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机制探究

2017-11-27邹丹

商情 2017年39期
关键词:高校

邹丹

[摘要]不法分子以各种手段扭曲宗教教义,向学生进行宗教渗透。不仅严重危害了各民族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干扰高校正常教学环境,还对社会安全稳定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要积极构建、完善高校防控监管机制,加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联合政府、社会、家庭,共同抵御高校宗教渗透问题。

[关键词]高校 宗教渗透 抵御

一、在高校领导层面,理顺宗教与教育的关系

宗教和教育都是伴随着人类文明起源与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人们众所周知的那样,宗教和教育不仅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同时也是紧密联系我们现实生活的重要事物。宗教和教育在经历了千百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之后,由最初的教育与宗教相互兼容发展到最终的彻底分裂,这一变化,体现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和人類文明的进步。宗教作为唯心主义,作为一种相对落后的世界观,它的根本观点是与科学世界观相违背的。但是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社会存在和社会文化现象,无论是在世界发展的任何历史时期,还是在当今社会,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的发展,它还影响着社会的进步和民族的发展。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采取政教分离、教育与宗教相分离的政策,这都是由我国社会主义的国家性质所决定的,它与我国的基本国情相符,与社会进步发展趋势相一致。沈阳市东北省会城市,同时也有少数民族群体存在,各种宗教氛围相对浓厚,有着悠久民族历史和特殊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民族分裂势力、暴力恐怖势力、宗教极端势力及其它反动势力利用宗教对高校进行各种形式的渗透,有的严重干扰了国民教育的实施,影响到社会的稳定。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教育和宗教相分离原则,坚决抵制宗教向大学校园渗透。

二、积极促进高校校园文化建设

高校要有效地抵御宗教渗透,光靠教育和管理是不够的,还要有针对性地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大学生正处在学习文化知识积淀的上升期,对新的知识、文化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高校学生年轻具有朝气,具有创造力。所以在在高校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加强高校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可以让学生们致力于对科学实验的研究,远离宗教的影响和渗透。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积极开展高校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引导高校学生树立正确的兴趣爱好,促进高校校园和谐发展。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是学校师生员工在长期的工作生活过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工作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总和,它一经形成,便具有约束学校整体行为以及师生员工个体行为的功能。习近平主席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会议上明确指出,要把大力建设校园文化作为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可以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人文素质,吸引高校学生在其他方面的注意力,对于抵制和消除宗教对大学生的影响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和创新项目的发展,丰富大学生业余文化活动,可以通过加强高校社团建设,举办兴趣小组、文化活动、创新项目的开展等形式来引导高校学生的思想、行为朝着健康的态势发展。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抵御宗教渗透。首先要加强思想政治文化教育。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我国高校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方式,是确保高校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坚定信仰的主要阵地。然而,目前的高校学生的思想信仰状况则表明思政工作的效果与对其的要求之间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为了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高校的教育工作者要在实地调查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分析大学生的心理状况和思想动态,积极推进思政工作机制的创新发展,消除宗教学说对大学生的消极影响。除了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学生的业余生活中也应该积极引导,比如成立马克思、列宁、毛泽东等伟人思想的研究社团。让高校学生在学习中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有更深刻的认识,远离宗教思想渗透的影响。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抵御宗教渗透,还要加强高校校园的科技创新。当今社会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综合国力竞争也越来越激烈,在这种新形势下,对当代大学生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大学生有没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直接影响中国未来的建设和发展,如果大学生能积极进行科学创新探索,研究社会进步的客观实际情况,在科技创新的同时也能认识到宗教思想的落后性,自觉远离宗教的渗透。高校要自觉组织形式多样的创新比赛,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创新大赛。在提升教学水平的同时达到自觉抵御宗教渗透的目的。

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自觉抵御宗教渗透,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高校中的一些学生最终走向宗教信仰,就是因为日常生活单调乏味、思想空虚,加上人际关系不善造成大学生产生厌学厌世消极等不健康心理。因此高校应积极推进健康向上、积极奋进的校园活动。通过节日晚会、体育竞赛、歌咏比赛等多姿多彩的校园活动的开展,给予广大学生能力展现的舞台,也增强了高校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缓解了心理压力,使大学生的课余生活进一步丰富起来,也减少了宗教渗透分子的可乘之机,促进了大学生的健康心理的发展。

