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刷新西畴精神,建设美丽家乡

2017-11-28张宪富

含笑花 2017年6期
关键词:西畴修路公路

张宪富

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西畴县木者村摸石谷“轰隆隆”的一声炮响,以“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为主要内容的西畴精神,飞出大山,唱响云岭大地。2017年3月20日,“西畴精神”登上《人民日报》头版头条,传遍大江南北。

炸开石头建台地

种下庄稼出精神

“西畴精神”反映着西畴人民的精神风貌和文化,是西畴人民在生产、生活实践中产生并逐渐形成的。

“人穷要发狠,地瘦要垒埂。”在西畴1506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裸露半裸露岩溶山区面积就占了75.4%,一位澳大利亚岩溶专家考察西畴后,曾感叹地说:“这是一个基本丧失了人类生存条件的地方。”面对“山大石头多,出门就爬坡,只见石头不见土,玉米长在石窝窝”的恶劣环境,西畴人不悲观、不埋怨、不气馁,以泰山压顶不弯腰、困难面前不低头的精神气质,向贫困宣战,向顽石抗争。喊响了“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口号,在大山深处拉开了一场气壮山河的扶贫攻坚战,炸石垒埂建台地、回填泥土种庄稼,修公路、建水池,养牛养猪栽甘蔗,种树改电盖房子……取得了丰硕成果。

蚌谷乡木者村曾经是一个有名的“口袋村”,村民每年都要扛着口袋到外地找粮来度日。“春种满山坡、秋收一小箩,姑娘往外跑、大伙子无老婆”是木者村当时的真实写照。村里土地基本上是石旮旯,栽种和薅锄庄稼,就连锄头都用得不多,多数是用手、用镰刀在石旮旯地里摆弄,恶劣的自然条件使这里的群众始终摆脱不了贫困,实在支撑不下去,又有条件的,就全家搬迁到外地,但土地承包到户后,依靠土地为生的老百姓,不是每一家都可以搬往外地的。

1990年12月3日,在蚌谷木者村的摸石谷,王庭位、刘登荣等党员干部带领群众,用土制炸药,点燃了全乡乃至全县炸石造地的第一炮。苦干105天,將石旮旯地改造成660亩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再加上良种良法,当年粮食就获得大丰收,单产达到400多公斤,比上年增加了4倍多。尝到甜头之后,村里连续几年坚持炸石造地。就这样,想搬家的人不搬了,一些已经搬出去居住的人家,看到变化后,居然又搬了回来。当时,木者村70多岁的老人王廷章就笑着对他们说:“咯是啦!我就说嘛,搬哪样家,搬家还是不如搬石头!”

看到木者村炸石造地打了翻身仗,周边村寨群众就议论开了。

有的说:“与其这样苦熬苦等,还不如像木者人那样苦干实干。”

有的说:“看来这个搬家呀,还是没有搬石头好!”

还有人说:“光靠等是没有出路的,还是要苦干才会有希望!”

“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蚌谷乡党委、政府及时总结木者经验并在全乡推开。于是,每年秋收过后,大家就纷纷投入炸石造地、修公路、建水池、架电线、安装广播电视接收站等,打了一个又一个翻身仗。2000年5月,蚌谷乡获得“全国文明村镇”的光荣称号,并被命名为“云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看到自己用艰辛劳动换来的成果,群众感慨地说: “熬几代人都没有熬变,一苦干就变了,苦熬的确不如苦干。”

这些朴实的语言,标志着“西畴精神·蚌谷之路”逐渐形成。后来,中共西畴县委、西畴县人民政府在这个基础上再加以提炼总结。于是,“搬家不如搬石头、苦熬不如苦干、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吼声,犹如铮铮铁骨,在全县干部群众中喊响,铸就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西畴精神,为西畴人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让西畴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西畴精神”是中共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团结带领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是西畴人民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渊源流长 底蕴深厚

“西畴精神”并非腾空出世,它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是在历史积淀中逐渐形成的。青山连着彩云的西畴,曾经是一片美丽神奇的土地,是古人类文明的摇篮。经考古学家考证,5万多年前,这里是旧石器时代晚期智人“西畴人”的美丽家园,“西畴精神”可以追溯到5万多年前。另外,从具有5000多年历史的西畴蚌谷狮子山崖画也能看出来,“西畴人”追求光明,不离不弃,一直在这片美丽家园里狩猎、种植、饲养家畜……尤其是汤谷壮族妇女乜星,踏遍千山万水、历尽艰辛、苦苦寻太阳的传说,一直传承着西畴人古老的太阳崇拜,彰显着西畴人永不言弃、敢于担当、百折不挠、无私奉献的精、气、神。

