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设疑启思,提升学生科学素养

2017-11-28陈小夏

试题与研究·教学论坛 2017年27期
关键词:有效评价

陈小夏

摘 要:为未来而教,以未来的创新人才素养为目标,需要新的教育模式来配合,这涉及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甚至评价方式等多方面转变才能达成。科学课堂教学中,尤其需要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本文从激情探趣、设疑启思、有效评价这三个方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关键词:激情探趣;设疑启思;有效评价

现代教学理念提的最多的就是“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科学性、时代性和民族性为基本原则,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其中提到了学生在学习、理解、运用科学知识和技能等方面所形成的价值标准、思维方式和行为表现中应包含理性思维、批判质疑、勇于探究等基本要点。笔者认为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教学方式也应做相应的改变。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不仅突破了传统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而且也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活跃的元素。与以往的教学模式相比,学生成了课堂教学中的主体,这不仅调动了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积极性,同时实现了以未来的创新人才素养为目标的教育理念。

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新时代的需要,但如何培养却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笔者从教科学十多年,坚持以培养学生探究兴趣,积极创设问题情境,兼以有效的教学评价等方面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笔者曾在农村任教多年,现任教的初中是一所县级优秀初中,通过对比发现,不管是城区的学生还是乡下的学生,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惰性都是相互交织的,所以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尝试。

一、激情探趣,奠素养之基

苏联著名教育家赞科夫说:“艺术作品首先要激发儿童的思想感情,其余的工作都应当是这些思想感情的自然的后果”因此,教师在科学教学中要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如在教学《水的压强》时,该课时内容重点是学生利用液体压强计来探讨液体压强的特点。在传统的教学模式里,教师往往介绍液体压强计的特点,再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索液体压强有何特点,虽然在课堂中也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思想,把课堂的中心落在了学生的学上面,但很多学生其实在探究过程中往往找不到规律,而是先预习了课本中的内容,做到了心中有数,有目的地去做实验。事实上进行的不是探究性实验,而是验证性实验。因而,我在教材处理上做了新的改变,重点落实在建构压强计的形成过程,并在过程中渗透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课堂上学生们学习兴趣浓厚,效果斐然。

首先我通过几个有趣的课堂实验让学生得出液体对其底部和侧壁皆有压强,紧接着提问:液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有没有压强?因为事先预习过,学生一般都会随口回答有。我紧接着追问:如何证明液体对浸没在其中的物体有压强?学生开始懵了,书本里没介绍啊,不由自主地开始了思考,思维敏捷的学生经过思考后郑重提出必须让浸没在液体内部的物体也产生形变。我又追问:如何通过实验证明?学生通过讨论对实验进行种种设计,有的说在液体中浸没的物体不能是硬的,因为形变效果不明显,便推测用质软的物体,比如气球。于是我当堂进行了实验(装置见图1),但学生发现在液体里气球的形变效果也看不出来,一时间同学们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对于解决这个貌似简单但又不好解决的问题产生了浓浓的兴趣。

在教学《光和颜色》课堂伊始,探究人看到物体的缘由这一现象的本质时,学生之前学过嗅觉、味觉、听觉等形成过程,于是便提出外界的光刺激人的眼球中的视觉感受器,再通过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形成视觉。我紧接着拿出手上的遥控器问学生:你们看得见这个遥控器上的光传递到你们的眼睛吗?由于刚刚讲的内容和我的提问形成了强烈的对比,学生一下子兴奋了。有的说是遥控器反射了光,有的认为遥控器没有发出光,从而为之后的光源和光反射打下了一个大伏笔,学生对接下来所学的内容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望。

这些课得以顺利地开展,离不开学生的探究兴趣,我们也可以在许多课上进行创新处理,努力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奠定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

二、设疑启思,立素养之心

创设问题情境来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主要表现为:通过情境,提出问题。由于教材中教学内容往往知识性含量高,缺乏新奇性,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将教学重点创设问题情境,设疑启思,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仍旧以《水的压强》为例,在学生陷入对于硬的或者软的物体形变效果皆不明显的思维瓶颈时,我又一次抛出了一个问题:那不硬不软的物质呢?并同时出示了一个事先准备好的实验器材:一个一端封有薄膜的双通管(装置见图2)。被之前的难题所困扰的同学们一下子又被这个新的思路,新的问题深深吸引住了,情不自禁地又开始了激烈的思考与讨论,课堂气氛一下子又变的热闹起来了。经过对比分析,学生得出将该双通管有薄膜的一端浸没于液体中,会看到薄膜向内凹陷,形变效果应该比较明显。接下来我用实验验证了学生的猜测,学生们大为兴奋。我适时的提问:此时液体内部的压强有方向吗,如果有,朝哪个方向?学生通过薄膜向内凹陷这个实验现象得出液体内部压强方向朝上。我继续设置问题情景,紧接着提问:那么液体内部的压强向其他几个方向也有压强吗?学生提出将刚才的装置在水中转一圈看看,我依言行之,因为管较长,难以在容器中整个旋转(装置见图3)。学生自然而然地提出,能否将双通管做的短一点,学生的眼眸里闪烁着创新的思维火花,等我拿出液体压强计中的金属盒这个部件,学生们大为兴奋,催促我浸没在液体中,由于金属盒细小,我找学生上讲台来觀看实验现象,该学生发现金属盒薄膜一端在水中向上放置时,薄膜向下凹陷,并向大家描述了这一实验现象,学生们共同得出液体内部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

