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培养课堂上的“鲶鱼”
2017-11-28郑梅芳
郑梅芳
【摘 要】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关于有效教学的研究成为语文教育的一个热点问题。为了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在教师授课的过程中,激励和发动学“鲶鱼效应”可以发挥积极激烈的作用。文章就如何培养课堂上的“鲶鱼”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提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语文;鲶鱼效应;培养
在新课改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都知道一节好的语文课不只看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组织形式多新颖与多巧妙,更重要的是看这些教学设计、方法、组织形式等在学生身上所起到的作用,即学生的思维是否“活”了起来。而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起来,就必须要用到“竞争的冲激”。
我们知道:渔夫在运输鱼的过程中,经常会在里面放几条鲶鱼,目的就是要让鱼在竞争中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减少鱼在运输途中的死亡。道理是一样的,如果我们在课堂上恰当地运用竞争的冲激,让学生时不时处在竞争的状态,那么课堂就不会死气沉沉。因为学生面对竞争,会有压力,会注意力高度集中,也会不断地进行挑战,这样课堂才能够生气勃勃、充满活力。所以,当我们的课堂上缺乏效率,气氛沉闷,学生精神分散,志气低落时,便可以适当放手,让一些能干而又有进取精神的学生在课堂上适当表现,成为活跃课堂的“鲶鱼”。
那么如何培养培养课堂上的“鲶鱼”呢?我想结合自己的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浅见。
一、树立“鲶鱼典型”——为课堂气氛推波助澜
很多时候,我们的语文课上学生积极性不高,兴趣不浓,精神不饱满,劲头不足,以致于语文学习的目标落不到实处,这和缺乏“鲶鱼”有很大的关系。其实,我们每个班级都有一些表现欲、好胜心很强、思维很敏捷的“活跃分子”,只是其才能没有被挖掘出来罢了。我想,我们不妨学习一下聪明的渔夫,鼓励、发掘一些积极、踊跃的学生,让他们成为班级这个大集体中的“鲶鱼”,以此刺激周围那些懒于动口、动手的学生,从而形成一种健康、积极、向上的竞争氛围。
二、让学生敢于质疑——提升课堂教学中的鲜活度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著名特级教师于漪也在《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中阐述,教学过程实质上就是教师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再生疑、再质疑、再解疑……的循环往复、步步推进的过程。在课堂教学中,学生通过认真思考提出不能解决的疑难问题,求得老师和同学的帮助,这是积极主动学习的表现。好奇、好问是小学生非常突出的心理特征,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当学生有问题不得不问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的时候,他们的思维就被启动了,因此,让学生学会质疑、并敢于质疑是激活学生思维和课堂气氛的关键。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想让学生学会质疑、养成质疑问难的习惯,教师首先就要善于观察、研究,勤于总结,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还可以先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生疑;然后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质疑;或精心设计课堂提问,用反质疑法调动学生质疑的积极性。我在执教《荷叶圆圆》一课时,感觉自己这堂课思路很清晰,重难点也突出了,可是课堂气氛欠热烈,班级中的“鲶鱼”没有活跃起来。课后反思:这堂课之所以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是因为有很多问题都是自己一个个提出来的,是自己在牵着学生走,学生自己并没有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去发现,他们始终处于被动学习状态,积极性当然无法激发。试想如果自己当时在教学中多点引导学生去质疑,争论,也许课堂气氛会更加鲜活。