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情演绎“乡村故事”
2017-11-28曾跃芳
曾跃芳
每个乡村都有自己的一部“乡村故事”,它用一点一滴的变化,静默无声地述说着当地村民的喜乐哀愁。在小坝子镇田湾村委会半坡村的故事中,不得不提村民小组长侯玉林。2016年5月,马关县顺利完成第六届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工作。侯玉林再次当选半坡村小组长,开始了他在“村长”这个岗位上的第13个年头。13年来,他用一股子热心劲,撸起袖子干,用真情真意演奏了一曲感人至深的“乡村变奏曲”。
说着没办法却在想办法的好组长
“人见人愁,鬼见爬崖头,山羊过路穿草头”这句流传在当地的顺口溜,就是当地恶劣环境的真实写照。半坡村海拔最高处是2050米,最低处是南浦河的274米,村子顾名思义为“半坡”,坐落在海拔1274米处。全村46户229名群众,人均耕地2.65亩。村民的主要粮食作物都种在南浦河附近,但是由于交通不便,种的粮食很难运回来,更难运出去变卖。
“没得办法了”是村小组长侯玉林的口头禅,但村民都知道,这句话后面要说的,就是他给大家出的主意。2004年,侯玉林第一次担任村小组干部。上任第一周,他就把半坡至南浦河那条9.7公里的山间小路来回走了几遍,然后与村小组商量并召集全村的人开会。开会的时侯,侯玉林以“没有办法了”开头,将制约群众生产生活和发展的恶劣环境细数出来,又将“要温饱、先修路”列为第一个要解决的拦路虎……形势迫在眉睫、言语情诚意切,这一份感同身受,如春风化雨般的贴心话说服了全村人,大家在农闲时出工出力,耗时两年,终于将这条承载着全村人口粮和希望的山间小路拓宽成可供牛车通行的村道。
此后,侯玉林总是心系群众,一直用实际行动履行着“让大家的日子过得越来越好”的承诺。他带领大家在县域内接一些活计,以打工的方式增加群众收入,遇到“跑路”的老板,就先用自己的钱垫付群众工酬,再自己想办法追讨。他说“不能让大家白干,我带出去找的活儿,我负责”。他的责任心与敢于担当的态度,让群众都愿意跟着他干,种甘蔗、种草果、养牲口……半坡村群众的日子确实渐渐好了起来,实现了家家通电、户户通水。如今南浦河附近都种上了香蕉等热区作物,香蕉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那条牛车路也在服务8年后,于2012年结合“一事一议”项目修成可以通货车的乡村道路。
将热心化作责任的老好人
没当村民小组长前,侯玉林就非常支持村委会的工作、热心村集体的事,经常帮助村民排忧解难,当上村干部后,他更是把“热心”化作一种责任。
路上遇到村民王兴友,了解到他家已经没米下锅,只能买两把面条素煮了给孩子充饥,侯玉林立刻回家扛了一袋米、提了一些油送去,还说:“没饭吃,到我家吃”。村民熊金贵家因为没有劳动力也没有钱,该收的甘蔗眼看就要进入4月了还立在地里,侯玉林二话不说就把家里仅有的5000块钱递给熊金贵说:“先把甘蔗收了卖了”……其实侯玉林家的条件并不优越,除了自己家的老人和两个孩子,亲戚家外出打工而无从照料的三个孩子,5、6岁的时候就被送到他家。和传统村寨一样,一个村子里,大部分人都有点亲戚关系,谁都能帮,也谁都难帮。侯玉林说:“大家都有自己的难处,没得办法了,这个忙我不能不帮”。
热心的侯玉林常常忙在“外面”,家里的重担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能帮她干活的只有一头牛。吃的可以从土地上耕耘所获,穿的靠妻子农闲之余割藤棘芯卖,才能保证每个孩子在过年时有套新衣裳,但在实施“两免一补”政策之前,5个适龄孩子的学费却成为家里最大的难题。侯玉林每年120元的村干部补贴显得微乎其微,只能在“热心”之余,接些扛电线杆、扛木头的粗重活,每年的学费直到上学期结束才能补齐。侯玉林的大儿子说:“小时候就觉得爸爸很忙,不知道在忙什么!妈妈以前老是说他‘家里面不帮忙,外面的人一叫你就去,后来妈妈也不说了,我也渐渐明白,爸爸每次出去都是在帮大家。”
