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西族打跳的分类、特征及功能价值研究
2017-11-28葛锦润和春云
葛锦润,和春云
纳西族打跳的分类、特征及功能价值研究
葛锦润1,2,和春云1,2
以三江并流地区的纳西族打跳为研究对象,运用田野考察、文献资料、深度访谈等多种方法,阐述了纳西族打跳的概念,从纳西族分布的地域文化特征,将纳西族打跳分类为坝区、河谷、高原湖泊三种类型的动作特征。通过对纳西族打跳连臂一体的动作形式特点,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风格,物我同一的自然之美,整齐划一的和合之美等特性的分析研究,总结出纳西族打跳具有审美、文化传承、健身等功能价值。
纳西族打跳;分类;特征;功能价值
纳西族汉晋时被称为“麽沙夷”,唐、宋、元、明、清时称“麽些”,近代被称为“麽些”、“摩梭”及“麽西”等,分为纳西、纳日、纳恒、拉热、拉洛、阮可、玛丽玛沙等七个支系。因纳西族各支系分居于横断山脉深处的不同区域,高山深谷、大江大河形成的天然阻隔,纳西族传统打跳也与各支系的习俗、语言一样,尽管同根同源但彼此间呈出了不同的风格特征。因此对纳西族打跳的分类、特征及功能价值的梳理,不但能够提升研究纳西族打跳的理论基础,也是对传承与保护纳西族打跳这一具有典型意义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好体现。
1 纳西族打跳
传说,纳西族祖先在祭祀神灵的仪式中会伴随有各种跳动的动作,逐渐演变发展为现今的打跳。目前,学者们对纳西族的打跳并还没有给出确切的定义。学者们对纳西族打跳的由来大致分为三种:一是从东巴祭祀活动中产生;二是从生产生活习俗活动中产生;三是从军事活动中产生。
不管争论何在,纳西族打跳都有一些共有的特性。康厚良[1]等认为:人们都是围着篝火进行的。海江[2]等认为:需要有乐器演奏者领头,人们牵着手沿逆时针方向进行跳动。笔者认为,纳西族打跳是在有引导者引导,参与者围成圆圈手拉手连臂为一体,配合有规律的音乐节奏沿逆(顺)时针方向进行跳动的身体活动。[3]
2 纳西族打跳的分类与特征
纳西文化区内汉传、藏传佛教、道教、儒家、本土宗教等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文化奇观,使得各民族文化在三江并流地区积淀和交融,进而形成了以纳西文化为代表的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也使得此地域的纳西族民间舞蹈及打跳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内涵和风格。过去相传有七十二种打跳,目前还保存着二十多种跳法,其分类与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2.1 丽江、拉市等具有坝区文化特征的纳西人打跳动作特征
在丽江坝区及其周围居住的纳西人常把打跳称之为“咚罗丽”。据纳西学的有关专家研究“咚罗丽”有“欢乐的跳舞”或“大家来跳舞”之含意。也有人因使用的乐器不同,而将其称之为“葫芦笙蹉”或“筚篱蹉”。丽江坝区为重要的茶马古道重镇,是四方商客云集之地,加之该地区的纳西人大多与各民族杂居。因此,打跳较多地吸收各民族的营养,使之成为了种类众多但又向流行歌曲一样变化比较快的风格特点。
具有代表性的打跳主要有热美姿磋、伟没答、阿哩丽等。其中热美姿磋是最原始的歌舞,具有活化石的时代意义。热美姿磋又称“热热磋”或“窝热热”,这类打跳采用边唱边舞的方式,唱时一人领唱众人和,跳的舞步较为轻盈。伟没答的组织形式是半圆圈式,有两种行进方式。一是,男的围成一个半圆,女的也围成一个半圆,各有一名领舞并领唱,按照逆时针方向跳动,男女行进间相互对歌,变换出绕麻花、圆圈等不同的队形;二是,男女共同围成一个半圆,一人排头领唱并领舞,所有人右手搭着前人的肩膀,左手下垂,按照逆时针方向跳动,每到音乐节点的最后一拍,全部人点头、躬腰,并踏步一次。[4]