西畴曾长期处于内忧外患、战事连绵、困难重重的境地。但是,从古至今,西畴人面对困难,不退缩、不放弃,勇于担当,不断攀越精神新高地。明代修建的老街牛羊都司遗址,就是西畴人世代守卫边防的历史见证,后来的抗法保边、抗日烽火、援越抗法、援越抗美,特别是投入抗日洪流的刘北海等872名西畴儿女,表现出无私奉献、不怕牺牲的精神。在那场中国南方边境冲突中,西畴义无反顾地担负起了支前参战的重任,培育了大无畏的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炸石垒埂建台地也并非是从1990年才开始,并非是从蚌谷乡木者村开始。还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西畴县就开始炸石垒埂建台地,法斗乡脱皮树街心村就是典型例子,那时的脱皮树街心村,不仅人多地少,而且土地贫瘠,粮食产量非常低,对于很多人家来说,有三四个月基本上是靠吃野菜度日,得浮肿病的人很多。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在农业学大寨的背景下,生产队就开始炸石垒埂建台地。首先是治理一条跨越两个村,有两公里多长的大沟。经过专家认真研究后,决定采取筑坝拦洪造田地的方法,在沟头构筑一个两亩多的小水库拦蓄山洪,阻挡山石,减小洪水冲击力。再在沟里建造几十道厚石墙,捡出石头,填进肥土,把荒沟变成一块块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其次是以大沟为主线,从大沟两旁向山上延伸,直至半山缓坡地带,全部采取炸石垒埂建台地的办法,将山坡上的石旮旯地改造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事实证明,生产队筑坝拦洪,炸石垒埂造田地的方法非常好,从此,老百姓的基本口粮就有了保障。

凿开悬崖修公路

致富车辆好进出

一个真正的人,永远不会低下高贵的头颅,负重只会使他更加坚定地挺起脊梁。“西畴精神”不仅是不等不靠,炸石造地种粮食的“石头”精神,还是永不言弃,凿石开山修公路的“钉子”精神。正如省委书记陈豪、省长阮成发在致全省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的一封信中所说的那样:“‘等不是办法,干才有希望的西畴精神是治疗等靠要等病根的良药。”

的确,“西畴精神”是一种永不退缩、永不放弃的执着坚守。无论什么事,都要做成为止,做好为止,有这样的执著与坚守,就没有办不好的事,没有实现不了的目标。为了修公路,在西畴,涌现出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

一个残疾人之家,居然苦战600多天,硬生生地在喀斯特岩溶深山里挖出2.2公里公路,这并不是传奇故事,而是发生在西畴县董马乡张家老林村一个真实的故事。

鲁迅先生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而对于居住在董马乡芹菜塘行政村张家老林的张行武一家来说,回家的路不是走出来的,而是用刚钎,用錾子凿出来的。

因为没有出山的路可走,村里的4户人家已有2户随亲戚搬迁到了山外生活,1户已外出打工多年,不再回张家老林了,张仁贵一家仍然生活在这里,不为别的,只为坚守一家人的幸福。

一家人修路,谈何容易?更何况张行武这个残疾人之家情况特殊,父亲张仁贵左眼残疾,母亲右手残疾, 30岁的大哥是跛脚,重体力劳动不能承担,全家人的生活重担全落在了身体健康的张行武身上。

说干就干,他们用家里仅有的1万多元积蓄,购买了凿岩机及雷管、炸药、铁锤等物资,开始了艰难的修路历程。遇到大石头,他们就用凿岩机一点一点地凿开,分解成块石,遇到石岩就钻出炮眼爆破。最终修通了这一条幸福路。

鸡街乡肖家塘的候寿高、姚仕元、姚仕斌、邓招财4户人家,披星戴月、历尽艰辛,契而不舍,靠铁锤、炮杆等原始劳动工具,用6年时间修通5公里的進村公路。为修好这条祖祖辈辈渴望的出山路,4户人家在修路过程中,邓招财、姚仕斌的手指被石头砸断。

“断就断了,不碍事,只要公路修通就好。”

“庄稼人嘛,没那么金贵,断了就算了。”姚仕斌、邓招财俩人说的话总是那么坦然、朴实。

肖家塘四愚公修路的故事固然感人,但最感人的故事还在西洒镇岩头村。为实现公路梦,岩头村用12年的时间,从悬崖上修通最后一公里进村公路,它所反映出来的就是这种永不退缩、永不放弃的执着坚守精神。