十八年来,侯玉林将亲戚家这三名孩子视若己出、同等照顾。让他欣慰的是,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了。两个女孩外出打工,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剩下的一個男孩在他的帮助下也建起了一间砖瓦房,娶妻生子有了自己的家;他的大儿子已成为家里的顶梁柱,很多时候还用摩托车载着他开展村务工作,小儿子中专毕业也在昆明找到一份工作。如今,外出打工的亲戚因为年纪大了,打不了工,只有回来,也被侯玉林接到了自己家里照顾。对他的热心肠,大家早已司空见惯,但在大是大非前,他敢于“亮剑”的态度也得罪了一些村民。而那些当时找他吵架、到处骂他的村民,第二天又去找他帮忙,这时他又变回了“老好人”,仿佛之前彼此的不愉快从未发生。
在平凡岗位演绎不平凡的共产党员
侯玉林把自己的所有精力都用心投入到半坡的乡村建设中,在群众的生活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面对困难,他敢于迎难而上;面对失误,他敢于承担责任;面对利益,他总以大局为主。他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着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干出了不平凡的工作业绩。
小坝子镇田湾村完小是该镇学生最多的一所小学,有近500名学生,为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建盖新校区,以改善教学硬件环境,但涉及到的征地和迁坟工作,是基层领导班子最头痛的事。新校区选址距半坡村900余米,占地40亩,需要迁坟41座。在农村迁一座祖坟,有时需要做通半村人的思想工作,所以群众会开过了,该迁的坟仍然一座没动。侯玉林整个家族共有11座祖坟涉及其中,群众会后第一天,他跑了所有亲戚家,第二天,他家带头把11座祖坟都迁了出去。那天晚上,他和仍对迁坟有异议的亲戚喝了一宿的酒,道了一夜的家长里短。他说:“这是造福子孙后代的事,老祖公也不会反对的”。第三天、第四天、第五天,新校区占地上的41座坟全部迁完,如此让群众积极响应,在征地工作中实属难得。
侯玉林知道,当村民小组长这么多年,大家都在看着他,支持他,也“望”着他。2012年底,村民熊发友家的房子中柱又倒了两根,使得原本只剩一面土墙,两面靠柴木堆砌遮挡风雨的房子更加岌岌可危。侯玉林极力劝说他家立刻搬离或重建,可是熊发友家却拿不出半分钱,也没有实物可以抵押贷款,而且年底很难贷款,就算可以贷款最快也要一个月才能拿到钱。侯玉林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跑到镇上的信用社,表示愿意以自己的名义帮助熊发友贷款5万元,并且将熊发有家的情况和负责人谈了多次。最终信用社同意放贷,并压缩审批时效,使贷款人立刻就能拿到钱。熊发友一家老小顺利地住进新房,安心地度过了2013年春节,侯玉林也成为镇农村信用社的“常客”。结合上海援建、沿边三年行动计划、危房改造等惠民项目的实施,半坡村46户人家全部建起了新房。据了解,侯玉林先后以自己的名义和家庭财产为3户困难群众向银行借贷13万元。有时群众家不能按时还贷款利息,侯玉林宁可自己借钱也要帮群众先还上。他说:“一定要按时还钱,不然会影响到整个村子的贷款。”可是他却从未考虑自己作为担保人存在连带责任的风险。
对于再次被群众选为村小组长,侯玉林表示压力很大,但无论是村民还是村委会支书主任、镇上领导,都坚信这位总说“没得办法”的村小组长,十几年来不忘初心、设身处地为村民着想,一心一意地为群众解难,今后也会继续帮群众“想办法”,带领大家早日走上小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