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北京西城区庙宇地名文化内涵

2017-11-27刘向晖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7年29期
关键词:庙宇西城区宗教信仰

刘向晖

摘 要 本文通过统计与分析,试对北京西城区庙宇地名所蕴含的民俗与文化内涵进行探索和思考。在西城区的地名中,与庙宇有关的地名数量大、分布广,体现了宗教和民间信仰对百姓日常生活的影响,以及北京城里信仰的复杂性、多样性和相互渗透性。历史上经历的几次地名更改可以反映出不同时代的特点,包括统治者和民众对于宗教信仰的态度、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在不同时代人们愿望的异同。

关键词 北京 西城区 地名 庙宇 文化内涵

中图分类号:H315.19 文献标识码:A

地名是人类文明进程中的足迹,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思维习惯等密切相关。北京的西城区属于内城区,历史悠久,传统文化保留较为完整,其街巷名称中有大量值得挖掘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记忆。根据笔者统计,与庙宇有关的街巷名称共计123个,图1为西城区胡同名称所具有的文化内涵的分类比较图,可以清楚地看出与庙宇有关的胡同名称数量远远超过了其它。

地名文化“是以地名为载体,在其内涵与相邻文化,如历史、地域、民族、宗教、语言等交叉发展中形成的,承载着诸多文化信息的文化地名系统。”如果把地名看做是一种符号,一种能指,那么它的所指、它简单的字眼背后所蕴含的文化成分是深厚的。

1从地名看北京宗教文化与民间信仰

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有着相似之处,却属于不同的系统。因此,本文对庙宇地名的讨论综合了宗教信仰与民间信仰,以获得地名中文化内涵特征的较为全面的挖掘。

首先,与庙宇有关的地名数量大、分布广,体现了民间宗教信仰对居民日常生活的影响。

这些地名最直接反映的是北京城里寺庙道观修建的繁荣。名本身就是以物为重的,佛寺、道观等供奉各种神的庙宇很容易成为一个地方的特殊标志,人们在命名的时候,便自然地将两者联系在一起,形成一种命名类型。

其次,从这些胡同街巷名称里,可以发现北京城里信仰的复杂性、多样性以及各种民间宗教信仰的交融与渗透。笔者对西城区的胡同进行了统计,记录了以庙宇命名的胡同,并查询了信仰类型,可以大致反映出一些现象。在与民间宗教信仰有关的123个胡同名称中,与佛教有关的有71个,与道教有关的有13个,明显融合了佛道两家的有13个,与民间信仰(包括关公崇拜、动物崇拜等)有关的有24个,与伊斯兰教有关的1个。

这些胡同名称中,既有宗教信仰的因素,又有民间信仰的内涵;既有佛教的寺,也有道教的观。这反映出宗教和民间信仰的融合与互动。它们有的与佛寺有关,有的与道观相关。佛、道在百姓的生活中是并存的,体现一种多神信仰的传统,也反映出民俗信仰的功利性。

在与信仰有关的地名中,以佛、道的寺和观命名的占多数。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反映老百姓信仰的地名,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有对自然神、生育神、行业神、祖先神的信仰。

2从庙宇地名的更改情况看时代变迁

首先,庙宇地名的更改与整个地名系统的更改一致,经历了清代、民国初年和1965年等几次较为全面的更改,尤以1965年的更改最为突出。

据笔者统计,西城区的庙宇地名中,以庙宇看,1965年更改的地名共有81个,民国时期9个,其它12个(包括清朝或以前、1911年以及1965年之后),一直没有更改的15个。由此可以发现北京地名经历的几次全面的更改。而在更改的方式上,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方式:

(1)重新命名。完全舍弃原来与宗教庙宇相关的名称,而根据这个地方新出现的标志或者新的寓意,起一个与原先毫不相关的名字。例如观音庵改为庆丰胡同,西斗母宫改为永胜巷。

(2)去寺、庙、观等字再加通名(胡同、巷、街、路、里等字眼)。例如弘慈寺改为弘慈巷,永泰寺改为永泰胡同,万寿西宫改为万寿里等。

(3)直接加通名。大多原名本身就不带有“寺”、“庙”、“宫”、“庵”等字眼,直接在原名的基础上加上通名。例如塔院改为塔院胡同,真如镜改为真如镜胡同等等。

(4)谐音、改字、取相关义。这种更改方式是不完全更改,用听起来读音相似的字代替原来的字,或者取与原来意义差不多的词语,代替原来的词语。例如玉佛寺改为玉芙胡同,兴化寺街改为兴华胡同等。

