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创客教育:要素结构与实践策略
2017-11-28周洋
周 洋
(宿迁学院 数字媒体系,江苏 宿迁 223800)
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创客教育:要素结构与实践策略
周 洋
(宿迁学院 数字媒体系,江苏 宿迁 223800)
活动理论为探索人类复杂的活动提供了分析框架,引入活动理论探索创客教育具有重要启示及意义。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活动理论的关系结构存在映射关系,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主要包括: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劳动分工。基于活动理论推动高校创客教育的策略,主要表现为:完备创客工具、构建创客平台、创设创客课程、培养创客教师、培育创客文化、制定政策支持。
活动理论;创客;创客教育
“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社会文化情境下,创客教育已然成为我国培育创造型人才、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途径。创客教育是以培养学生创新意识与创造实践能力为目标,对教育环境、资源、工具、方法等要素进行多元调控的系统。创客教育系统中各要素之间呈现开放、动态、复杂等特性。为此,笔者将活动理论引入到创客教育的研究中,剖析高校创客教育的构成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动态关系,探索高校创客教育体系的实践策略。
一、活动理论:探索创客教育的新视角
学术界对创客教育的界定依据目标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1]其一,以马丁尼兹和斯塔哲所代表的西方学者将创客教育目标的理解“努力开发学生的创造力,提升学生利用技术与方法创造产品与工具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创客的教育”专门培养创客人才的教育;其二,以祝智庭、何克抗等人为代表的我国学者对创客教育的目标的理解“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为目标”, 即“创客式教育”将西方创客教育理念(体验教育、项目学习法、创新教育、DIY 理念)应用到传统教育中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无论上述哪种表述都强调“在创造中学习”“项目教学法”“协作与交流”、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活动理论主要研究作为发展过程的不同形式的人类实践活动。活动理论认为,人类与社会、文化情境之间的互动是通过文化内涵、工具和符号中介实现的,框架包含主体、客体、共同体三个核心要素和工具、规则、劳动分工三个中介要素。[2]活动理论为分析影响创客教育活动的诸要素及关系、构建创客教育共同体和文化环境、维持教师、学生、工具的关系提供了新的研究视角。
二、活动理论观照下的创客教育活动:要素结构
利用活动理论审视和分析创客教育活动,能够发现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与活动理论的关系结构存在适切的映射关系。参照活动理论的要素构成和关系结构,笔者将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归纳为图1所示的结构。
图1 创客教育活动的构成要素和结构关系
1. 主体
创客教育活动的主体是指从事知识建构和能力学习活动的个人或团队,在活动中处于中心地位,是知识和能力的主动建构者、自主学习的实施者、协作学习的参与者和“边缘性参与”的实践者。教育活动中主体通过各种资源和工具作用于客体,在客体向目标客体转化的过程中建构知识、发展能力,并在与其他成员交往合作的过程中形成身份价值认同。
2. 客体
创客教育中的客体是学习者开展活动的目标和意义指向,是主体知识建构的对象。活动中客体起着导向和驱动的作用,主体围绕目标客体(物质或精神产品)的创生或转变,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开展自主探究和协作学习等活动,最终完成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发展。客体具有两种形态,其一在教育活动中外显于与各种媒体或设备中的信息内容,其二作为教育活动结果的内隐到认知体系中的知识结构。