三、建立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工作机制

面对网络信息化、快速化发展的社会环境,宗教极端思想的网络渗透更加隐蔽,高校要高度重视网络意识形态斗争,加强校园网络建设、管理和运用,牢牢掌握网上舆论主导权,努力构建网络舆情引导与控制工作机制。

首先,要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收集和监督机制,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前瞻性。为了有效净化校园网络环境,提升高校各族师生的上网质量,高校信息管理部门要建立健全校园网、局域网的监管力度,强化高校师生实名制身份认证上网规章制度,规范各族师生的上网行为。对某一时期社会上出现的重大事件、重要活动等社会敏感问题要进行定期整理、归纳总结和前瞻性分析研究,根据不同时期的社会敏感问题的影响程度,及时调整校园网络舆情导向工作,营造校园正面舆论的良好氛围。

其次,要增强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针对性。为了科学的分析校园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发展规律,有效掌握新形势下校园环境的新变化、师生思想的新动态,高校网络信息部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校园、贴近师生”的重要原则,以新技术网络应用为手段传递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通过校园网、微信、微博客户端向各族师生宣传党和政府的声音,赋予校园网络舆情引导的时代特征。endprint

再次,要健全校园网络舆情引导快速反应机制,增强网络舆情引导的实效性。高校网络信息部门要严禁宗教极端思想的网络传播渗透渠道,严防利用新媒体手段进行思想渗透,对网络上出现的有关社会重大问题和社会敏感问题的错误舆论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处理。高校全体师生要树立正确的法律思维和底线意识,自觉维护校园网络的稳步发展。

最后,要进一步增强网络意识形态的阵地管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作为一个重要的舆论阵地,我们必须要牢固掌握网络意识形态阵地的领导权。高校信息管理部门要加强对互联网和新兴媒体的监督管理,及时掌握错误思想网络渗透的最新动态,坚持疏堵结合、高出底线、画出红线,严厉打击利用网络造谣生事、煽动宗教狂热的行为,保障校园网络信息安全,为各族师生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

四、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

在越来越严峻复杂的社会形势背景下,搭建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协作机制,形成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教育协作体系,高校抵御宗教渗透的实效性才能真正发挥。

首先,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基础作用,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教育是学生认知教育的起点,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对学生的思想认识、理论构建起到关键作用,有一些少数民族家庭受到宗教环境的影响,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宗教观、无神论教育产生一定的抵触氛围。因此,家长一定要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给学生起到重要的表率作用,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

其次,要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引领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学校教育是学生接受知识,提升思想认识的重要场所,高校必须树立“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三进工作”,构建高校教书育人、文化育人的阵地意识。一方面,学校要加强学生日常管理,向家长及时反馈学生的思想动态,对有问题的学生要“早发现、早上报、早处理”,将错误思想遏制在萌芽中。另一方面,学校同家长要建立定期的沟通联络机制,家长要积极配合学校教育引导学生摈弃错误思想,同宗教极端势力作坚决斗争,充分发挥学校教育同家庭教育的引导作用。

最后,要充分发挥社会教育的推動作用,营造和谐的社会氛围。社会氛围的好坏对各族师生的思想动态产生直接的关联,特别是近年来,内陆地区也受到浓厚宗教氛围的影响,宗教极端势力抓住机遇向高校渗透宗教极端思想,严重腐蚀师生的思想认识。沈阳高校要坚持在省市党委的领导下,开展反对宗教渗透的宣传教育活动,提升沈阳高校抵御宗教极端思想渗透的应对能力,为沈阳高校师生提升思想认识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构建抵御宗教极端思想向校园渗透的“隔离层”。

注:此文系沈阳市教科工委2017年立项课题<沈阳高校抵御和防范校园宗教渗透机制建立及工作研究>研究成果一部分。endprint

猜你喜欢

高校
大数据时代高校学生知识管理
浅议高校仪器设备信息化管理体系建设
高校安全隐患与安全设施改进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新常态下高校档案工作发展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校辅导员职业认同提升的策略研究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