采用以上四种更改方式的庙宇地名,其原名有着不同的特点。寺、庵、宫、观、庙的名字本身就可以分为宣传教义的、表达修行目的的、形容生活境界的、表达修建目的的、表明政治态度的、说明供奉神仙的以及描述寺院特点的等等。与此相关的地名也就有了不同的含义。

此外,从这些庙宇地名的更改过程中,可以看出社会意识形态的变化,以及各个时期的统治者对宗教和民间信仰态度的不同。

在民国以前,这些庙宇地名大量存在,成为一种类名;19世纪初期,进行了一些修改;在新中国建立后,尤其是1965年进行了全面的更改。现在的名称里,直接涉及宗教和民间信仰的词很少。

中國历代皇帝几乎都是信教的,无论是发源于本土的道教还是外来的佛教,都曾经成为统治者信仰和扶持的对象。皇帝们大都自己就是忠实的信徒,对于民间的一些信仰,历代统治者也并不去干涉。在中国古代历史上,人们对于科学技术等应用性事物的关注,远远少于对于内心思想的关注。科技尚不发达的年代,人们从信仰中寻求希望,在彼岸世界实现凡世不能实现的理想。信仰的力量超过了科技,整个社会对宗教和信仰都保持着尊敬和严肃的态度。

然而,在科学发展起来、新的社会诞生之后,整个社会对宗教信仰的态度也随之发生了改变。从1965年地名的整体更改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建国初,各种民间信仰也被认为是与新时代新思想相背离的封建遗留和封建迷信,需要进行剔除。中国的民间信仰本身就有着功利性的特征,人们为了达到某种实际的目的去信仰、供奉某位神仙,各位神仙各司其职。从一种信仰诞生的时候起,它就承载了人们对于生活的某种希望和要求。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原来不可能的事情变为可能,科学的力量越来越为人所认识到。在这种情况下民间信仰也渐渐失去了生存的土壤。1965年为了城市规划,也为了顺应新时期意识形态的需要,更改了大批与宗教信仰有关的地名,而此后这类地名只有减少没有增多,人们对之的感情也越来越淡。这是时代特点所决定的,也与整个社会的思想意识密不可分。

第三,庙宇地名的更改反映了民众愿望的延续性和时代性。

地名作为一种符号,总是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尽管北京城的地名大多是“俗”的,往往离不开人们每天的吃穿住行,离不开百姓的生活,但人们也通过这些地名来表达某种愿望和理想。尤其是与宗教庙宇建筑有关的地名,由于庙宇名称本身就寄予着能够抑或根本不能实现的愿望,与此相关的地名也大多有着美好的含义。从这些名称的保留或更改中,可以看出人们延续或变化着的心灵希冀。

不同时代的人有着延续的愿望,但也因为时代特征的不同,在一定阶段有某些突出的愿望和要求。在一些新名和通过谐音、改字、取相关字的方法形成的胡同名称中,原来的宗教文化含义消失,取而代之的是顺应时代发展的词汇。例如西斗母宫改为永胜巷,张相公庙改为迎新街,马神庙改为培英胡同,玉虚观改为诚实胡同,观音寺改为大丰胡同等等。类似这样的词汇还有很多:安康、新风、民丰、庆丰、爱民……它们体现了六十年代突出的社会愿望——百姓丰衣足食,社会长治久安。

参考文献

[1] 王彬,徐秀珊.北京地名典[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

[2] 张惠岐.北京地名与寺庙的文化情结——兼议对寺庙与传统地名的保护利用[J].北京规划建设,2003(03):94.endprint

猜你喜欢

庙宇西城区宗教信仰
西城区总工会党员干部用实际行动守护居民平安
新加坡的庙宇宗祠会馆建筑
踔厉奋发新时代 笃行不怠向未来 西城区召开庆“五一”表彰座谈会
2014至2015年西城区老楼通热方式实现无煤化工程项目
承德避暑山庄及外部庙宇防雷设计实践与探索
宗教信仰自由不是宗教信仰神圣
“澳门历史城区”的中式庙宇与民宅
西佛东渐宗教信仰对六朝人面纹瓦当的影响
当代中青年宗教信仰问题一瞥——从上海M佛友QQ群调研谈起
《谷魂》与傣族的宗教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