3. 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一群有着共同的目标、观念和信仰的人,在相互协商形成的规范和分工的条件下,采用适宜的活动方式相互协作,运用各种学习工具和资源共同建构知识,解决共同面临的复杂问题,由此构成的一种学习生态系统”。[3]创客活动是以学习团队为基本组织形式,为了将创意转换成现实而开展的一系列创造驱动的学习活动。创客教育活动蕴含着共同体的理念、遵循着共同体的特征。创客教育活动的开展存在于既定的文化背景之下,创客成员带着共同的目标愿望积极地参与到团队的学习中来,并在对思想和观念的内化、认同过程中形成团队价值、获得身份认同。创客团队在分工合作的基础上遵循着共同的规则和自主性为实现共同目标和个人成长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和制度层的保障。
4. 工具
工具是指主体为了将客体转化为结果,实现既定学习目标所需资源和工具的总和,包括物质工具、思维工具和交流工具。工具是主体作用于客体的中介,并在主客体互动中得以发展。创客教育活动中的工具大体可分为三类:其一,创客空间,支持创客进行创造活动的物理空间和工具集合,创客空间中一般配备加工机具(CNC机床、3D打印机等)、平台集成器件(开源硬件平台)、软硬件设备(计算机、传感器、CAD、开源软件等)。[4]其二,交流平台,包括创客空间提供的面对面协作、交流、共享的场所和基于网络的、超越时空阻隔的社会化交流工具。其三,学习平台,包括学习资源与学习支持系统。学习资源是围绕创客主题由教师、专家精心挑选与设计的预设资源,或创客主动获取并分享的泛在信息资源。学习支持系统支持创客进行知识的获取、交流与建构的各种工具。
5. 规则
规则是主体和共同体的中介,是共同体成员之间社会关系的反映,表现为共同体活动规范、价值观和文化惯例。规则为个体的学习活动提供指导,为共同体内活动的开展及互动关系的协调提供保障。规范是指为了维持创客活动有效开展而制定的活动规范、协作规则、管理制度和奖惩标准等。规范是以显性方式存在的,以文字表述的方式告知于所有成员的规则。文化是指创客成员在实施“创造”活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本团队特色的精神财富及其物质形态,是成员间在交往、对话和协商活动中形成的意识、态度和价值观。文化是以隐性的方式存在于个体和团队的意识里,为创客成员所认同并无意识遵从。
6.活动分工
分工是共同体与客体之间的中介,共同体通过劳动分工,落实主体对客体作用的内容,履行相应权责,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5]分工过程体现于任务的分配中,其结果表现为主体承担具体任务的细致描述。创客教育活动中,活动分工是由团队成员通过协商而形成的,根据创造目标和任务的特点,结合创客成员的能力特长和发展意向,将团队目标分解为独立的、针对成员个体的子目标,并将这些子目标转化为具体的、可描述的任务,分配给个体成员。任务的分解既要求任务间的相互独立,又要保证分工的相互依赖。只有将目标拆分、具体化,才能使创客成员明确各自的任务,厘清目标间的依赖关系,从而实现主体对客体的知识建构和对客体目标的物化。
三、基于活动理论的高校创客教育体系构建:实践策略
1.完备创客工具,打造创客空间
创客空间是创客进行创造活动的物理空间和工具集合,是将创意、想法变为现实的实践场。创客们可以在这里获取所需的工具(加工机具、平台集成器件、软硬件设备等),[6]参与交流与讨论激发创意想法,实践创造中共享知识与资源,协作互动中构建身份认同。
在创客空间的建设上,高校需要整合校内外诸多资源,构建跨学科、多层次、个性化的创客空间。首先,对校内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实验室、工作室、创新创业平台、图书馆等资源进行合理整合与优化配置,通过跨学科资源共享打通校内资源流通的阻滞,为学生创客创造更加便捷的场所和丰富的工具集。其次,加强与校外企业的合作,依托校外实习基地、合作企业,在课题项目的牵引下,通过空间共用与资源共建,促进校企资源的汇聚与流通,完善创客资源与创意作品转化的机制和渠道,加速学生创客成果的社会化推广。最后,强化与社会创客组织、机构的合作,弥补校内空间和资源的不足,或延展校内空间和资源的利用度,也可为校内外创客团队的交流提供互动途径。
2.构建创客平台,拓展实体空间
互联网和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创客交流、信息发布和资源分享提供了新的手段和工具。创客服务平台是创客空间在网络上的延展,是创客们交流经验与思想、分享资源与作品的虚拟社交场所,可以为创客的信息交流、资源获取、学习决策提供多种技术服务。
高校在大力构建实体空间的同时更要顺应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以及创客学习思维与沟通习惯的变化,构建支撑创客教育实践、创客活动开展、创客成果推广的网络创客服务平台。高校可以对校内外已有的学习网站、学术论坛、微信平台、微博站点等各种平台加以改造与融合,使其能够满足创客对信息交流和资源获取的需求,在创客空间之外展示创造中的协作与分享、成果的创造与发布。也可以根据创客团队的兴趣特点和交流需求,为创客团队独立建构教学服务平台,新建平台除了要保证交流手段的多相关性和泛在性、信息资源的独立性和丰富性以外,更要保证平台的开放性,强化与校内外教育平台之间的耦合。