一直以来,岩头村都是靠悬崖上的一条小路与外面联系。弯弯曲曲的羊肠小道系在山腰,头顶是峭壁,脚下是悬崖,遇到下雨天,更是路滑难行险象环生。村里的农产品拉不出去卖,外面的物资很难背进来。于是,岩头村的姑娘们都远嫁到其他地方去了,小伙子们娶不到老婆,就连外出务工和回娘家探亲的都是“回来了就不想走,走出去了就不想回来”。

村里的杨育云家盖新房子,就因为公路不通,每块砖买成2角5分,但从一公里外的邻村背进来,每块砖的搬运费就要3角,一包水泥要10元以上的工价,真是豆腐盘成肉价钱了。

2003年以来,村长李华明一直带领村民集资修路,但每一次都被村口的悬崖挡住,由于悬崖下面居住着几户人家,县城通往鸡街方向的高压电线和电信、广电、移动几个部门的通讯光缆,都从这座悬崖下面经过。在这个悬崖上修路,不但不能用炸药炸,就是用铁锤敲也要非常小心。

“坚决不能被悬崖拦住我们的致富路!哪怕是全部用錾子錾,我们也要一点一点地,在悬崖上錾出一条公路来。”李华明坚定地说。全村男女老少齐上阵,从两头同时开山凿石,动工修建,下决心要把这个硬骨头啃下来。

修着修着,新的拦路虎又出现了。按规划,这最后1公里公路要占到垮石岩、大湾、碓窝3个村小组11户人家的土地。他们非要高价补偿后才同意修路。特别是住在悬崖下面的刘某,死活不同意,他说:“要在悬崖上修路也行,必须先交30万押金!”李华明很无奈地说:“你不要像培錾子一样拿老水嘛(故意刁难的意思)!”结果惹得几个青年拿起砖块和石头就要打他,李华明不得不离开。工程又停了下来。这时,大家的说法就多了, 有人说:“假如你们岩头村能把这条公路修通,我用手心煎鸡蛋给你们吃!”

更有人对李华明说:“如果你把这条公路修通了,我就喊你喊亲爹!”……

没办法,李华明只得向上级求援,西洒镇党委高度重视这一件事情,专门安排一名副书记负责协调工作。李华明心头压着的那块大石头终于放下来了。2013年1月,他再次动员大家咬紧牙关,卖猪、卖牛、卖鸡、向亲戚朋友借,每户再集资1万元修公路。虽然困难多,但大家都没有叫苦,因为他们知道,为了这条入村公路,李华明跑断腿,磨破嘴皮,还差一点被打伤。再加上李华明到县乡各部门的求助资金,岩头村通公路的梦想向现实迈进了一大步。

办法总比困难多,在挖机师傅的提醒下,不能用炸药炸,就用膨胀剂放进去把石头撑裂,建好防护墙阻拦落石后,李华明和空压机师傅一起,用粗绳子的一头拴住自己的腰,另一头固定在悬崖顶的大树桩上,就这样吊在悬崖上打炮眼。打好炮眼后,再把膨胀剂调好放进去,等岩石裂开后,再用钢钎小心翼翼地撬起来拿走。实践证明,在这个不能用炸药爆破的地方,采用这种办法来破崖修公路是最好的,以前用老办法要一年甚至是几年才能做好的活计,现在几天功夫就干好。

古人十年磨一剑,岩头村的最后1公里,整整修了十二年。岩头村修公路的辛酸,很多人听了都会受感染,后来,县政府出资16万元,帮助岩头村浇灌了宽阔平整的水泥路,岩头村的公路梦变成美好现实。李华明也被评为“中国网事感动2015人物”。

“西畴精神”最可贵的地方,就是相信自己的家乡会变好,相信现代化可以转向农村。为彻底解决群众出行难的问题,中共西畴县委、县人民政府带领全县干部群众,采取“群众主动、精神鼓动、干部带动、党政推动”的“四轮驱动”方式,全力推动农村等外公路路面硬化建设,全县公路总里程达4123公里,其中,等外公路就占了3107公里;西畴公路等级虽然低,但乡村通路率非常高,是全省的三倍以上。到2016年底,西畴全县9个乡(镇)全部实现路面硬化;1778个村民小组通公路率达100%,路面硬化率达91%以上。

一级做给一级看

撸起袖子加油干

“西畴精神”的关键字眼是“干”,干才有希望。各级干部,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怎么干?群众需要领导怎样干?成为摆在西畴党员干部面前的一件大事。而西畴的县乡党员干部,绝大多数都能做到始终用明镜来对照自己,以勇于担当的精神来谋事干事,使“西畴精神”在干事的实践中放射出耀眼光芒。