阿哩丽是在原纳西民歌的基础上改编的一种欢快舞蹈,一般在逢年过节、婚嫁时跳。跳阿哩丽时,众人手牵手围成圈,跟着领唱歌手的唱词,有规律地甩手踢脚并按逆时针方向行进。歌词的特点都是五个字一句,先唱每一句的后面三个字,再从头开始唱整个句子。阿哩丽有人认为是因歌舞中的“阿里里”衬词而得名。笔者在中甸白地采访时,吴树湾的和树荣老师叙述,他父亲是白地有名的歌手,在他演唱纳西族支系阮可的朴挂子时,和万宝听了之后觉得这种古老的打跳形式及旋律易学易懂就把朴挂子填进了新词,改编成了阿哩丽,至今流传在白地的朴挂子与阿哩丽曲子及舞者手拉手,自左向右三步一甩手抬脚的打跳完全一致,从而也进一步论证了阿哩丽的由来。
2.2 奉科、白地等具有金沙江河谷文化特征的阮可人打跳动作特征
阮可人主要居住在白地,白地村民几乎都会热仁蹉、葫芦笙蹉、呀哩哩、呀哈哩等纳西族民间打跳。白地村每年农历二月八日都要到白水台祭丁巴什罗神,六个自然村在白水台都有固定的祭台。可能是因吴树湾、波湾等三个村最先在白地居住的原故,白水台最中央的水源地为吴树湾等村的祭台,其余各村在周边依次排开。烧香、祭祀、吃午饭后要举行盛大的歌舞打跳活动。但令人称奇的是,歌舞打跳活动首先要由吴树湾的呀哩哩开始。如果吴树湾的呀哩哩不开始跳,其他村的民间打跳活动也不能开展。当地普遍相信这样一种说法:破坏了这个规矩,当年就会有天灾人祸,影响到庄稼的收成。因此,到今天为止从来没有人破坏这个规矩。呀哩哩由于学界对其唱词的错误记录,后来被称之为阿卡巴拉舞。据和树荣老师讲述,当年他父亲这一辈的许多白地老人听说学界把呀哩哩改为了阿卡巴拉大为气恼,要联名到县文化局去告状。呀哩哩有固定的歌词有20段。跳此舞蹈时,分为男女各一队,分别以连臂一体的方法按顺时针方式跳。男队昂首阔步唱“呀哩哩——呀尼拉啊哩——呀啊高——呀达巴拉——呀尼拉里”,同时女队成大幅度的前府腰交叉步行进的方式行进。男队唱女队由前府腰的姿式改为昂首阔步方式唱“迟蹉噜——迟蹉啊冷——呀啊高——迟蹉巴拉迟蹉拉冷”并跳相应的舞步。男女两队在跳的过程中经常随着唱词而改变不同的队形。据传此舞蹈是看到白水台的署(学界有的叫龙)的舞步而来的舞种。
六月二十五、二十六、二十七日为火把节。当天,全白地的男女老少都会前往白水台祭白水台的神灵。所有的祭品与二月八时一样,这一天不跳呀哩哩,只跳呀哈哩、跳笛子舞和葫芦笙舞。这些打跳均不允许在出水的主祭台前跳,而要移到下边的平坝里举行。
目前,吴树湾还较为完整地保留着拟跺磋、背合背、两跳两跺脚、朴卦子等打跳。可以说吴树湾的纳西人和阮可人几乎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传统的民风民俗,打跳构成了这些周而复始的民俗文化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在特定的审美观念和精神生活及娱乐健身交际等需求的趋使下,打跳始终成为这一方水土民众的精神寄托、健身娱乐,传递和宣泄内心情感的重要方式及载体。这样,在肥沃的民族文化土壤中,打跳活动始终得以存在和发展,并不断产生出新的参与者及组织者,共同构成了白地阮可人及纳西人文化生态系统中重要的链接。
2.3 永宁、落水等具有高原湖泊文化特征的摩梭人打跳动作特征
纳西族至今还保留着“走婚”习俗的支系是摩梭人,也是我国唯一一个存在母系社会遗存的氏族。摩梭人主要生活于泸沽湖畔,在这样特殊的生态文化形态影响下,他们创造的独特的民间舞蹈种类包括:甲搓、搓的、甲搓优、格姆搓、含摆舞等。其中,流传最广的是甲搓(打跳),寓意为美好的时辰跳的舞,通常在春节、成人礼、婚庆等喜庆节日,由一位资深的笛子或葫芦笙乐手领头,所有人均可参与,跟随音乐和伴唱围火起舞。
打跳还是摩梭人一年一度的“转山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当人们朝拜完格姆女神山后,便会在山脚下狂舞欢歌,往往通宵达旦。打跳属载歌载舞型的乐舞形式,其舞蹈动作较为统一,在不同节日中差别不大。像成人礼中助兴环节的打跳,一般从正屋开始,女性从右柱顺时针跳三圈然后再出去跳,男性则从左柱逆时针跳三圈然后再出去跳(正屋内有左右两根柱子,左为“男柱”,右为“女柱”),等三圈跳完之后,外面的人就可以加入进来以先后搭肩、勾手指等形式跟着一起打跳。
据传,摩梭打跳与纳西打跳一样共有七十二种调子。但目前只保留下来十三种跳法。其中蹦蹦跳,节奏感强、舞姿奔放,体现摩梭先祖捕杀熊虎等大型猛兽时的时同心协力、毫不畏惧的英雄气概;阿哈巴拉则音乐悠扬,舞姿轻柔,反映了摩梭在放牧时轻松愉快的场景,散发出高原草场诱人的气息;赞米米,音乐豪放,舞姿洒脱,反映的是摩梭人生产劳动时喜悦心情;洗麻线、纺麻线,音乐轻快,舞姿欢跃,反映的是摩梭人纺织麻线的勤劳画面;扇子把,音乐诙谐,舞姿滑稽,是反映六畜兴旺、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除以上的六种打跳外,流传至今的还有赶街调、新调子、独脚转、白啦啦、搓脚、格姆女神颂、摩梭大调、老跳等打跳。
