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水青山化丰碑(散文)

2017-11-28李树伟

长城 2017年6期
关键词:塞罕坝林场

李树伟

春天,嫩绿的小草调皮地冒了出来,贪婪地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可爱的小松鼠在树上跳来跳去,兴高采烈地和同伴们嬉戏着,融化的雪水汇成清澈的小溪,“哗哗”地响着。美丽的蝴蝶,像舞蹈家一样优雅地翩翩起舞,这里漂亮极了!你看,成排成片的落叶松,像威武的士兵,守候在北京首都的北大门;你听,寂静的森林里,鸟儿唱着美妙动听的歌,像一只只可爱的小精灵,迎接四面八方的游客。如今的塞罕坝充满了勃勃生机!

站在王尚海的陵墓前,就像站在父亲墓前的感觉一样,他们那代人对社会主义事业的忠诚,让我敬佩不已。可以想象出当年的冬天,雪花在沙漠里飞舞,到处都是白茫茫一片,所有的动物都冬眠了,只有王尚海,身穿破棉袄,头戴狗皮帽子,在昔日寸草不生的塞罕坝荒漠中,带领一群建设者,艰苦奋斗的场面。他们高喊着:活着为其奋斗,死了为其守候。这是何种境界,何等荣耀!

尽管现在的年轻人未必都能够理解,但是,父辈们抛头颅洒热血的精神,却一直激励着塞罕坝人。经历了50多年,三辈人的共同努力,建成了总面积112万亩、资源总价值超153亿元、迄今为止世界上人类建立起的最大面积人工森林。这位首任林场场长和几代建设者共同创作的这部史诗,成为他们50年奋斗的精神财富。

愿你出走多年,归来还是少年。那是多么艰难啊。少年时期的那种梦想,活力,没受沾染世俗的清澈,那种蔑视日常的勇气,有多少人能够保持?

从坝上回来,我走进办公室,第一时间打开电脑,展开“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卫星云图,一弯深深的墨绿印入眼帘,塞罕坝机械林场像一只展开双翅的雄鹰,紧紧地扼守在内蒙古高原黄色的浑善达克沙漠南缘,筑起了距首都最近的一道生态屏障,也筑起了距我们最近的一根精神支柱,她的壮举和信仰时刻激励我们,一起去实现伟大的中国梦。

是呀!这座绿水青山的丰碑,是植根于塞罕坝这片土地,源于成百上千名塞罕坝务林人的奉献奋斗,成长于塞罕坝日益辉煌的绿色事业之上,是由几代塞罕坝人用心血、汗水和生命凝结而成。

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新中国成立之初,这里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飞鸟无栖树、黄沙遮天日”的高原荒丘。从内蒙古高原南下的沙尘暴无遮无掩,频袭北京,而塞罕坝是必经之地。专家们断言:如不善加治理,不出50年,漠北风沙将使北京成为另外一座楼兰古城!

多么可怕的预言,多么骇人耸听的预兆。国家林业部为阻断京津沙源、涵养水源,1962年2月,决定在这里建立大型机械林场。从18个省市调集精兵强将组成了369人的建设队伍进驻塞罕坝。这支队伍当时平均年龄不到24岁,大中专毕业生占总数的40%,也是当时全国知识分子最为集中的林场。

他们“渴饮沟河水,饥食黑莜面。白天忙作业,夜宿草窝间。雨雪来查铺,鸟兽绕我眠。劲风扬飞沙,严霜镶被边。老天虽无情,也怕铁打汉。满地栽上树,看你变不变”。读着这首艰苦却浪漫的诗句,遥想当年这群年轻人,在平均海拔1500米、年均气温零下1.4摄氏度、最低气温零下43摄氏度的高寒荒漠中艰难创业的情景,是多么的不容易,又是多么的荡气回肠。

当年春夏之交,他们在极度困难的环境中,栽下了1052亩松树。然而,由于气候环境恶劣,管理经验不足,林木成活率不足5%。由于成活率太低,塞罕坝林场面临解散的局面。

然而,林场的决策者们是一群不信邪、勇担当的人。为了表示征服荒漠的决心,总场党委书记王尚海把妻子和5个孩子从承德市接到坝上安了家。他带领职工啃窝头、喝雪水,在一个叫做马蹄坑的千亩荒原上,搞起了造林大会战。30多个昼夜鏖战,千亩树苗根植地下。随着一棵棵幼苗吐出新绿,造林成活率高达95%。马蹄坑大会战告捷,开创了国内高寒地区栽植针叶树成功的先河。

