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非遗”角度审视黔东南龙舟文化的传承①

2017-11-28马雪谭小春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5期
关键词:赛龙舟黔东南龙舟

马雪 谭小春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从“非遗”角度审视黔东南龙舟文化的传承①

马雪 谭小春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台江施洞“独木龙舟文化节”和镇远“赛龙舟”是黔东南的两张龙舟文化品牌。近年来两地龙舟文化氛围呈上升趋势,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来解读黔东南龙舟文化的涵义,未来黔东南龙舟文化传承要从“坚持民族化路线”、“保护传承人,走学校化传承道路”、“坚持整体性保护”、“挖掘龙舟文化生命力”几方面进行。

非遗 龙舟文化 传承

1 黔东南龙舟文化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龙舟文化历史悠久,以台江县施洞镇“独木龙舟文化节”和镇远县“赛龙舟”最具特色,两者分别于2008年和2011年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1.1 独木龙舟文化节

以黔东南台江施洞为中心的苗族同胞每年农历五月二十三至二十七之间都要在清水江上举行一年一度的独木龙舟文化节,该节日享有“世界独一无二”独木龙舟节美誉。

独木龙舟文化节源自古代的一段的神话传说。相传古代有个名叫九保苗族渔民,带儿子去河边捕鱼,儿子不幸被河中的恶龙吃掉,九保就杀死恶龙为民除害,为纪念这位苗族英雄,所以每年举行龙舟赛。独木龙舟节内容丰富,有出龙、祭龙、起水、披锦挂鸭、龙舟竞渡等,活动共举行5天。

独木龙舟用杉树制成,整个舟体硕大、古朴;舟身是将3根杉木掏空制成,在正中间的独木是母舟,长约24 m,直径约为70 cm,处于两边独木是子舟,长约17 m,直径约50 cm,待龙舟下水时3根独木用竹蔑并列扎在一起,前面装上提前已做好的颜色各异的龙头。

节日期间,龙脖子上会挂满村寨里姑妈舅爹赠与的礼物,有羊、猪、鸭、鹅等等。一条龙舟由3~4个青壮年男人并列两排站在两边子舟上,他们每人身穿紫色家织布衣服与蓝颜色的裤子,腰部扎一条织花钉上银泡的腰带,头上戴着插有3根如凤冠银片的金黄色马尾大斗笠,雄赳赳气昂昂,像威武的勇士。在比赛时,江两岸锣鼓震天,振奋人心,比赛完后,两岸亲朋好友齐放鞭炮,共庆节日,各自迎回自己家族的龙舟。

近年来,社会多家报纸、新闻媒体对施洞龙舟的所具有的独特蕴意、龙舟技艺、比赛规则等等进行报道,使得大量来自国内和国外的游客前来游玩欣赏,据统计,每年独木龙舟文化节期间到此观光的游客达上万人。

1.2 镇远赛龙舟

镇远赛龙舟最早可追溯到汉朝。受楚风影响,其目的是为纪念屈原,其龙舟竞渡技艺与汉族基本相同。自1984年镇远举办赛龙舟以来,至今已举办33届,镇远拥有“龙舟之乡”之美名。

每年端午节,由本地各村寨及街道、机关、事业单位组织的赛龙舟从祭龙仪式开始,仪式上有法师做法、念咒、跪拜、给龙头点睛,气氛显得庄严神秘。之后是陆地游行,各种文艺对游街表演,热闹非凡。陆地游行之后是水上游行,各种有蕴意色彩斑斓的故事船、彩船在舞阳河上亮相展示,河岸呐喊声、鞭炮声、鼓乐声齐奏,气势磅礴,十分精彩。然后进入重头戏赛龙舟,舞阳河上龙舟排列如雁阵,河两岸,观众云集,比赛枪声一响,各龙舟如离弦之箭,向前飞出,溅起白色浪花,河面锣鼓声齐鸣,河岸呐喊声震天。赛龙舟结束后,又举行全民参与的趣味活动抢鸭子,上千只鸭子放入河中,河岸观众呐喊助威,惊得鸭子乱跑乱窜,河中的人你追我赶的抓鸭子,场面让人笑破肚皮。最后还有镇远传统活动放河灯,通过放河灯纪念逝去亲人。另外,端午节期间,在镇远每家每户还有包粽子、吃粽子、喝雄黄酒、驱蚊虫、挂艾叶草等的传统习俗。

2 从“非遗”角度解读黔东南龙舟文化的涵义

2.1 民族—龙舟文化的归属

黔东南龙舟活动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祖先们经过几千年生产劳动逐渐形成的一种民族传统体育运动,其龙舟文化带有独有的地域特色和民族人文精神,在当今这种多元文化、外来文化相互碰撞的时代,保持民族特色是弘扬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需要,也是防止被西方文化和外来文化同化的需要。

2.2 非物质—龙舟文化的特征

台江施洞“独木龙舟文化节”和镇远“赛龙舟”是以人为核心的技艺、精神,这些是非物质的,其传承具有活态流变的特点。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是核心。龙舟文化是“活文化”,需要人不断弘扬发展并延续,传承人的作用在这个过程中显得举足轻重。

2.3 文化—龙舟文化的性质

黔东南龙舟文化蕴意深远,或为纪念英雄人物或为祈求风调雨顺、人畜安康,具有文以化人的作用,能满足人们生活、社会、精神三方面需求,是活的文化。在传承过程中,注重文人情怀,是其发展延续的宗旨。