3 纳西族打跳的功能价值
3.1 审美功能
纳西族打跳的动作形式、音乐风格及文化意蕴都具有纳西族和合、稳重的审美特性。在原始社会时期,纳西先民面对强大的自然力和未知世界的敬畏进而产生了集体灵魂观念。在集体灵魂观念支配下,通过连臂一体这种特殊方式,弱小的“小我”连接成了强大的“大我”,并通过集体协调一致的原始舞蹈获得了旨在战胜邪恶力量的神秘巫力。随着民族的迁徒和经济生活方式的转变,原有的原始文化意蕴逐步演化成了“合群为荣、离群为耻”和合、稳重的集体审美意识,同时,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广纳开放的民族性格。因此,通过宗教民俗化产生的,以娱乐、交际健身为主要目的的纳西族打跳也呈现出多元文化共存的审美特质。
3.1.1 物我同一的自然之美
纳西族打跳所要宣泄的情感,传递的文化意蕴及要达到的健身娱乐的目的是要通过打跳动作特有的舞蹈形象造型来实现的。尽管打跳已经演化成娱乐、交际、健身为主要目的的民间舞蹈形式,无论从动作形式、音乐风格来看都还包含着物我同一的原始文化意蕴。如,源于古老丧葬舞蹈的热美姿蹉,其主要的动作是模仿公羊的打斗动作,低头——屈身——退步——前进,整个动作都像是一只毫无畏惧的好斗公羊。在音乐风格上源于丧葬舞蹈,显得庄重稳着。“鸽子吸水”则模仿的是动作轻盈的鸽子,而所有飞禽最显著的动作特征是用翅膀飞翔,所以,在跳这个舞蹈时几乎用一种直臂摆动的形式,同时有大幅度的低头向后展臂的动作,婉若一只碧空中自由飞翔的和平鸽。肯兵利译为汉语叫“狗撒尿”,是所有纳西族打跳中最诙谐的曲目,打跳动作模仿的场景是猎狗在获取猎物后,高傲而自在地围着猎物四周用撒尿的方式,宣告自己胜利时的动作,其中也包含着纳西族祖先原始的生殖崇拜文化意蕴。此外,纳西族打跳很多动作都源自于古老的,在丧葬活动开展的集体巫术,所以有大量的动物模仿动作。在物我同一这种原始思维方式支配下产生的,对各种具有超自然力的动物模仿动作所形成的自然美就成了纳西族打跳的审美特征。在人类还很弱小的远古时期,面对十分恶劣的自然环境,纳西先民已充分意识到个体力量的薄弱,在大自然中生存,一旦脱离群体,所面临的将是死亡。村寨群居生活则成为纳西先民们唯一选择的生存方式。群居的方式带来的是安全感与归属感。每当村寨里的人,围着篝火通过连臂一体的方式,将弱小的个体连为一个整体时,并伴随着整齐的节奏,踏歌打跳。此时此刻个人的特征在群体里显得微不足道,而获得了强大集体意识。这种集体的意识形态的外在表现则转变成个体对某种具有超自然力量的模仿,它的灵感既来源于自然,也顺应自然,充分体现了物我同一的自然之美。
3.1.2 整齐划一的和合之美
从广泛意义而言,纳西族打跳也是一民间舞蹈,任何舞蹈动作都要跟随一定的韵律,再配上动作上的变化,这样便产生了舞韵美感。随着时代的变迁,纳西族打跳具有的社会功能和审美含义也在不断产生变化。但是,连臂一体进行的打跳依然具有生物学和社会学的审美功能。整体而言纳西族打跳的运动负荷和强度并不太高,这样适合于不同年龄、性别、体质的人参与其中。同时,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掌握打跳时间及强度,从而实现不同的自娱需求,达到人人尽兴、尽欢而散。连臂一体的打跳,在一定程度上束缚了手臂的自由运动及各种复杂的舞姿变化。但却通过连臂一体这种古老的运动形式形成一个和谐、团结的集体,使个体在生活和工作中遇到磨难和挫折时,能在集体温暖的怀抱中得以缓减。通过个体与个体连臂可以消除人们之间的戒备心理使身心得到缓解,并在发展与流传中在舞蹈造型、动作、韵律上表现出强烈的审美特性[5],充分体现整齐划一的和合之美。
3.2 文化传承功能