由于用手在玻璃槽内做实验,挡住了上台观察者以及大多数同学的视线,又有学生大胆提出加根细小的杆连接该金属盒,效果会更好。我拿出压强计的金属杆,并演示其效果,学生们大为兴奋,因为金属杆不仅解决了手遮挡的问题,还能让金属盒在液体中自由旋转,大大方便了实验的进行。此时压强计的金属盒与金属杆这两个部件已经基本构建,并在此过程中解决了液体内部的压强方向问题。endprint

学生们感觉压强计的构造已基本熟悉,以为我接下来是介绍怎么使用液体压强计,可我又接着提问:尽管解决了方向问题,可我发现金属盒的形变效果很不明显,难以比较在不同的情况下的差异,那如何放大这种形变效果呢?于是课堂上学生们自然形成讨论,由于以前有类似的转换思想的渗透,有学生提出从金属盒内有空气联想到在外面接一个玻璃管,放入液体,根据薄膜凹陷产生的气压变化从而使玻璃管中的液面发生变化来感受形变的效果。于是我按照学生的想法进行实验,发现现象确实明显了很多(装置见图4)。我进一步诱导,继续提问:可以扩大这种液面高度变化的效果吗?学生联想到体温计和温度计的精确度差异的知识继续提出改进建议:将玻璃管做得更细更长。我拿出更细更长的玻璃管演示实验,效果变的越发明显,但问题随之而来:太细太长的玻璃管放置时很不方便,容易打碎,给实验带来不便因素,能否有更好的改进办法,学生们提出将细玻璃管弯曲变成U形管,并以两边的液面高度差来衡量液体压强的大小,我顺势介绍U形压强计的构造、原理等。至此液体压强计的构造在教师不断创设问题的情境下,学生们对压强计的每个构造的作用都非常清楚,学生对于运用压强计进行之后的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就显的游刃有余了。

再比如在教学《光合作用》这节课时,教材中为了验证光合作用产生氧气设置了如图实验(装置见图5),我首先设置以下问题情境:1.装满水的试管套入和取出时难度很大,容易出现漏水等情况,是否有更好的解决办法?2.漏斗能包裹的水草数量十分有限,收集气体的量较少,怎样才能收集金鱼藻产生全部气体?3.原装置无固定、密封,如何克服移动时容易出现洒水等意外情况?学生们尽管事先对光合作用有所了解,但对于这些问题却措手不及,同时也提起了浓浓的兴趣。由于在前面的章节中学过实验室制氧气、二氧化碳等气体的发生装置,所以有同学提出能否借用这些发生装置进行改进,在师生热烈的讨论中,我们给教材实验做出了改进(装置见图6),学生们兴奋不已,充满了成就感,课堂效率自此顺利提升。

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往往按部就班的教授书本知识,学生在教学中被动地接受知识。在此过程中即使教师注意到要启发学生的思维,但往往陷入了为了“问”而问,忽视解决问题方法的发现过程的展示,致使学生在课后解决问题时由于课堂上的思考程度不够只能解决教师已讲过的问题,而难以解决其他问题。这样的学习,在教学过程中看起来很顺利,但是,学生不能达到对科学知识的深刻理解并运用,也就不能真正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滞后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探究能力、动手能力、终身学习等能力。

所以教师要设疑启思,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产生学习新知的心理趋势,激发创新思维,共同合作,解决问题,建立学生科学素养的核心。

三、有效评价,护素养之航

学生学习的态度、行为、兴趣与教师的评价也有着密切的联系。课堂中教师的有效评价语言不仅能影响课堂教学的气氛和学习过程,有时甚至能影响学生一生的发展,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保障。我很喜欢美国钢铁公司的第一任总裁史考伯说的一句话:“我认为,我那能把员工鼓舞起来的能力,是我拥有的最大资产,而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就是赞赏和鼓励,”而作为教师的我们,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是否又吝啬自己的表扬和鼓励了呢。

我们每天面对着学生,由于职业的倦怠和审美的疲劳等,我们常常是完成我们的教学任务为先,以至于我们忘记了我们的学生是多么的渴望在课堂中获得我们的赞美。在教学中,我经常会为学生的奇思妙想而发出适时的赞叹,用真诚的语言去赞美他们,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受到了鼓舞,对科学的学习就有了更大的探究热情。现在有好多的教师在教书多年后忽略了这一点,课堂上不再是赞美的语言,更多的可能是责备学生怎么没认真听讲,或者只是草草地说一些诸如“你讲得非常好”之类毫无营养的词语,长此以往,陷入了恶性循环,课堂上学生懒于回答,或者敷衍了事,科学课堂也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学生陷入了被动学习,被迫接受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情境学生又怎么会为你的课而提起兴趣呢,有效的评价,可以为学生的科学素养保驾护航。

我们的教育该给学生留下什么呢?祖国的未来需要怎样的人才呢?是按部就班,是创新?相信我们教师心中都有一个答案。让学生学会终身学习,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才是我们教师教学中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劉云生.课堂转型与学科核心素养培养——中学化学课堂教学改革探索[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6年8月第一版.

2.江晓原.科学史十五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10月第一版.

3.A.F.查尔莫斯.科学究竟是什么[M].鲁旭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社,2016年1月第一版.

(作者单位:浙江省温岭市实验学校)endprint

猜你喜欢

有效评价
有效评价,无限潜能
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有效评价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之我见
数学课堂教学中有效评价的研究
有效评价, 滋润学生心灵的雨露阳光
新课标下有效音乐课堂策略探究
对高中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
让有效评价成为课堂教学的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