望着这座不朽的丰碑,相隔的不仅是岁月,还有渐行渐远的价值观。从年少到现在还能保持三观一致实在太难太难了。她能世代传承,才是父辈们索要的最好的结局。

塞罕坝造林成功的消息不仅鼓舞了林场建设者,还吸引着更多的年轻人。你可以随便走访围场的40、50后们,有谁没有去过塞罕坝机械林场栽过树?他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不只是一次,有人去过几次都记不清了;有人一上坝就是一两个月,甚至是一辈子。例如,承德二中陈彦娴、甄瑞林、王晚霞、史德荣、李如意、王桂珍等6名女青年1964年高中毕业时,强烈要求到塞罕坝林场工作,并在这里扎下了根。“如果重新选择,还是塞罕坝!因为我的青春我的梦都在那儿!”今年71岁的陈彦娴告诉我,当年的塞罕坝不像今天这样风和日丽、鸟语花香。那时一年四季“白毛风”不断,狂风卷着雪花打在身上,经常把白茬羊皮袄冻透。晚上睡觉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来,眉毛、帽子和被子上会落上一层霜,铺的褥子、毡子全冻在了炕上。漫天飞沙,让人耳朵眼里都是细沙。尽管环境艰苦,可大家的创业热情始终不减,尤其春季争抢植树时,一干就是10多个小时。

艰苦的环境改变不了林场人的创业意志。陈彦娴阿姨告诉我,王尚海一辈子扎根林场,把一家人的幸福全部贡献给了林场。1989年12月24日,68岁的王尚海因病去世,遵照他的遗愿,林场职工们将他葬在了马蹄坑,并将伴他长眠的那片林命名为“尚海林”。

我们来到“尚海林”的时候,天气特别好,在这一片美丽的大森林里,远处的山顶上有只老鹰在自由翱翔。老鹰的眼里有成群的鸟儿向林里飞去,太阳公公躲在婀娜的落叶松姑娘背后,露出了半边脸,让我感觉舒服极了。我们集体走在木质栈道上,这条栈道直通王尚海纪念碑,我认真阅读了碑文,感慨地跟身边的朋友说:王尚海和我父亲一样,都是抗日老干部,可惜都是在六十多岁就病故了!他六十八岁,我的父亲那时才六十六歲。我不知道这位王尚海是不是身上有枪伤,可是,我的父亲身上,却有着日本人、国民党人和美国人制造的子弹。

他们那代人,活着的时候,很少想到自己利益的得失,想的是如何多为国家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想的是让自己的亲人吃苦,比别人做出更多的贡献。我欣慰地看到,王尚海的半身汉白玉雕像前,摆放着两个花篮,我庄重地走上去,整理一下,默默地向王尚海的雕像三鞠躬,仿佛我又看到了父亲的身影……不知不觉两行热泪,滴入衣衫,我为我能有这样的父辈感到骄傲和自豪,我为塞罕坝人还在缅怀父辈而感动……endprint

在走访林场职工陈瑞军和初景梅这对夫妇时,他俩憨态可掬告诉我说,由于常年坚守在这里,每天就着咸菜啃窝头,冬天大雪封山后就喝雪水。由于远离人群,缺乏交流,儿子8岁的时候,说话还不清楚。

听着这对夫妇的简单描述,让我想象到一个小孩子,在刚刚栽下的树苗里奔跑、玩耍孤独的身影。他的伙伴是蚂蚁、蚱蜢、甚至是壁虎。寂静的沙漠里,只有父母的挥汗如雨……至于托儿所、儿童游乐场、儿童游戏厅等等一切现代化儿童设施,他们无论怎样天生睿智,也是想象不出来的。

还有,我听说一位19岁的北京毕业生孟继芝,在护林途中迷了路,在雪窝子里被救起时已浑身僵硬、双腿枯黑,只好截肢……

恶劣的环境让很多年轻人因高寒病而离世。1962年上坝的那一批学生中,曾祥谦、李应胜、刘炳南、杨纪实等多人积劳成疾离开了人世,平均年龄仅52岁。

老一辈离去,新一辈紧跟。“80后”的保定籍青年于士涛上初中时就被塞罕坝林海所震撼,2005年河北农大毕业后,他毅然选择了塞罕坝,主动请缨到一线工作。在冬与西北风为伴、夏与紫外线为伍的环境中,他将所学的专业知识用于造林實践,率先使用生根粉,使造林成活率从85%提高到95%以上。他还经过精心论证,大胆打破每亩50株的栽种常规,低密度留株试验证明,这里完全可以培育出大径级用材林,使“塞罕坝只能出小材料”的传统经验被彻底颠覆。