打跳除了音乐及动作的表现之外,有相当一部分是用民歌的形式来表现并服务于打跳的动作及其它的外在表现形态。一般凡有打跳,做东道主的人家会为客人准备酒、自制的小食品及休息所需的椅子等物,这样潜移默化中小辈们也就学会了纳西族传统的待客礼节,形成了“一客不至深以为耻”的好客习俗。通过打跳活动也促进了邻里间的和谐关系和各民族间的团结。此外,纳西打跳这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娱乐、表演及健身方式与纳西族传统文化相伴相生。纳西族打跳原始的文化内涵,广泛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并成为社会学家、人类学家以及体育学家研究人类原始文化的活化石。通过纳西族打跳这一平台,在跟外界交流互动时,其蕴涵的纳西族古老的传统文化,也源源不断地得以向外传播,在广大的人群参与之下,在纳西族“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传统文化氛围下,传播的同时不断与外来文化相融合,这不仅向世人表现了纳西族特有的特色,还传承了纳西族的生活文化,人们在参与打跳的时候,已经不再只获得宗教信仰、身心娱悦的满足感,而是增强了自信心和获得了民族自豪感。这些性质上的转变,说明纳西族打跳处于文化形态的不断转变中,其对形式、内容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调整变化,使得越来越有弘扬传统文化并促进自身发展所需要的新的生命力。
3.3 健身功能
自古以来纳西族对人的衰老有这样的俗语:“一老腿先老,一老眼先老”,腿脚不灵便,老眼就昏花,说明人也进入了老年。因此,在传统的村寨里老人能不能参加打跳活动通常被看作是判断健康的重要标准。特别是在电视、电影、网络尚未普及的年代和地区,打跳成为了纳西族民间重要的健身、交际、娱乐方式,只要音乐声响起人们往往会急不可耐地奔向舞场,忘乎所以地加入到打跳的行列之中尽情享受打跳带来的快乐。纳西族打跳之所以深受男女老少的喜欢,是因为它有强身健体的功能。在打跳过程中,人们要手、眼、脚并用,踩着音乐节拍,做到全身协调。不知不觉中,使人的四肢得到了极度地舒展,人的运动、神经系统都得到了充分地锻炼,从而达到强健体魄的目的。另外,在打跳过程中,人们劳作所产生的身体上的疲劳和心绪上的焦躁得以缓解和消除,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开始下一阶段的劳动和生产生活。
如今随着丽江各老体协及各级学校体育教师的努力,打跳活动不仅是乡村的一项集体活动,更是成为了城市居民一项重要健体娱乐方式。[6]纳西族打跳对场地器材要求不高,易学易练,运动强度可大可小,动作难度不大,这恰恰符合了经济欠发达地区因场馆设施等不足,只能因地制宜的开展简陋的体育锻炼活动的要求。推广最经济、最实用的身体锻炼方式。既开发利用了体育资源,又使民众参与并享受到集体性体育活动的乐趣。同时,在进行打跳活动时,配合上优美动听的音乐,加之具有不同原始文化意蕴的刚柔相济,使得参加者达到久练而不乏味,在满足祛病健身的同时,也受到纳西族艺术文化的熏陶。
4 结语
纳西族处于三江并流核心地带,受汉传及藏传佛教、道教、儒家文化的影响,纳西文化呈现出了多元文化的特点。受其影响,纳西族打跳形成了以模仿动物、生产劳作、神灵等为主要动作表现形态的拟跺磋、的跺磋、肯兵利、肯蹦肯辣啦、白啦啦等二十多种打跳。根据纳西族分布的地域文化特征,将打跳分类为坝区、河谷、高原湖泊三种类型的动作特征。连臂一体的动作形式特点,独具特色的原生态音乐风格,物我同一的自然之美,整齐划一的和合之美等特性,使得纳西族打跳与生俱来的具有审美、文化传承、健身等功能价值。参加纳西族打跳活动不单纯是一次全民参与的集体狂欢,从各类年龄层次的人应如何参与打跳、曲目应该如何安排等方面都有约定俗成的礼仪。这些打跳的文化内涵,具有规范人们的行为、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加强集体意识的培养等功能。同时,朴素的养生及健康观念也可以促使人们形成终身锻炼的体育意识。
[1] 康厚良,曾维义,和旭辉.对云南丽江纳西族打跳的实证调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32(10):150-151.
[2] 海江.通过舞蹈动作的“音乐符号化过程”——浅谈丽江纳西族打跳中音乐与舞蹈动作的关系[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学报,2004,(01):84-87.
[3] 葛锦润.纳西族打跳健身操及其功能价值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6,(20):130.