其实,这篇课文有很多点可以创设情境,让学生自己质疑、解疑。如:学生可以通过看课件,质疑“为什么说荷叶是摇篮、停机坪、歌台、凉伞?”也可以质疑动作词“眨、蹲、捧、躺”等。或质疑其他的重点语句都行。所以第二课时,我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质疑,结果教学效果比预期的要好。学生参与积极性很高,课堂“鲶鱼”也出现了好几条。事实证明:一节课上,只要有一個学生提出一个有价值的问题,就能引起全班学生的共鸣,激活许多学生的思维,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所以我们在课堂上不一定非要把学生的思维紧紧地把控在自己的备课范围之内,生怕学生无意、有意地突破或超越而让自己猝不及防,难以应对。实际上,教学的过程就是师生相互学习、共同成长进步的过程。
三、发散学生多元化思维——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生成
我们在语文教学课堂中时常会苦费心机用尽手段的把学生引人既定的答案之中。其实,让学生大胆说出他们自己的见解,无论对于不对,都是对他们求异能力的培养,更何况我们教师,我们的参考,以及我们的前人,并不是完全正确,一贯正确的。因此,我们应该鼓励学生大胆提出自己的不同于教师、不同于前人的见解,积极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能力。首先在教材有“异”之处,要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我们的教材无论是注释,还是提示和练习都有许多很值得推敲的地方。在这些地方,我们要让学生大胆的发挥他们的独立见解。如:在教学《四个太阳》第四段时“春季该画什么太阳时”,我先设疑“你认为该画个什么样的太阳?”,然后让学生各抒己见,发散自己的思维。学生说得很好:开心的、可爱的、多彩的、五颜六色的……在理解的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读好问句和答句,效果很好。这堂课上,我利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什么要画这四个太阳,抓住了重点词语去品味斟酌,重难点突出,思路清晰。如果我再多预设几个争论点。我想课堂上肯定会有更多条富有挑战性的鲶鱼出现。
四、培养具有“挑战性的鲶鱼”——提升课堂教学的活力
我们要倡导学生敢于怀疑一切,对于所谓的权威要敢于和善于挑战。一开始学生总是不大敢挑战,主要是怕老师批评、同学耻笑。因此,教师有必要做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比较幼稚,或者偏难,或者与本课无关时切勿批评。当这个学生受到其它学生的嘲笑时,教师要及时制止、引导。只有教师不断地肯定和鼓励,才能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养成时时质疑的好习惯。如:在上《手捧空花盆的孩子》一课时,我谈到国王最终选了手捧空花盆的孩子雄日做继承人,因为他很诚实。马上就有学生提出“异议”:“老师,我觉得这次选拔不算。”“为什么?”我很惊讶地问。“因为国王说过选出的继承人必须是培育出最美的鲜花的那个人,而雄日没有培育出鲜花。虽然是因为他诚实,但国王说的和做的不一致,本身行为就属于不诚实。所以不能算。”他的这些话让全班同学大吃一惊,我也没想到他会想得这样深。为了让他更深入地理解文意,我让全班同学讨论交流。因为他这个问题激发了大家的好奇心,所以讨论中大家各抒己见,气氛非常热烈。在争辩中,孩子们渐渐弄明白了国王这样做的意图和必须。可见,课堂上如果多几条这样敢于挑战老师的“鲶鱼”,教学一定会有许多意想不到的“亮点”。
此外,巧用“鲶鱼效应”的老师,有时还可以将自己当作一条“鲶鱼”,不怕“露拙”,甚至有意“出错”,还会设计“问题陷阱”,让学生处在警觉和发现状态,从而“搅活”课堂氛围。比如,示范朗诵课文,你可以事先告诉学生,让他们给你“纠错”,不要盲从;解读文本,鼓励学生跟你形成“辩论”的态势,将“误解”变为“多解”和“正解”;还要及时发现课堂上的“另类”声音,并抓住其“闪光点”或“生长点”有意放大,让学生在“合理”与“不合理”的分析中得到启发和提升。这样的课堂,才会是师生相互促进、提高、欣赏的“有效平台”。
五、总结
总之,让我们充分的调动所有的学生,不断地挖掘发现学生的智慧之源;让每一个学生都成为具有挑战性的鲜活的课堂“鲶鱼”,让我们的课堂有更多争论,有更多知识的撞击!唯有如此,未来的希望才能够发出真正璀璨的光芒!
参考文献:
[1]张海燕.浅议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13(07)
[2]王珂.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提高的对策探索[J].才智.2011(2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