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干旱半干旱地区旱灾水资源管理浅探

2017-11-27谢蕊贤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旱灾水资源管理

谢蕊贤

摘 要 旱灾是最常见的自然灾害,地处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山西旱灾频繁,针对旱灾研究采取对区域水资源调进行合理管理、调控、配置等措施,以提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平,缓解干旱,减轻灾害损失,降低旱灾的影响。

关键词 旱灾 水资源 管理

中图分类号:X26 文献标识码:A

1研究背景

干旱半干旱的山西地区历来干旱灾害频繁,进入21世纪后旱灾发生频率和强度有加速的趋势,面对干旱的现实和潜在影响以及影响因素的复杂性,通过有效的水资源管理,高水资源管理与调度水平,统筹解决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水灾害等问题,积极应对严重干旱,防控水资源风险缓解干旱对水资源安全和水生态的影响,保证供水安全,对维持良好生态与环境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降低以干旱为主的水灾害对经济社会和水生态的影响,对保障经济社会的稳定发展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2研究基本思路与主要内容

2.1研究基本思路

把握干旱管理、水资源调控和新时期治水思路要求,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明确干旱的成因、特征、规律特点和干旱对社会、经济、生态和水安全的影响,分析气候变化条件下水资源变化趋势,开展不同干旱重程度的需水分析,基于用水总量控制目标的设计干旱年水资源配置方案,提出各行政分区水资源调度方案和管理方略。

通过研究加强水资源管理,提高水资源系统的可靠性,提升水资源系统应对干旱的配置与调度能力,在干旱时期优化调控水资源,充分利用地表水,增加提引黄河水,恢复涵养地下水,加大城市中水利用,提高增强抗御特大干旱的应急供水能力,强化水资源配置,通过优化供水次序和应急用水指标,使总供水量不低于维持社会、经济、生态的基本需求水平,采用综合措施,优化配置、科学调度水资源,将干旱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

2.2研究主要内容

(1)研究主要针对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明确落实水资源管理对于严重干旱年水资源调控的要求。

(2)分析干旱成因特征、分布规律和干旱灾害对农业、城市及工业、能源安全、生态的影响机制。

(3)进行水资源变化趋势分析和干旱年的水资源供需分析,研究制定全面的水资源配置和水资源调控管理方案。

3研究区概况

3.1自然地理与经济状况

山西为大陆性季风区,降水主要集中在七至九月份,“十年九旱、旱涝交错”是山西省气候的主要特点,山西的河流兼具山地型和夏雨型的双重特征,山西分属黄河、海河两个流域,其中黄河流域面积97138km2,占全省面积的62.2%,海河流域面积为59133km2,占全省面积的37.8%。流域面积大于10000km2的较大河流有5条,分别是黄河流域的汾河、沁河,海河流域的桑干河、漳河、滹沱河。

山西以重工业为主,以煤炭、电力、冶金、化工、机械为主的工业体系,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速,“十三五”期间,全省将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紧紧围绕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确保到2020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努力打造京津冀清洁能源供应基地、國家级新型综合能源基地和低碳创新基地。

3.2水资源与开发利用状况

山西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0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123.8亿m3,其中地表水资源量86.8亿m3,地下水资源量(降雨入渗补给量)84.0亿m3,河川基流量(重复量)为47.0亿m3,人均占有水资源量381m3,亩均占有量180m3。

山西省水源主要有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及矿坑排水等,山西本地地表水年供水能力37亿m3,全省提引黄河干流水工程的供水能力达到38亿m3。2015年全省总供水量73.59亿m3,其中地表水供水量37.06亿m3(其中黄河提引水量8.12亿m3),占总供水量的50.3%,地下水33.25亿m3,占45.2%,污水处理回用3.29亿m3,占4.5%。2015年山西省人均用水量201m3,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5%,城镇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92L,农村居民生活人均日用水量为54L,万元GDP用水量57m3,实灌亩均用水量186m3。山西地表水资源总体属于中等开发利用水平,尚有一定开发潜力,山西省地下水开采系数为0.66,虽总体属尚有潜力,但腹部盆地区普遍存在超采,其中太原、大同、运城等盆地处于严重超采状态,全省水资源总的开发利用率为50.2%。

4干旱灾害的特性特征及其影响

干旱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综影响的产物,在全球变暖的条件下,极端气候事件增多,其表现为干旱和洪涝的频率增加,我国北方地区降水量少、蒸发量大,降水量受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影响,在区域间、季节间和多年间分布很不均衡,因此旱灾发生的时期和程度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点。

5应对干旱的水资源管理与调控

5.1气候及水资源变化影响

气候变化严重改变全球水文循环状况,引起水资源在时空分布上的分配变化,并对降雨、蒸发、径流、土壤湿度等造成直接影响,人类活动进一步加剧了对水资源的影响,尤其是处于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对径流影响比对我国湿润地区的径流影响要严重得多,表现在河川径流比湿润地区减少得更快,人类活动影响的主要是水土保持措施、煤矿开采和地下水开采对降雨径流关系的影响,随着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日益提高,地下水超采加剧,水土保持规模逐年扩大,煤炭开采、土地利用以及其他人类活动的影响,山西省水文下垫面条件在不同地区发生了明显变化,因此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天然蒸散发特征,改变了天然的“三水转化”规律,导致地表水资源量发生较大的变化,山西降水量多年列年际变化总体呈下降的趋势,水资源干旱情况发生可能性仍然很大,未来相当长的时间水资源量可能仍然为持续走低的趋势,旱灾概率增加,而且气候波动、极端事件和水旱灾害还会加剧。endprint