[4] 杨艳.“土”与“雅”的享受[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2009:3.
[5] 潘晓霞.论踏歌的审美特性[J].大舞台,2010(10):42-43.
[6] 和雪英,孙婕.纳西东巴文化背景下打跳活动的特点与社会价值研究[J].体育世界,2012(05):6-8.
Research on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Function Value of Naxi Datiao
Ge Jinrun1.2,He Chunyun1.2
The article takes the Naxi Datiao in three parallel rivers region area as the research object, using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document literature, in-depth interviews to expounds the concept of the Naxi Datiao, and classify the Naxi Datiao into three types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culture of Naxi nationality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The three types are flatland dance, river valley dance and plateau lakes dance. The article studies on the 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rm, the unique ecological music style, the natural and harmonious beauty. By this way, it sums up the Naxi Datiao has many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aesthetic, cultural heritage and fitness function value. Key words: Naxi Datiao; classification; characteristics; function value
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15Y573);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人类学科研团队基金项目;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双师型”教师基金项目
葛锦润(1983-),男,云南通海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民族传统体育。
第二作者简介:和春云(1970-),男,纳西族,云南丽江人,教授,本科,研究方向: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体育人文社会学。
1.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系,云南 丽江 674199 Sport Department of Lijiang Teachers College, Lijiang 674199, Yunnan, China. 2.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体育人类学研究中心,云南 丽江 674199
G852.9
A
1005-0256(2017)03-0028-3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03.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