3.开发创客课程,实践创客理念
创客课程是以项目活动、主题探究或问题解决为主要方式,整合并优化跨学科知识与能力的一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7]创客课程开发是创客教育发展的基础与保障。高校创客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创客思维和创客能力,培育创客精神和创客文化。
参照国外创客课程的建设与实施经验有两种途径。[8]其一,将创客教育理念(做中学、项目教学和协作学习)、创客技术和工具融入到已有的课程教学中,在对课程改造与实施的过程中弥补传统教学中诸多不足,实现创客式教育的目标。其二,依托本校优势学科和资源,设计、开发符合学校特色的校本创客课程,实现专业创客人才的培养。
4.培养创客教师,支持创客教育
创客教育活动的顺利开展离不开团队成员(同伴、教师、专家)的分工与协作,教师在共同体中承担着有别于团队成员和传统教育工作者的多重任务。首先,教师应该是一名创客,具备创客的基本素养。其次,是协作者与同伴。适时为学生提供资源、技术、方法上的帮助和辅助。再次,是教师与专家。前期创客教育课程项目任务的选择与确定、创造活动和项目进度的规划,跨学科教学资源的设计与开发,活动过程的即时反馈和学习结果评价标准的制订与执行。
创客教育的跨学科性、综合性和实践性对教师的角色与职能提出了新的要求,同时也为学校培育创客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可以从以下途径考虑弥补创客教师不足和培养创客型教师。其一,通过组建跨学科教师团队承担创客教育任务,将学科背景不同、知识体系相异、兴趣偏好相近、实践能力较强的教师、专家或学生组织起来,形成创客项目的教师团队。通过组建团队集诸教师之优势满足暂时创客教师的不足,同时在创客教育活动中不断交流和相互学习,提升创客型教师关于创客课程开发、创客技术应用、创客教学技能等能力。其二,制定创客教师的培育机制,鼓励高校教师学习创客教育理念、技术工具和机电工程知识,并尝试融入在自己的课程中,激发教师研究创客教学法、教学策略,提升教师创客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研修能力。其三,为教师提供线上创客教学理论资源和线下创客教学案例观摩、讨论机会,定期外出进修、研讨,观摩有建树的高校的经验和成果,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条件。
5.培育创客文化,凝练创客价值
良好的创客共同体文化和规范的运行机制是学生开展创造活动的根本保障。创客共同体文化可从目标、制度和文化三个方面理解。创客共同体的目标是贯穿共同体发展始终的脉络,是指引成员行动的方向,也是成员对使命感和价值感的凝练。创客共同体制度,是共同体成员在不断的交往、互动和协商中形成的各种规章制度以及在这些制度约束下的行为准则。创客共同体文化,是指创客们在不断创造活动中形成的具有本组织特色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
共同体文化具有独特性和稳定性,是产生凝聚力和归属感的源泉,需要高校和组织者作为核心目标进行长期的建设。高校可以通过物理、制度和文化三个层级对创客共同体文化进行建设。其一,对创客空间和网络空间进行视觉和听觉文化建设,将共同体核心理念抽象为文字、图片、雕塑、口号、音乐等视听觉符号,融入创客工作和学习环境中。利用物理环境中的符号熏陶共同体成员,改善他们的心理倾向、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其二,制定完善的激励机制,鼓励创客成员自觉分享资源、主动协作学习、共同实现目标。通过各种激励手段帮助创客成员形成强烈的协作、分享、创新的使命感和持久的协作、分享、创新的行为。其三,在精神层面培育共同体意识,塑造创客成员心理和自我意识。形成“协作、分享、创新有益于团队和个体发展”价值观的认同,培育创客成员之间的信任理念,培养成员之间合作和交流的精神,树立协作、分享、创新行为的自豪感。
6.制定政策支持,扶持创客发展
构建特色创客教育生态。高校在对创客教育的支持与推广中,需要全面考虑创客教育所涉及的诸多要素,如创客(学生)、教师、课程和创客空间等,系统分析这些要素之间的联系,从创客教育的本质出发,构建符合高校特点的创客教育生态。高校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构建创客教育生态。其一,引导学生转变学习观念,由知识的消费者转变为知识的创造者,鼓励学生参与创客课程,融入创客团队,在创造活动中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批判思维、问题解决和协作学习能力。其二,合理配置校内优秀教师资源,聘请校外创客专家,组建跨学科团队。为教师提供关于创客教育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的机会,配套创客课程资源和相关操作工具,帮助教师转变教育理念,培养创客教育的相关技能。其三,主导创客教育课程的设计与建设,通过学科课程的创客理念改造和开设创客型人才培养的专项课程,形成科学、合理的创客课程体系。其四,通过专项投入、社会募集、企业合资等方式筹措资金建设创客空间开展创客项目,满足创客活动开展所需的空间、工具、资金的需求。