“喊破嗓子不如干出样子!”西畴历届党政领导班子,立足实际,空话不谈,大话不讲,埋头苦干。在农忙季节,从县委书记开始,全县党员干部,经常深入村寨,走进田间地头,帮助老百姓耕地、播种、抢收农作物……为帮助老百姓栽烤烟,原县委书记郑清宽,曾挽起裤脚,接过鞭子,扶着犁铧到地里去帮助老百姓犁地,在早春里,甩响了清脆的牛鞭,这是吆牛犁地甩响的鞭子吗?不!这是一个党员干部,在帮助群众寻找致富路而甩响的鞭子。还有赤脚上阵,在水田里帮助老百姓栽秧的原县委书记王法龙,有退休后还奔忙在公路建设现场的老县长刘华荣等。

一级做给一级看,撸起袖子加油干。在西畴,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带头作用,那是会感染人的。让人感动得流泪的云南省优秀共产党员谢成芬就是典型代表。她虽然身患乳腺癌,依然咬紧牙关,瞒着家人,瞒着村民,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带领乡亲搞电改、修公路、建水池、栽核桃。

2004年,谢成芬带着村里每户200元的集资款和联名申请书,硬是在电力公司领导办公室门口守了三天。用真诚与执着感动了电力公司领导,答应帮助海子坝村搞电改。电改结束后,电费从3元一度电直降到4角一度,彻底改变了村里用电贵、用电难的问题。从此,谢成芬就成为老百姓心中的一盏明灯。

电改后,谢成芬又顶着病痛,自己花钱跑县乡找项目、争资金,帮助每家建成2口小水窖,并动员群众种核桃增加收入。在修路现场,她不顾病痛折磨,边抡着大锤砸石头,边鼓励村民:“劳力不够我们多修几年,资金不够我们大家再凑点,边干边想办法,办法总比困难多!” 令大家想不到的是:受病痛的折磨,谢成芬无法忍受的时候,她就在路边休息一会儿,实在不能上工地劳动时,为不影响修路工程,谢成芬咬紧牙关,让家人去修路,自己独自一人到医院看病。当她得知患了乳腺癌后,并没有被这晴天霹雳所击倒,住院期间,村里打来很多电话,反映修路过程中出现的一摊子问题,今天修路物资没了,明天又出现修路占地纠纷等等。考虑再三,谢成芬毅然作出惊人决定,她带着大包小包的药,回家继续带着乡亲修公路。2010年7月,用3年时间,谢成芬终于带领村民修通了8公里进村水泥道路,谱写出新时期“西畴精神”实干担当的新篇章。

在扶贫攻坚战到了最关键的时期,为让大家树立信心,努力奋斗,确保在2020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谢成芬又克服了重重心里障碍,到县内外宣讲她的事迹,谢成芬说,她每讲一次她的人生经历,她就要流一次眼泪。的确,作为一个患过癌症的人,不要说自己揭自己的伤疤,就是别人不小心提起,也会让人伤心得流泪,因此,谢成芬的每一次宣讲,都会泪流满面。听她那悲痛的演讲、看她那辛酸的眼泪,每一个人的心灵都会被一阵阵暗流击痛,毫不夸张地说,为宣讲“西畴精神”,谢成芬不知道流了多少痛苦而伤心的泪水。其实,这就是真正的“西畴精神”。

还有鸡街中寨村的党委书记周岐美,是一个典型的女能人。周岐美上任村党委书记后,发扬敢闯、敢干、敢担当的精神,很快把一个软弱涣散的党组织治理好,并被评为鸡街乡先进党组织。周岐美还把村里的孤儿彭某当作自己儿子看待,接到自己家里来住,并给他买了手机、手机卡、买了车票,把他送到自己儿子打工的地方,和自己的儿子一起在外打工。

三光村的变迁

今天,我们弘扬“西畴精神”,对喀斯特岩溶山区实施综合整治,让西畴实现了“化蝶”式的美丽转身,得到云南省委陈豪书记等领导高度赞扬的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就是典型。

回憶三光,森林砍光,肥土流光,姑娘跑光,三光村的名声响当当。县委、县政府引进文山浩弘农业开发公司来建设,把原来的土地丈量登记后,乡村党组织积极引导群众把土地流转给公司统一来建设。不仅原来的石旮旯地变成了平整而肥沃的台地,面积还增加了20%。

