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文化研究的现状、问题和出路
2017-11-27王抒雁
王抒雁
摘 要 中国文化研究已经走过了近三十年的历史,相对于九十年代文化研究引进之初,如今中国文化研究已呈现本土化趋势,但也还存在着明显的弊端与不足。中国文化研究的问题意识还不够强烈,对现实敏感问题的批判力度不够,且研究领域狭窄,缺乏一定的深度。由此,笔者从“做”的层面提出了一些有针对性的意见,以借文化研究“改善我们的生活”为目标而奋力前行。
关健词 中国文化研究 现状 问题 出路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化研究”(Culturestudies)作为一个专门术语,特指产生于五、六十年代英國理论界后流行欧美乃至亚洲各国的一种社会文化思潮和研究策略。“文化研究”具有“不可定义”的定义性,再加上“文化”在各个发展阶段的不同面貌,面对当今中国本土的“文化研究”本土化趋势,对中国“文化研究”的考察也应把握矛盾的特殊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中国文化研究现状
正如陶东风在《文化研究在中国》一文中所言:“文化研究作为一种研究的方法、路径、旨趣和立场其实已经渗透到了人文社会学科的各个领域,在很多并不以‘文化研究冠名的学术研究中,其实都可以看到文化研究的影子、文化研究的果实。”
1.1文化研究与文学理论的双向互动
文化研究在中国的发生主要是在文学研究尤其是文学理论领域中展开的。随着文化研究的学科化,文化研究进一步打破了传统文学研究的格局,文学研究者可以从文化的整体视野而不仅仅是纯文学角度来研究文学。同时文学理论也为文化研究提供了主要的理论参考和文本研究。因此,文学和文化的关系变得更加密切。
1.2大众文化与传媒研究
大众文化既是中国文化研究兴起的语境之一,也是我国文化研究关注的焦点之一,这方面的著作、论文举不胜举。总的趋势是从对大众文化精英式的、情绪化的彻底批判,到吸收文化主义研究向度走向“中国本土化大众文化”的研究。随着“日常生活审美化”命题的讨论并展开,文化研究的对象逐步扩大并日益明朗,研究视角也随之拓展,如性别视角、身份视角、政治文化视角等,其中以陶东风的广告分析、戴锦华的电影分析等最有影响。
1.3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研究
如今,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国式的后现代哲学将哲学社会批评推进到整个文化领域,以疏离某些陈旧僵化的思维模式和价值体系,从相对褊狭的意识话语中心和观念层面走向多元文化哲学研究批评,对旧叙事、旧观念、旧范式进行颠覆。
近来后殖民研究也在走向深入,由过去的只研究其中一方面的单维视角开始转向中西文化冲突的前沿,“审理跨国语境与当代文化的施、受关系剖析现象后的症候,再现文化研究的整体格局。因而所注重的不仅是当下文化现象评析,更是本土思想在后殖民和后现代世界多元文化中的意义再生,即如何使`中国文化和`文化中国成为全球精神困境的资源准备……”
2中国文化研究存在的问题
2.1问题意识欠缺
首先体现在对于西方文化理论还是有生搬硬套的一面,理论本土化还需继续推进。视西方文化研究理论为一个笼子,将中国的文化现象统统都往笼子里装,似乎装进去了就能解决问题,而缺乏对中国问题的有针对性的分析与诠释。这种“照搬法”的理论分析,常给人以隔靴搔痒之感,而对中国问题的分析与解决却无多少助益。
其次问题意识的缺乏也体现在研究者对现实敏感问题的回避和有意地轻描淡写,采取这种态度与其生存状态有关,也和国家的政治体制有直接关系,但这不能作为只作书斋式研究的合理化理由和不对现实提问的态度的合法性,否则就没有必要谈文化研究。
2.2研究领域狭窄,并缺乏深度
中国文化研究主要停留在对大众文化的研究上,这是中国文化研究的一大特色。查看有关文化研究的资料和报刊,已经对文化所做的个案研究,大多是关注各种大众文化样式,其中又以时尚、消费文化、广告、网络和影视传媒等社会“惹眼”现象为主要的研究对象,遗憾的是大多数这类研究没有继续追问,研究尚浅。
同时,中国文化研究对于大众文化之外的其他领域涉及较少,如日常生活领域、社会结构、家庭结构、人民的政治生活、民族问题、各民族的发展问题、性别问题等等。
3中国文化研究的出路——“让文化研究文化研究化”
正如肖明华老师在《论文化研究的影响、问题与出路》一文所言:“在我们对文化研究已然有了一定的理解之时,要告别‘说文化研究,而重视‘做‘文化研究。”如何将中国的文化研究做的更好,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和前进的方向。
3.1首先,要参与实践,将眼光聚焦日常生活
文化研究采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采取社会政治批判的价值取向,文化研究的高度介人现实的实践意向和批判精神使其在具体操作上主要采用“民族志”的研究方法,进行田野调查,以实践的勇气和关注边缘与被压迫、被遮蔽的群体的人文关怀来进行研究。
3.2其次,要为人民发声,倡导社会正能量
对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的批判是文化研究的基本立场。但是这种批判不是漫无目的的谩骂、诋毁或纠缠,而是具有批判与改造的实践意义的话语表述,这种表述本身就应该是实践的,是参与的,是建构的。
比如“广场舞”可以说是文化研究中的很好的研究对象,它真正源于民众自发的需求,体现了那些进不了健身房,付不起高额医疗费用的普通老百姓对健康的需求,这种真实的、本能的健康的需求需要社会的关注和保护,需要公共机构建立安全的公共空间,服务于民,而非对其进行一味地批判。
3.3最后,语言表达要平实质朴、通达人心
我们要建立去学术化的文化研究,用朴实的语言、简洁的文风去书写文化研究观点,紧扣日常生活世界和日常话语的文化研究才能推陈出新,因为日常生活世界是文化研究源源不断的研究源泉。既然文化研究离不开流行文化,那么文化研究的语言只有能够流行才有生命力。研究话语唯有去学术化、去行话化,平实清晰,才能使更多感兴趣的、聪明的但并不专业的读者能够理解和接纳,从而参与到文化的理解和建构中去。
唯有如此,我们才能不辱文化研究“了解每日生活的建构情形,其最终目标就是借此改善我们的生活”的神圣使命。
参考文献
[1] 张法.文学理论与文化研究之争——对2004年一种学术现象的中国症候学研究[J].天津社会科学,2005(03).
[2] 陶东风.文化研究:西方话语与中国语境[J].文艺研究,1998(03).
[3] 陶东风.徐艳蕊.当代中国的文化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