对中国传统文化传承的一种现代性选择。这种选择既有理性的,也有功利性的。目前,中国社会出现了“国学热”“儒学热”“汉文化”热,这些冠以各种形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播,一方面说明国人在现代社会下的一种思想皈依的诉求,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现代性社会的多元的思想冲击之下出现的思想迷失,尤其是年青一代的思想迷失,“当代青年的思想产生异化,表现为‘宅溺于虚拟的精神世界,鄙视崇高,厌世心理严重,功利主义,缺乏社会责任感”,这些固然是现代社会分化带来的后果,但缺乏具有统一认同性的价值观是其根本所在。中國传统文化的社会层面的传播和传承,需要正确地引导,并非诵读几篇《论语》,或者仿古人实行一下成人礼仪式,再或者仿效古人穿起古装就是传承了传统文化。如何在现代性社会的境遇下传承传统文化,需要进一步的理性选择,也需要社会对个人的合理引导。endprint

猜你喜欢

中国传统文化选择现代性
谈李少君诗歌的“另类现代性”
重构现代性
从《百鸟朝凤》看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
河南民歌的艺术特征分析
“互联网+”时代新闻采访教学的困境与出路
飞机燃油系统对多路输入信号源选择的方法
会计计量属性的选择及应用
现代性:未完成的和不确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