1982年出生在塞罕坝林场的尹海龙是林业工人的后代。小时候,在林场的苗圃里,他从父亲紧锁的眉头上读出了大人们的心事,小树苗总是长得慢、长不高、长不壮。后来上了大学他才知道,高寒地区要育出落叶松大苗太难了。2005年大学一毕业,他就主动回到林场干起了技术员。落叶松是林场的当家品种,育出好苗子是尹海龙儿时就想帮父亲圆的一个梦。他仔细研究落叶松幼苗生长规律,依据落叶松喜爱腐殖质的发育规律,使用农家粪育苗,结果落叶松苗木根系不但粗壮,而且木质化充分。

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前仆后继的薪火相传,才有了塞罕坝天翻地覆的变迁。当日寸草难存的不毛之地,在累计投资仅仅1.9亿元的情况下,已经被112万亩郁郁葱葱的林木所覆盖,林业专家测算其直接价值达到了153亿元,是直接投资的70多倍。更可贵的是,由于这一生态系统的建立,在每年能够固碳74.7万吨,释放氧气54.5万吨的同时,还为京津地区净化输送清洁淡水1.37亿立方米,其生态服务价值年均超过了120亿元。

现如今,塞罕坝已是闻名世界的国家森林公园。夏天,繁盛的树叶把天空遮住了,把金灿灿的阳光,变成千万根金针,穿过树叶的缝隙,照射在森林里的草地上,草地上的野花五彩缤纷,争芳斗艳,美丽极了。不远处有绿树成荫的高山,里面点缀着蓝墙红瓦的别墅,前面是一排矮小的灌木丛和几棵高大的树木爷爷。近处还有一片片五颜六色的小花妹妹,那几片花的叶子如同小花妹妹的裙子,在我的思绪中飘舞。花的旁边,有一条花花绿绿的蛇姐姐和一只公鸡弟弟,我不知道是不是传说中的龙凤呈祥,不一会便消失在视线里。

走到河沟旁,清澈的溪水里,有几群小虾时而在水中快乐地游着,时而来几下立定跳远。小鱼呢?它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成群结队地游着,突然它们像发现敌人一样迅速钻到水里不见了……

站在身旁的塞罕坝机械林场现任党委书记刘海莹坚定地跟我们说:“塞罕坝职工的创业精神、奉献精神是传家宝,要继续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以王尚海为代表的第一批来到塞罕坝的老前辈们,他们啃窝头、喝冷水、住马架、睡草棚,在高寒荒漠上植树造林。无论环境如何艰苦,塞罕坝人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信念从未动摇,奋斗作风始终坚守。三代塞罕坝人用青春、汗水、智慧甚至血肉之躯同土地沙化顽强抗争,将荒漠变为绿洲,把风沙挡在塞外,为京津筑起一道绿色屏障。即便是秋天来我们塞罕坝,满山的枫叶像火一样红,红彤彤的一片,在夕阳的照射下,整个森林金灿灿的,非常迷人。这时,木灵芝、蘑菇、榛子、山核桃、松果等会争先恐后地从森林的怀抱里走了出来,等待游人来采摘它们。

抚今追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取得的每一项辉煌成就,背后都有一批不计个人得失、无私奉献、奋勇拼搏的团队和个人。在他们身上,不仅体现了爱国敬业、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展示了科学求实、争创一流的拼搏精神,更彰显了使命至上、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他们的奉献精神,哺育和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新人。

责任编辑 刘遥乐endprint

猜你喜欢

塞罕坝林场
塞罕坝地区沙地云杉引种试验及培育要点
大班绘本阅读活动:塞罕坝的树
The Last Lumberjacks
林场起火了
湖北3家林场入选“2019年度全国十佳林场”
湖南省林业局评选出2019年全省十佳国有林场和十佳森林公园
塞罕坝林场向世界诠释“美丽中国”
塞罕坝时间(节选)
北京市园林绿化局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期工程2016年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