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的肌理 崇高的品格
2017-11-28韦治娜
韦治娜
由文山州马关县委县人民政府主办、马关县文联承办的文学性杂志《逢春》(内刊),多年来坚持正确的办刊方向,植根本土,发挥边疆优势,在各民族作者的发现、培养和扶持上,在作品的传播、普及提高上,在促进当地文艺思想解放、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为人民服务的基点上倾心尽力,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边关诗潮》是《逢春》杂志重要的特色栏目之一,专门刊发诗歌作品。让我们循着近些年来《逢春》杂志在当地所产生的社会效益,顺着诗歌的、文学的肌理,去透析《逢春》杂志内在的办刊品格。
展现边疆民族文化魅力
馬关县孕育了丰富多彩、底蕴丰厚的民族民间文化。《边关诗潮》刊登的很多诗作抒写马关悠久神秘的历史、绚烂的民族文化、秀丽的山川河流,让读者领略到了马关边疆文化的多姿与醇厚。 “……/追随奔忙的蜜蜂来到马洒/我想问,蜜蜂啊蜜蜂/油菜花已然凋谢,果实散发着油香/你为何还在这里,久久地徘徊?/莫非,是那七彩的花糯饭/惊扰了你的嗅觉?/莫非,是那甜糯悠长的报幕音/让你迷乱纷心?/莫非,是那古老的洞经古乐/让你留连忘返?/……(李华《倾听故乡的呼吸》)该诗是一首怀乡之作,作者羡慕蜜蜂,无论身在何方,都能留连在故乡马关的花糯饭、甜糯、洞经古乐等绚烂的民族文化花园之中。轻盈的诗风,表达着作者轻盈的乡愁,亦通过《逢春》向外界传递着马关鲜明独特的民族文化魅力、天然的文化经济属性。又如陈波德的《放歌大栗树》,该诗以大写意的笔法,层层渲染出大栗树古茶树、大马固水库、石榴石、火腿。“人们辛勤劳作的节奏谱写成一首优美的歌曲/大声歌唱,响彻大大小小的山包,响彻喀斯特地貌下的任何一个溶洞……”最后一节以简洁明快的线条收束,品起来像历史的米酒一样醇厚又像新时代的赞歌一样豪迈。
闪耀爱国主义精神光芒
马关这块英雄的土地,为了祖国的安宁曾经弥漫战火硝烟。《边关诗潮》刊登的一些诗作,抒写着崇高的爱国主义情怀,纷扬的诗句间闪耀着爱国主义精神的光芒。 “木兰花晚风中无语/倾力把光辉的岁月抒写/相约美丽黄昏/点缀在罗家坪大山的怀抱里/把洁白芬芳撒落这英雄的土地/涌起那不容忘却的记忆/……”(刘竞波《木兰花语》)在这六行诗的指引下,马关凝重的历史画卷缓缓展开。金色的黄昏下,罗家坪大山的木兰花,该是多么的美丽!可是,木兰花却于晚风中无语。因为木兰花生长在罗家坪大山,她一路以自己的绽放见证着历史、也见证着今天。那不容忘却的记忆里,英雄们以热血和生命换来这片土地的和平和安宁,也才换来了木兰花今天能够满山洁白芬芳。作者赋予木兰花灵性,告诫人们:记忆不容忘却!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目标;我们要把江山建设得更加富强美好,以告慰英雄,以无愧后人!鲜明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该诗的社会效益,而语言的凝练、结构的凝练、意境的凝练,又是这诗的艺术效益所在。“……/为了祖国的锦绣河山/誓把异乡当故乡/在炮声隆隆的岁月里/我一直在抒写/青春的箴言/……”(刘感《青春·箴言》)作者借助诗歌的强烈节拍,烘托了浓厚的感染氛围,给人以很大的心灵冲击力;这样的诗句,这样的青春,这样的箴言,读来感人至深,动人心魄。
推动边疆文化建设热潮
近年来,马关县依托资源优势等发展民族文化,大力加强边疆文化建设。从《边关诗潮》栏目刊发的一些诗作,我们能真切感受到已掀起的马关边疆文化建设热潮越来越强劲。特别要提的是,一批文艺爱好者投身于当地民间文化的挖掘与传承当中,使其再度散发历史的、地域的、时空的馨香。“月亮月亮婆婆,撮根小细索/拿来穿针,穿也穿不着。/月亮月亮婆婆,造只小摇船,/让我来坐坐,坐去找嫦娥。/月亮月亮婆婆,烧个大馍馍,/挂在天上,落在西河。……”(王恩庆等《童谣74首》)。这些童谣句式自由、结构多变、比兴特多、声韵活泼、情趣深厚、意境清新、言语平白、顺口成章,富有马关地域特色,读来让人忍俊不禁的同时,远去的童真也悠悠升起。在“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古体诗和光怪陆离的现代诗之间无所适从已是惯常,这样的童谣犹如夏日里饮到的一掬清泉,让人神清气爽、精神为之一振。同时,不由得向这些具有高度文化自觉的底层的文艺爱好者们表达深深的敬意和谢意。又如:“……/版画的故乡,学校里/抖落鞋上的泥土,艺人走上讲台/讲述心中的传承。紧握刻刀的手/稚嫩而有力。油墨的馨香/承载着故乡农村的景象/飘向更远的地方/……”(晗冰《倾听故乡的呼唤》)作者以白描的手法,向读者传递了在马关县文化建设的热潮中,全县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自信力普遍得到有效提升,越来越多传统的民间文化瑰宝被世人赏识,越来越多的宝贵的民间文化技艺亦得到传承。这样的诗作,氤氲着油墨的馨香和诗歌的灵气,又因其难得的创作关注点,读来令人欣慰。