培植校内创客教育文化。创客教育理念在高校教育教学中的融通、创客教育行为在教师中的广泛应用、创客和创新型人才的定向培养,很大程度取决于学校对创客文化的培育。高校可以通过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创客大赛、创客沙龙、创客作品展等活动营造校园创客文化氛围;通过传统课程的创客式改造深化创客文化的植入;通过创客空间的自由开放、常规头脑风暴和研讨、定期创客项目展示与成果分享,持续创客文化的熏陶。同时高校还可以利用媒体的力量对创客文化进行宣传和舆论引导,如利用校园电视、广播、报刊等传统校园媒体对创客行为、成功案例进行报道和宣传,通过校园网站和微信等社交平台对创客活动和文化进行推送和宣传。通过上述诸多表层创客文化活动的持续开展,塑造高校深层次的创客文化,使教师和学生形成稳定的关于创造、合作、分享等理念的心理习惯和价值观。
[1]何克抗. 论创客教育与创新教育[J]. 教育研究,2016,37(04):12-24+40.
[2]戴维·H·乔纳森.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M]. 郑太年, 任有群,译.上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93.
[3]郑葳.学习共同体 :文化生态学习环境的理想架构[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4][6]祝智庭,孙妍妍. 创客教育:信息技术使能的创新教育实践场[J]. 中国电化教育,2015(01):14-21.
[5]余亮,黄荣怀. 活动理论视角下协作学习活动的基本要素[J]. 远程教育杂志,2014,32(01):48-55.
[7]韩芳,陈珊. 卡内基梅隆大学创客教育的课程开发:机构、途径与特征[J]. 电化教育研究,2017,38(07):110-116.
[8]郑燕林. 美国高校实施创客教育的路径分析[J]. 开放教育研究,2015,21(03):21-29.
ClassNo.:G647DocumentMark:A
(责任编辑:蔡雪岚)
MakerEducationBasedonActivityTheoryinCollegesandUniversities:ElementStructureandPracticeStrategy
Zhou Yang
(Digital Media Department, Suqian College, Suqian,Jiangsu 223800,China)
Activity Theory provides a framework for people to analyze their complicated activities, so it is an important enlightenment to apply Activity Theory to Maker Education. There exist relations between elements of Maker Education activity and the Activity Theory. The elements guided by Activity Theory in Maker Education include: subject, object, community, instrument, rules and division of labor. Strategies for improving Maker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clude perfecting maker’s instruments, constructing maker’s platform, creating a maker’s curriculum, training maker’s teachers, cultivating maker’s culture and formulating policy support.
activity theory; maker; maker education
周洋,硕士,讲师,宿迁学院。
2016年江苏省宿迁学院科研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创客’教育研究” (编号:2016KY12)的研究成果。
2096-3874(2017)11-0030-05
G647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