2.4 遗产—龙舟文化的渊源

黔东南龙舟文化是先辈历经数辈人代代相传流传至今的宝贵文化财富。随着时代的发展,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的变换,龙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也在创新,但对其文化认同感和历史感一直没有改变,将来,在传承过程中也不能变。

2.5 保护—对龙舟文化的态度

龙舟文化是一种中华民族文化,黔东南龙舟文化又是具有地方少数民族特色的精粹文化,这样的文化生命力脆弱,一旦不能合理延续就会有消亡可能,其传承过程中需要保护。但其生命的延续不能单靠被动保护,在传承过程中要以人为本,有后来人自觉将其延续下去。

2.6 名录—对龙舟文化的价值认同

黔东南龙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有形的活动展示,更蕴含着一些无形的东西:苗族先辈们的顽强抗争的精神、思维方式、生活态度,这种无形的非物质的遗产在当今这个历史时代显得更为重要,对民族的发展有着指引作用。

3 从“非遗”角度审视黔东南龙舟文化的传承

3.1 坚持民族化路线

据了解,黔东南外出打工人口超过80万,约占全州总人数的20%,且大多为新生代的年轻人。由于常年在外,受外界文化的影响,本地区民族观念逐渐淡化,村民们对龙舟运动参加及举办积极性下降,龙舟活动中很多原始习俗、礼仪渐渐流于形式甚至消失。

针对这种情形需要努力提高龙舟文化认同感。首先可通过教育方式,特别使新生代了解龙舟所蕴含的民族精神内涵及其复合价值,认识到龙舟民族特色的重要性;其次,通过新媒体,对外传播报道,扩大黔东南龙舟文化的影响力,近几年,台江施洞镇“独木龙舟文化节”和镇远“赛龙舟”走节庆旅游路线,在各大型媒体报道,越来越多的人走进黔东南来看龙舟,当地的人也逐渐认识到如不保持民族性,龙舟节庆旅游定会走向灭亡。

3.2 保护传承人,走学校化传承道路

在台江施洞镇,由于一个村寨只需要一条独木龙舟,而且独木龙舟存放年代相当久远,一般可以使用三四十年甚至更久远,所以龙舟需求量不大。年轻人都觉得做龙舟没钱途,没人愿学龙舟工艺技术,目前掌握龙舟制作技艺的仅有少数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一旦这些有专长的人去世,龙舟独特制作技艺就失传了。另外,各村寨大部分年轻人都选择外出打工,家里就只剩老小留守,这样参与龙舟活动的人力资源极为匮乏,给龙舟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一定的阻碍。

所以龙舟文化传承的关键是保护传承人。首先,可以从资金上保障传承人基本生活需求,授予一定荣誉提高传承人的积极性;其次,通过专业技术评定来提高传承人技术认同感;再者,带薪聘请传承人进行龙舟技术技艺教学传承龙舟文化。

学校化传承是传承的最佳方案。政府应与教育部门协商开展龙舟技术及技艺相关课程辅导;定期组织技术技艺展示。据了解,镇远就在创办非遗传承培训班并将一部分少数民族特色项目培训纳入涌溪小学的课堂,但龙舟技术及技艺项目尚未纳入学校课堂。

3.3 坚持整体性保护

龙舟赛作为一项民族体育活动,它的组织与开展必须具备相应的观看环境和提供游客休闲娱乐的设施。对龙舟文化的保护,除了保护龙舟操作技术、龙舟制作技艺等核心资源之外,还要对龙舟文化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各种民俗等进行有效保护。近几年镇远和施洞的自然环境不同程度上遭到破坏,政府也意识到这个对节庆旅游发展的影响,大力出资整治。治理有需要,但更重要的是要注重保护。

3.4 挖掘龙舟文化生命力

有史书记载,古时候人们过端午节,节日氛围浓厚,有许多祭祀仪式,还有唱戏等活动。到如今,很多地方端午节就只有赛龙舟和吃粽子两项活动。传承龙舟文化,在保护的前提下,还需要积极挖掘在新时期其发展空间,这样龙舟文化才能得以传承下去。在施洞镇,为了保护原生态文化,拒绝产业化;近几年,政府意识到龙舟文化的发展问题,开始支持并且组织策划招商引资,但由于核心资源单一、交通等问题,都是一些小商小贩,难以使苗族独木龙舟的价值得到体现。黔东南龙舟文化传承,可以新瓶装旧酒,保持龙舟文化内涵不变,积极挖掘出更多丰富有活力的新项目。

[1]朱娜.贵州省民族传统节庆体育商业模式的研究[D].贵州:贵州师范大学,2014.

[2]吴萍,徐宜芬.黔东南龙舟活动的起源、现状及对策研究[J].贵州民族研究,2009,29(5):63-68.

[3]阮洛瑶.旅游开发与民族文化传承[J].经济与社会发展,2004, 2(6):145-149.

[4]朱琳,刘礼国,徐烨.论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遗产保护[J].体育与科学,2013,34(5):78-82.

G80

A

2095-2813(2017)02(b)-0199-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5.199

2016年凯里学院苗族侗族文化传承与发展协同创新中心专项课题“黔东南龙舟文化传承与保护研究——以镇远县为例”(课题编号:XTYB1668)。

马雪(1981,9—),女,汉,湖北鄂州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体育运动心理学。

猜你喜欢

赛龙舟黔东南龙舟
赛龙舟
丘树宏的诗
遇见黔东南
端午赛龙舟
诗书画苑
龙舟
观云
黔东南:2016年计划搬迁10万人
端午节,看龙舟
端午赛龙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