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媒时代,传统纸媒如何改进文风
2017-11-28杨璐
杨璐
【摘 要】在人人都有话语权的“众媒时代”,纸媒面临着诸多挑战。在媒体多样化的冲击下,传统纸媒必须利用自身优势,遵循“内容为王”,从自身观念的转变开始,改变固有思维模式,改进文风,用真实、精准、“贴近”的新闻留住读者,在众媒时代坚守新闻一线,成为权威信息发布者。
【关键词】众媒时代;纸媒;改文风
眼下,互联网正重塑着一个崭新的时代。传统新闻媒体转型升级,传媒链条被重构,传媒业已演变为一个人人皆有话语权的“众媒时代”。每个人都参与传播,都可以无限接近“媒体角色”。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彭兰概括众媒时代的五大特征:一是表现形态丰富,不再受传统表现形式限制,文化更加多样;二是生产者众,人人皆可为媒体;三是传播结构众,并更为复杂;四是平台众多;五是终端多样化。
在人人都可表达的“众媒时代”,如果没有主流媒体的正确舆论引导,公众便会陷入无所适从的境地,此时,主流媒体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在各种传播介质的广泛影响下,纸媒如何适应转型升级,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互联网时代坚守阵地,成为影响力强、具有权威性的主流媒体,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除了大力发展新媒体,做好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无缝衔接,以及建立多种渠道的宣传平台,传统纸媒需要做的,首当其冲便是从内容做起,改进文风,用优质新闻吸引读者,留住读者的目光。
一、内容为王,要求纸媒必须改文风
传统纸媒不得不面对转型。众媒时代因为有着互联网的参与,媒体链条延伸,也把传统纸媒推向风口浪尖,成为新兴的主流媒体是纸媒转型的必然选择。然而面对新媒体的冲击,纸媒如何利用自身优势,坚守媒体阵地,重新吸引住读者,这就需要踏踏实实遵循“内容为王”,对自身进行深层次的改进,改进文风,让优质内容成为核心竞争力。
在众媒时代,“内容为王”这一原则仍未改变。新闻内容空洞无物,文笔装饰得再漂亮,也只是个虚壳,无法引起人们真正的兴趣。而具有丰富内容的、传播有效信息的“短实新”新闻会成为现代社会人们获取信息时的首选。因此,新闻内容的真实性、丰富性和权威性是当今社会媒体竞争不可或缺的法宝。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卢新宁在2017媒体融合发展论坛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到:“‘内容+将成为媒体融合关键词。媒体是内容产业、思想产业,做好内容是新闻人的初心。不管技术如何演变,媒体属性不会变化,未来新闻工作者还要靠优质内容去引导人、凝聚人、鼓舞人。”坚持“内容为王”,纸媒就可以找到在众媒时代生存发展的土壤。
无论时代如何发展,有效的信息总会接力式传递,公众反感那些胡乱曲解事实的假新闻,而那些精准丰富、具有权威性、有实际内容的信息会通过各种渠道自觉传播。当下,纸媒发布的信息依旧有可信度,相比于网络媒体,纸媒的原創性更强,更具公信力和权威性。而大部分的网络媒体只能提供零碎的简单信息,很多诸如微信、微博等新媒体甚至无法筛选出真实信息,从而导致网络充斥着假新闻,新媒体的公信力面临挑战。纸媒有着做深度新闻的经验,能深入挖掘新闻的背景,提供更丰富的有效信息。网络新媒体虽拥有可高速传播信息的渠道,但是传统媒体仍保持了新闻源头的地位,并且拥有最宝贵的资源——经验丰富的编辑记者队伍,他们有着多元的信息来源,有长期采访编辑累积的经验,这些优势让纸媒独占天时地利,能够生产出可信度高、有思想深度、符合主流核心价值观的新闻。因此,传统纸媒除了加大媒体融合力度,更应转变办报观念,用高质量的可信度高的“权威发布”来留住读者。
二、改文风需转变写作方式,使作品言之有物
文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媒体的生存,生命力强的纸媒,一定会侧重百姓普遍关注的民生冷暖,从群众的视角,从大众关心的角度做新闻,突出自己的服务性和可读性。
文风,即文章所体现的思想作风。文风折射出党风、政风,不良的文风会助长形式主义,文件化、公式化的新闻,不仅“假大空”,更降低党在群众中的威信,形成不好的社会风气。文风反映的是思想,改进文风意味着要端正态度,破除思想上的痼疾,从百姓角度出发,不写官话套话,要接地气、重实际,要深入基层充分调查研究,让文章言之有物,杜绝夸夸其谈,空洞乏味。用令人厌恶的空话套话组织出的稿件,会破坏媒体形象,损害其公信力,更是敷衍民众,对社会不负责任的表现。现如今,不少纸媒仍旧会刊发一些“无关痛痒”的稿件,有的单位开展的一些常规活动甚至工作总结,无些许新闻价值,仅仅罗列一些简单的数字,便成稿见报;更有甚者,地方领导视察工作,都能不分重点地登上洋洋洒洒几千字,这就严重影响了报纸质量。媒体作为社会发展的见证者,必须强化责任担当,刊发新闻要对大众负责。“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传统纸媒应勇于担起自身的社会责任,转变文风,传播更多事实真相,弘扬主旋律和社会正能量。
