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民新闻的真实与失实

2017-11-28张旭

记者摇篮 2017年11期
关键词:真实性

张旭

【摘 要】在自媒体盛行的今天,公民新闻已经成为新闻发布的一个重要渠道。迄今为止,国内外对于公民新闻的研究也在逐渐地增多,大多都是千篇一律地对其概念做一些详细的解释,但是对其内在的研究则少之又少,因而对公民新闻的真实性这一研究则更少。

【关键词】公民新闻 真实性 失实表现 失实原因

当下是大数据时代,媒体的发展,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记者。与此同时,公民成为记者就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由于新闻的真实性在很多情况下很难得到保障,因此,公民新闻的真实性有待考察。

一、公民新闻失实的表现

在人人都是公民记者的时代,新闻不再是专业新闻工作者的特权,而是成了每个人的权利,语言的自由,思想的共享,都可以充分地实现。这样开放、自主、不具专业性地发表意见,就导致了公民新闻失实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1.内容失实。互联网的虚拟性使得公民们能够在不公开其身份的情况下,随心所欲地发表自己的想法,将自己的行为与现实割裂开来,即使在网络中发表一些不当的言论,也很难遭到现实世界的非议与谴责,因此公民在采集、发布信息的时候就缺乏责任感,甚至会把自己的主观意念的东西掺杂进去,严重影响到公民新闻的真实性与公信力。与此同时,公民新闻是一种自发的行为,那么在传播的环节中就缺少了“把关人”这一环节,新闻的真实性就缺少了保障,舆论的公正性也就备受质疑,这样一来,就会误导受众的思想,影响新闻的传播。

2.宣泄情绪。互联网作为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没有权利的压制,人人都是监督者,人人都可以揭露、谴责、批评。这样一来的结果就是,人们在这样浮躁的社会氛围下,不去认真地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而是对待任何事情都失去了理性和耐心,情绪性地发泄自己的所见所闻,完全不负责任地发表自己的想法,粗鲁的言语,非理性的行为,都在误导着受众,严重影响着新闻的真实性。网络也就变成了情绪的宣泄口,影响着受众的日常生活。

3.不良信息。普通公民发布信息,实际上是言论的自由表达,然而每一种权利的行使与滥用都仅仅只有一步之遥,为了获得更多的关注和更高的点击率,一些公民新闻不断地突破着人们的道德底线,污染着社会的空气,腐蚀着受众的心灵。

4.公民记者专业素质欠缺。互联网高速发展的时代,现实的空间中,公民记者拥有平等的机会只是一个小小的幻想,那些相对来说知识欠缺的公民因为资源的局限性,接触的知识较少,对于新闻的理解相对来说比较薄弱,更新的速度较慢,其听众屈指可数,慢慢地就变成了沉默者。公民记者专业素养欠缺现象折射出的阶层的层级状态,也证明了公民记者的完全平等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

5.图片与文字内容不统一。由于公民记者的个人需求,他们选择对自己来说有兴趣、有价值的图片,但是却并没有了解事实的真相,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往往会给当事人带来相当大的负面影响。

二、公民新闻失实的原因

1.从传播者的角度分析——专业的素养匮乏。传播者,即信息的发出者,也是新闻发出的源头所在。这就要求做到以下几方面:一是要有从事新闻职业的基础知识素养;二是要有不断地汲取新知识的能力;三是要有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素养,充分地掌握采、写、编、撰、播、摄等方面的能力。但是对于公民记者来说,他们没有经过专业的训练,只是将自己的片面观点呈现给受众,容易导致新闻失实。

2.从传播媒介的角度分析——网络的特征使然。网络作为一个开放的平台,传者可以是受者,受者也可以是传者。这样的结果就是传播呈现多元化和复杂性。这就有别于传统媒体的传受双方固定的模式。在传统媒体中,新闻需要经过层层的审核、把关,需要同时承受来自新闻专业方面和舆论方面的压力。然而,网络的开放,使得公民新闻的发布也同样具有开放的特性。公民记者可以各抒己见,造成虚假公民新闻的恶意滋生。

3.从传播过程的角度分析——不具备完备的传播机制。新闻的传播拥有一套完整的传播机制,而公民新闻的传播却缺失了尤为重要的一部分——“把关人”的监控。把关人在筛选信息时,经过层层把关,去伪留真,准确无误地核实信息,使得信息的发布得到了安全的保证。

4.从受众的角度分析——缺乏理性的判断能力。公民新闻的出现,无疑给受众带来了更加大的选择空间,据美国官方网站调查显示,很多人都抱着娱乐至死的目的去选择新闻信息,这样一来,为了迎合受众的猎奇心理,一些有意的、好玩的信息也就被刻意夸大,使得新闻失了真,违背了新闻的准则。

5.从法律的角度分析——没有法律的维护。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兴的媒体,其发展速度之快让人瞠目结舌,但是,网络的维护却是少之又少。在我国,涉及互联网的相关法律屈指可数,因此网络的监管措施并不完善。

三、公民新闻失实的影响

新闻失实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并且每一种失实都会产生非常恶劣的影响,会给社会造成极大的危害性。

1.破环社会的和谐,造成恐慌。在国家不断壮大的今天,构建和谐社会是每个公民的责任,而且构建和谐社会亦是社会发展的主流思想。作为自由表达言论方式之一的公民新闻一旦报道虚假的信息,经过广泛的传播,就会在社会上引起震荡,造成恐慌,给社会无疑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

2.虚假新闻,使媒体丧失了公信力。新闻,对于受众来说,是获取新近发生的大事小情的来源。新闻的发布,代表着国家的威严。新闻是党和国家的耳目喉舌,一旦失实,就会影响党和国家的形象,致使其在人们心中的威信感降低,使媒体丧失了公信力。

面对公民新闻失实所造成的恶劣影响,公民自身、传统媒体、政府部门都应该采取措施积极应对,不仅要从新闻的传播机制的角度出发,还应加强硬性管理,从法律的层面出发,从根本上加强公民的自身素养,以此来减少虚假公民新闻的出现。加强管理,严格控制,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和社会风气。創造一个和谐融洽的网络氛围,营造一个文明健康的网络环境。

【参考文献】

[1]丹·吉尔默的《草根媒体》;[2]范东升《大话“公民新闻”运动》;[3]郑保卫《我国公共新闻的回顾与前瞻》;[4]赵俊峰《我国公民新闻的发展现状与问题》;[5]邵培仁《论美国“公共新闻运动”》;[6]蔡雯《从“公共新闻”到“公民新闻”--试析西方新闻正在传播的变化》endprint

猜你喜欢

真实性
论三维动画特效数字模拟真实性与艺术性的结合
全媒体时代关于新闻真实性的思考
试析新闻与文学真实性的区别以及坚持新闻真实性的意义
追求真实性永远是记者的基本准则
广告的真实性
真人秀节目的真实性研究
新闻报道如何在保证真实性同时兼顾人文关怀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辩证理解现代文学史书写的“真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