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课程体系的改革思路

2017-11-27王浩军吴敏颜翠翠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10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思路应用型人才

王浩军+吴敏+颜翠翠

【摘 要】 本文通过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培养现状分析,探讨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构建的新思路,强调以能力培养为重心,优化现有课程体系。

【关键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应用型人才;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思路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近年来,科技的进步对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具有较大促进的作用,特别是信息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发展,极大满足了社会对智能化建设内容的要求,推动了智能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拉动了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普通高校自2000年以来,主要在“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或“建筑电气工程”等专业的基础上,开设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方向;“自动化”、“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人才转行从事建筑智能化技术应用的也很多。[1]由于受普通本科学科专业范畴的限制,仅以专业方向培养跨学科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门人才,或以相近专业人才替代专门人才,不能满足行业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关键技术开发与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人才的培养和相应的课程体系相对也不规范,与智能建筑的迅速发展不相适应。教育部2012年新设立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本科专业(属工学大类,土建类),[2]因此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探索是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人才的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构建

人才的培养问题主要以培养目标为基础,需要对它科学定位。不同类型和层次的学校,要根据自身条件,学生素质结构以及地域特色等去制定可行且有特色的培养目标。以西安思源学院工学院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为例,由于学校是民办三本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的培养方面有以下特征:①应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和管理服务等需要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根本任务;②应以适应社会需求为主要目标,以应用技术能力培养为主线设计培养方案;③实践教学主要是培养学生的应用技能,应在教学计划中占较大比重;④教师主要应以双师型为主(既是教师,又是工程师等),⑤学生毕业实行多证制(毕业证,职业注册证,技术等级资格证等),还要考虑紧贴地方经济需要。

人才的培養总体上要体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教育协调发展的原则。[3]课程体系的构建应该以适应社会需求为目标,以电气工程、信息与通信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土木工程等知识为基础,以能力培养为中心。为此我们构建了知识结构、能力和素质三位一体(“8大知识点+3大能力元+4大素质线”)的人才培养。所谓8大知识点包括电路理论与电子技术、电气传动与控制、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网络通信技术、建筑基础及设备、建筑电气工程、建筑智能化工程、建筑节能和建筑工程监理,每一个知识点对应的主要课程支撑(见表一);3大能力元包括公共能力、专业能力和发展能力,主要通过通识课、专业课和拓展课等环节循序渐进的培养;4大素质线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身心素质和业务素质;其中素质是人才培养的基础,专业知识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应用能力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遵循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个循序渐进的知识体系中提高学生素质和应用能力。学生通过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和实践,不仅能够掌握专业的基本理论,还可获得工程设计、工程管理和系统集成能力,最后通过掌握科学的方法论,建立工程规范和标准的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和工作习惯,达到一个优秀工程技术人员应有的素质。

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的具体实现

为了能够实现上述提出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我们设计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2+3”人才培养具体实施的技术路线,即2个阶段,3种途径。①2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大一至大三学年上学期,在此期间学生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需要完成通识课程、学科(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和学科拓展课的学习。在此阶段,要求掌握足够的基础专业知识,具备基本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为第二阶段的学习打下理论基础。第二阶段为大三下班学期至第四学年,学生在此期间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完成专业拓展课的学习,通过生产实习,综合实训和技能培训获得进一步的实践技能提升,具体的实施可结合企业建设项目实际,与企业共同指导学生的工程实践,最后由高校与企业联合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②3种途径:主要是指“知识培养+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培养”的立体化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途径。优化课程体系是架构学生专业知识的主要途径,我们根据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转变过去只强调基础课程体系的系统性想法,按学科专业实际有针对性、选择性地设置基础模块,适度加大专业及其选修课程学时比例,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从业过程的社会适应性。同时,着力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相辅相成的多层次实践能力培养途径,以课内实验,课程设计为基础,以工程技术实训为主线、以专业综合实践为助推的现代工程实践教学体系。 新构建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突出了操作动手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的培养,保证了实践能力培养四年不断线。最后通过创新意识培养途径,使人才培养模式更加完善和有竞争力。创新意识的养成和实践应用能力的训练密不可分,更多的要依赖于广大教师把创新意识的培养贯穿于理论、实践和校内外科技活动的各个环节设计之中,具体可通过案例教学,课程设计,课外创新实践活动,专业讲座等实施。

在课程体系具体的构建上,首先结合本专业多学科融合的特点, 在传统的电类课程基础上,增加了建筑相关的基础知识,特别强化了信息和智能化技术的应用,包括设置了通识课程、 学科(专业)课程、学科(专业)拓展课程和独立实践环节四大模块,共计44门必修和选修教学课程,其中包括9门专业核心课程,19个类别的实验、实训、课程设计、课外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学科(专业)课程学时占比40%大于通识课程30%,选修课学时占比提高到15%,独立实践环节学时占比提高到了30%以上。

四、结论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的改革,还需要人们的不断研究和探索。通过将知识结构和能力培养有机的结合,逐步形成较成熟的以专业知识培养为基础,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心,与执业资格相衔接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以便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好的符合专业发展方向的应用型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 段培永,张玫,张桂青等.建筑强弱电结合的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2013.28(6)590-594.

[2] 高等学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指导性专业规范[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3.

[3] 张振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2.8(2)2317-2319.endprint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构建改革思路应用型人才
基于高职教育改革背景下动车组专业一体化课程体系构建的研究
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研究现状与改革思路
艺术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探索研究
试论戏曲的改革与发展
职业院校创业法律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浅析应用型人才培养下的物理教学改革
应用型人才培养背景下模块化教学研究与实践
基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模块式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基于职业能力养成的“五年一贯制”物流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构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