高效节水灌溉农业在这里落地生根,龙头企业进驻此地引领群众发展,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成功跨越。如今,三光原来的石旮旯地全部修建成“保水、保土、保肥”的三保台地,并种上猕猴桃,柏油大道直通田间地头,石旮旯地里没有水,就在海拔比较高的山顶上修建一个200立方米的调水池;同时在各个灌溉区修建31个500立方米的大水池,采用光伏发电作动力,将龙树冲小坝塘的水抽到山顶调水池,水再从调节池流到各个大水池;最后,通过电脑控制,水流到田间地头,流到农作物根部,对猕猴桃等经济作物实施精准滴灌。

西畴县兴街镇三光片区石漠化综合治理,是与旅游开发紧密结合起来做的。如今,你只要去那里走一趟,就是一次石漠山水游的真实体验。通过参观“西畴精神”展览馆,可以对“西畴精神”的形成和内容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同时,三光片区还打造了550亩花海,春暖花开的时候,沿着观光道走上观景台,你就会发现那里花簇似锦,震撼心灵。

通过综合治理,三光片区,不仅让山绿起来,恢复了生态,群众的收入也提高了,老百姓除了从中获得土地流转费(租金)外,还实现了在本村就能打工挣钱学本领的目的。2016年以来,三光片区群众仅仅是把土地流转给文山浩弘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就获得200多万元的租金,打工收入更高,达440多万元。三光片区成为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 正如省委主要领导说的那样:“三光村变成了三明村,干部清明、群众聪明、前途光明。”

生态恢复家园美

“六子登科”扬名威

习近平总书记的那句话讲得好:“金山银山就是青山。”的确,由于以前人类对与大自然共生存的关系了解不深,肆意砍伐森林,同大自然展开财富争夺战,绿色森林转眼间千疮百孔。西畴全县森林覆盖率从1958年的60.2%下降到1985年的25.06%。森林破坏直接导致降水减少,气温升高,加大了洪水、干旱等自然灾害,特别是石漠化蔓延,生存环境日趋恶化。严重影响了西畴人正常的生产生活。

为修复生态,保护环境。勤劳勇敢而智慧的西畴人,从1985年起,提出30年绿化西畴大地的宏伟目标,采取管住“一把刀”、控住“一把火”、防住“一只虫”、造好“一片林”的措施。大力推进农村电网改造,抓好沼气池、太阳能等新能源建设,从根本上解决老百姓的燃料和其他生产生活所需。坚决打击盗伐林木犯罪行为,防止毁林开荒,加强森林管护,走封山育林与人工造林相结合的路子,同时选择适宜树种,对河堤、荒山等地段进行绿化造林。

“森林的后面/是另一片森林/重重森林那边/是你啊/太阳故乡//” 2016年,西畴全县森林覆盖率恢复到53.3%。西畴绿化造林的事迹感动了上级,得到国家和省州认可,柏林乡被评为全国植树造林先进乡,西畴县被表彰为全国绿化先进县。如今,只要你来到西畴,随处都可以看到“青山舞太阳百鸟唱,翠峰枕月亮繁花香”的情境。特别是中国著名作家彭荆风,离开28年后再次来到西畴,看到苍青碧绿的山峦,回想起记忆中的“不毛之地”,对西畴生态变化的感受很深,除了感叹就是惊奇,老作家大笔一挥,写出《浓绿的西畴》一文,刊登在《云南日报》等媒体上。

兴街镇江龙村,在退休教师刘超仁等人的带动下,在实践中探索出“山顶戴帽子、山腰系带子、山脚搭台子、平地铺毯子、入户建池子、村庄移位子”的六子登科石漠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得到国家和省州的肯定,“江龙之路”成了全国石漠化综合治理新模式。如今,江龙村家家户户建起了新房,接通了清洁卫生的自来水,特别是村里的田地,全部种上桔子、橙子等水果,老百姓的收入,从以前人年均纯收入不足200元,提高到近万元。

通过苦干实干加巧干,以勤为本的西畴人,逐渐从生活贫穷、生态恶劣的怪圈中走出来,实现了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和谐。2015年,西畴被评为云南10个“争先进位县”之一,县域“三农工作”综合评比排名全省第一。历史会永远记住石破惊天地的“西畴精神”,长江前浪推后浪,西畴的明天将会更加和谐、更加美好!

猜你喜欢

西畴修路公路
西畴,在时代的大浪中扬帆起航
披荆斩棘斗顽石
不朽的丰碑
西畴之秋(外一首)
“播放”音乐的公路
《修路》教学设计
家乡的彩色公路
“要想富先修路”先富了谁
中国十大壮美公路(一)
南京一修路工人给他娘的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