新闻要言之有物,需通过脚踏实地地深入采访,字斟句酌写出真情实感,写出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这也意味着写文章要“求真务实”,从空话套话中解放出来,把采访中最具价值、最能打动人的东西写出来,做到“短实新”。《629户人的藏乡走出359名大学生》(《四川日报》2015年3月26日)是第二十六届中国新闻奖的一等奖获奖消息作品,全文943字,朴实无华。记者长期驻守藏区调查思考,文章以讲故事的方式,对农牧民送子女上大学背后的故事进行抽丝剥茧地调查,叙述了偏远藏区群众从贫苦落后到重视教育的觉醒。不足千字,却立意新,蕴意深刻。真诚质朴的文字把“教育促进发展、知识改变命运”的观点融入流畅叙事中,让老百姓看得懂、愿意看。
同届中国新闻奖二等奖获奖作品《600家店铺为拾荒阿婆攒纸箱》(《海口日报》2015年12月28日),也是一篇“言之有物”的接地气作品。记者在海口一家商场看到一位拾荒阿婆来回忙碌着收拾各家商铺递给她的纸箱,由此深入采访挖掘出商城600户店铺自发献爱心、常年坚持为这位自立自强老人攒纸箱的感人故事。文章700多字,直白简单,娓娓道来的是一个感人的故事。简短的文字中没有一句赘述,没有一句评论,字里行间却宣传了正能量,用受访者的真实语言,有力反映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取得的成效。通过细致的采访,在新闻里用引语反映事实,这是观察得力且深入思考后的写作,从读者关心的角度,把事件讲述出来,把思考的空间给读者,又在潜移默化中引导读者。endprint
从这些获奖作品中我们看出,文风的转变,见于报端的是一种态度。“短实新”让新闻更接近读者,更容易被普通读者接受。这些获奖的优秀新闻作品不过千字,但内容实、思路新,具有感染力,从冗长空洞、刻板生硬中解放出来,用朴实生动、言简意赅的生活语言组织出精干简练的文章,既顺应了“走转改”的要求,更留住了读者。
三、关注民生,改文风需要“接地气”
改文风,意味着要紧跟时代,紧跟主流思想,不断提高新闻作品的吸引力。要多策划写作“接地气”的民生新闻,专注于民众的关注点,反映民生冷暖。既从读者视角、百姓眼光关注社会,也要时刻与主流价值观、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政策保持一致,改变以往“高高在上”的错误姿态,用质朴的百姓语言,写出真实的新闻报道,吸引读者目光。
今年6月,滁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在定远县张桥镇采访时了解到,不少贫困户种植的土豆遭遇销售难困境。主流媒體的责任和担当,让滁州日报社向全社会发起购买“扶贫土豆”的倡议。报社的报网互动,微博微信矩阵全面启动,大力宣传此地土豆滞销的消息,引发社会各界关注。一时间企事业单位掀起买爱心土豆的热潮,6月15日推出头版头条位置的第一篇报道《莫让“扶贫土豆”烂在地里 农民兄弟亟盼您的援手》,并配发本报通讯员评论《请伸出你的热情双手》,12天的连续宣传报道持续展开。在头版共计刊发11篇消息和评论及6张图片,详尽报道了土豆滞销原因、公布了爱心购买方式和企事业单位以及爱心人士的义举,最终,在社会各界的帮助下,10天售出土豆12.5万公斤,帮助农民基本解决了土豆销售难题。跟踪策划采访此次爱心事件,让报纸树立了关爱民众、关心民生的好形象,更脚踏实地帮助农民朋友解决了烦恼,让媒体报道产生了实效。
关心民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群众关心及迫切需要解决的难题,时刻要用百姓视角关注社会各个方面,关心百姓诉求;编辑记者要用读者眼光看待问题,加大民生类新闻的篇幅,提高报纸可读性,抓住读者兴趣点,这就需要媒体不断去发现贴近百姓民生的题材,加强这方面策划报道的力度。民生报道的题材可大可小,大可以是国家惠民利民政策,小到百姓的身边事。如何把握好大方向,立意高,既符合党和国家的发展方向,又从百姓所思所盼出发,这就需要高屋建瓴地组织策划。当前,精准扶贫是新闻热点,而扶贫户为了脱贫种植土豆遭遇滞销,呼吁社会各界献出爱心帮助贫困户脱贫,就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滁州日报社利用采访契机,抓“活鱼”,抓住采访线索深入组织策划,让民生新闻真正写民生述民意,让报纸真正“接地气”。
众媒时代,传统媒体担当着新闻生产者的重要角色,吸引读者只能依靠可信度高的内容,因此改文风是必然选择。改进文风意味着摒弃定势思维,勇于创新思路,从读者角度出发,让新闻真正有意义,字里行间体现的是易于理解、易被接受的有效信息。文风的改变是多方面的,从写作初衷到新闻创作再到成稿,都要转变视角和理念。只有沉下身子,贴近生活,贴近民众,倾力关注民生的报纸才能引起大众共鸣,才能在众媒时代,成为吸引读者目光,依靠内容取胜的权威发布者。
(作者单位:滁州日报社)
责编:姚少宝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