5.2对应干旱的水资源调配原则

当发生严重干旱时,按照以供定需原则,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生活和维持与全省国计民生或与国家安全关系重大的最低生产用水为目标,实行先生活、后生产,先重点、后一般,科学调度、优化配置,最大限度地满足城乡生活、生产、生态用水需求,将严重干旱风险给经济社会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以行政区域划分按照统一调度、保证重点、兼顾一般的原则对水源进行调配,优先保障城乡居民生活用水,合理安排生产和生态用水。

(1)水资源配置供水顺序先地表水、后地下水、再跨流域、区域调水,优先利用符合水质要求的地表水,积极利用污水处理再生水、矿坑排水、雨水积蓄等非常规水,非干旱年控制地下水开采,实行地下水封井压采,严重干旱年适时启用,科学谋划供水网络,加强是黄河水利用、跨区域调水等骨干供水工程水资源调度体系。

(2)在用水顺序上要优先满足生活用水,保证关乎国计民生、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业用水,尽可能保证大中灌区主要作物灌溉需水,生活用水采用水质优良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农村部分地区采用集雨水,工业用水以地表水为主、辅以地下水,生态环境以污水处理再生水为主,合理调度水资源,实行以供定需,最大限度的满足城乡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需求。

(3)在水资源用水目标冲突激化,在兼顾经济社会基本用水的同时,应同时保证生态环境基本需水,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尽可能维持水资源、水生态系统与社会经济系统的均衡发展。

(4)对于生活需水进行压缩和削减,关闭压缩部分城市服务业、宾馆洗浴、洗车以及农村乡镇企业等用水,保障城镇居民、农村居民生活和重要党政机关、公共场所、医院、学校等的用水。

(5)对由于生产需水压缩的主要措施是限制甚至关闭停产耗水量大且经济社会关联影响较小的企业生产,保障电力、燃气、食品加工等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企业正常生产,维护社会稳定,农业灌溉重点保障菜地、果树的用水、抗旱播种用水和保命水。

(6)对于生态需水,主要保障防止城市绿化景观植物枯死的必要的灌溉水量、道路广场基本卫生环境水量和维持生态基本健康的河湖补水。

5.3对应干旱的水资源管理调配措施

(1)水资源调度要落实用水总量控制指标,符合国家总政策,跨省的河流严格执行国家层面的枯水年和特枯水年河流水量沿程额定分配制度及计划,根据各用水部门对社会安定、国民经济的重要性以及干旱期的供水情况,合理确定供水的优先部门和次序,挖掘供水潜力,启动备用水源,确保城镇生活和重要用水户等重点目标用水安全,在控制地下水降深和不引起严重环境地质问题的前提下,采用适当超采地下水,发挥地下水的调蓄作用,实行跨流域或跨地区临时调水的应急措施,提升污水、再生水、雨水等水源的利用水平。

(2)推進节水型社会建设,落实节水优先的方针,促进水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切实把节约用水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生产全过程,推进供水管理向需水管理的转变,促进优化调整经济结构,建立水资源适应性的节水型产业布局。

(3)完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推进重大引调水工程、河湖水系连通骨干工程和重点水源等工程建设,统筹加强中小型水利设施建设,构筑多水源互联互调、安全可靠的城乡区域用水保障网,加强应急和备用水源建设,保障城乡饮用水安全。优化水利工程调度规则,提高水资源适应性调控能力。

(4)加强水资源保护,特别加强重要生态保护区、水源涵养区、江河源头区保护,加强水土流失防治,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增强保水储水能力,推进江河流域系统整治和生态脆弱河流生态修复,维持基本生态用水需求,恢复自然湿地等水源涵养空间。

(5)创新体制机制,建立适应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水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气候变化相关立法,完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

6结论与建议

山西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在水资源,水资源短缺、水污染严重、水生态恶化等问题成为制约全省发展的主要因素,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地表水利用相对不足,供水配套工程建设滞后,供水安全总体保证程度和应急保障程度较低;

(2)水生态文明建设仍需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脆弱,地下水超采、地表径流衰减、水污染等问题依然存在;

(3)水旱灾害综合防灾减灾体系仍存在短板,抵御旱涝急转、旱涝交替、旱涝并存风险的综合防范能力较弱。

水资源管理调配体系就是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水利管理的长效机制,不断激发水利事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全面提升水利保障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建议如下:

(1)全面建设节水型社会,建立节水型生产模式和生活方式;

(2)实行水资源全域化配置,进一步推进构建区域一体化水资源管理调控体系。

参考文献

[1] 袁瑞强,龙西亭,王鹏等.山西省降水量时空变化及预测[J].自然资源学报,2015(04):651-663.

[2] 王志伟,翟盘茂,武永利.近55年来中国10大水文区域干旱化分析[J].高原气象,2007,26(04):874-880.endprint

猜你喜欢

旱灾水资源管理
枣前期管理再好,后期管不好,前功尽弃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征订启事
珍惜水资源 保护水环境
板栗“旱灾”后生产管理技术
加强水文水资源勘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
葫芦岛市旱灾风险评价
黑龙江省旱灾等级划分及旱情分布研究
浅议我国水资源的刑事立法保护
德州市2014年旱灾应对措施与经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