共同奏响现代化建设铿锵乐章
还有什么,能比看到自己所深爱的父老乡亲日子越过越红火更让人欢悦、更能让自己的诗句欣欣然的呢?马关县一批执著的文学创作者饱含深情,以文学赞美人们日新月异的生活、赞颂社会主义新农村,用文学特殊的社会效益为全县各项事业建设鼓与呼,使文学艺术和全县社会其它各行各业一道共同奏响边疆现代化建设的铿锵乐章。“在一个秋风爽爽的早晨/塘房村的桔子熟了/桔子昂起金黄的头颅/把目光投向故乡的热土/丰收的喜悦——/点燃了人们埋藏已久的愿望/秋日的蓝天一片晴和/塘房村 桔子/客商 汽车——/享受着阳光的爱抚/在小康之村的田野上/桔子的金黄——/在人们的视线里翱翔”(邓宁《塘房的桔子熟了》)。简洁的诗歌建筑形式里,塘房村、桔子、客商、汽车、阳光……数个生动的具象,营造了生动、活泼、兴致盎然的意境。金黄的、热土、喜悦、点燃、晴和……这些美好的、炽热的字眼,使整个“塘房村的桔子熟了”的场景颇具油画的重金属质感,并展示着马关特产“塘房桔”给人们带来的幸福;充满向上的力量。“……八寨的阿雅城遗址诉说着历史的久远和沧桑/古林箐原始森林的涛音传送着远古的呼唤/桥头大河绕过九曲十八弯/认准道路永不回头,向南向南/城中玉皇阁的风铃叮当作响,中山公园的鸟音鸣啭/傍晚的安平广场,音乐悠扬,笑意轻漾/奔波劳碌了一天的马关/在这里休闲、在这里把幸福生活分享/……” (周祖平《诗意马关》)作者以游记的轨迹,抚今追昔,在诗歌优游舒缓的内在节奏里,向读者传递着马关厚重的历史沉淀的同时,也展现了马关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和人们平和幸福的生活。endprint
打造日渐丰满的马关文化名片
一个栏目之所以越办越好,越办越有影响力,是背后那只编辑队伍的越来越好。《边关诗潮》栏目这些年来的编辑人员,如王娟、杨凤金、成仁明等等,他们大都是当地诗歌创作的骨干,是當地诗歌创作水平的标杆。多年来,他们在不断增强编辑能力、提升编辑水准的同时,以自身的诗歌创作实践为引领、以《边关诗潮》栏目为平台,团结、带领和影响着一批诗作者,全县诗歌创作水平得以明显的、普遍的提高。“在茫茫荒野中/只一眼/我就知道你的花苞里/有无数个只愿意向我言说的秘密/而你恰好能将我眼眸里的祈盼/读懂……”(王娟《对话一朵金芭蕉花》),该诗空灵、细微、唯美、深情,语言褪尽铅华,隐含女性的执著、专一于与一朵金芭蕉花的对话之中。如此纯美的诗句、纯洁的诗心、明净的诗眼谁能拒绝,难怪编辑把这诗从《边关诗潮》提为该期《逢春》杂志的《卷首语》。“……将你放进一首诗里温养/连同那株你喜欢的植物/看你在不同的季节,为她更换不同的名字/她不同的美丽和妖娆,从蒹葭苍苍/到荻花瑟瑟,到芦苇白头/……”(秦啟芳《喜欢,是一种根植成篱的执念》)看该诗的第一眼,就让人动容、动心、动情。作者将“喜欢”这个旧题材翻出了新意。其中许多诗句,与诗题形成张力,造成似断实连的效果,营造了感人至深的效果。动人心神的句子、打破惯常的想象思维,可窥见作者诗性之灵动、文学根须深受古典文化滋养。“……风像个历经沧桑的禅老/穿过密匝的竹叶、石嶂/和尘封的历史当口。来到/面前,来到紧锁的心扉/欲追过往的足迹/风尘的因缘/……”(杨凤金《竹林湾》)作者假借“风”抒写竹林湾的沧桑,“禅老”是“风”的喻体,这比喻新奇,让人颇感意外。但仔细一想,二者是神似的,都能洞悉过往,悟透尘世。两个意象的叠加,进一步强化了“竹林湾”的沧桑。古老的土地、古老的灵魂,掩映着神秘主义的光和影。“……/黄灯下的晚餐,男人多出的两杯酒/我倒是看到了一个山村的女人/用满手的老茧,把一个家/打理得井井有条。把她的男人/也修整得干干净净”(杨凤金《石头寨》)该诗不饰雕琢,语言平实无华,没有高深的联想,但可以感受到诗歌的实际寓意,体会到诗人的思想感情。侧面描写了一个温暖的农民家庭,从而歌颂劳动人民的伟大。
通过编辑队伍和全县广大诗作者多年来的辛勤耕耘,《边关诗潮》栏目诗歌日臻成熟;同时,《逢春》杂志的其它栏目,如专门刊发反映当地党委政府路线方针政策及重要中心工作的《本刊特稿》及《小说之窗》《话说马关》《散文天地》等等栏目亦在不断的、同步的创新与进步中。
《逢春》杂志正被打造成一张日渐丰满的、影响与日俱增的马关文化名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