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技术、新业态、新环境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研究
2017-11-27王妍捷
王妍捷
摘 要: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环境(简称“三新”)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新要求。针对高职院校在目前新环境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从协同动力、协同运作和科技产出三个方面设计了新型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指标体系,并通过调查问卷形式搜集数据,结合邓氏灰色关联模型,测算“三新”企业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研究显示,设计利益分配与改革成本的指标对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协同创新具有显著影响,而协同创新中的知识学习、沟通交流等意识形态被高职院校和企业所忽视最后依据研究结果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三新”;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灰色关联;影响因素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29-0162-04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创新模式逐步从传统的单一模式转变为多主体共同参与的多样化复杂协同创新模式。因此,从21世纪初起,产学研协同创新研究逐渐受到政府、科研机构和企业的高度关注。2010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中强调探索新型协同模式,推进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密切合作与资源共享。2011年4月,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讲话中鼓励高校、企业和政府协同创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力量[1]。具体来说,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企业、政府和科研机构以资源共享或优势互补为前提,以共同参与、共享成果、共担风险为准则,为共同完成一项技术创新所达成的分工协作的契约安排。为了提高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绩效,诸多学者对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魏诗洋(2007)通过定义合作网络嵌合度,剖析了合作主体间的资源和关系联结的密切程度[2]。陈劲(2007)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考察等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式,对几十家制造类企业的协同创新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技术学习是影响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因素[3]。贺灵等(2012)利用因子分析法,探索了创新主体素质、金融机构和技术中介服务水平以及知识转移效率、政府支持力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具有显著促进作用[4]。董大壮(2013)以江苏省为研究对象,依托多元回归模型,从合作主体、组织环境和组织结构三方面分析了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5]。张海滨(2013)在分析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因素的基础上,从战略、管理、资源和利益四方面提出协同创新机制[6]。曹兴等(2014)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方面,探索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包括产业特性、组织内与组织间的创新意识、技术特性等关键因素[7]。庄涛(2015)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企业技术吸收能力、产学研三方合作紧密程度对协同创新具有重要影响[8]。王文亮等(2016)以河南粮食作物协同创新中心为研究对象,利用扎根理论方法发现创新生态环境、创新生态保障、创新生态动力、创新生态能力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机制的四大影响因素[9]。
综上所述,许多学者通过各种方法,从多角度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深入分析,取得了重大研究成果,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发展。但是,随着信息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和3D打印等新技术的研发,又产生出许多新产品、新业态。技术创新为产业成长提供了必备条件,带动了一批新产业的发展。在技术创新和新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产学研协同新”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高职院校作为国家职业教育和技能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教育机构,是广大青年打开通往成功成才大门的重要途径,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的重要职责。因此,在新技术、新业态、新环境(简称“三新”)下,深入剖析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对于理清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新方向,加快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适应新技术和新业态的新环境,推动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综合运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教师座谈、问卷调查等多种方法,初步搜集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环境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并利用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提取关键因素。
一、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
(一)灰色关联分析模型构建
(二)影响因素指标体系构建
1.目前处于信息技术革命全面渗透和深度应用的新阶段,快速更新换代的新技术、新业态和新技术对高职院校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条件。通过文献研究、专家访谈等方式,依据科学性原则、可比性原则、有效性原则、可行性原则和数据可获取性原则初步制定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再通过调查问卷搜集数据,并对其进行信度、效度分析,不断调整指标体系,最终形成“三新”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中各三级指标的内涵意义:(1)协同动力指标是测度高职院校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环境下进行产学研协同创新改革创新的意愿。主要包括 “三新”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政府的资助力度与服务力度、高职院校对“三新”的认知程度和高职院校与“三新”协同创新的改革成本。①“三新”企业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重视程度的影响。改革的动力来源于需求,“三新”企业对于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意愿直接影响其改革的力度。②政府的资助与服务力度具體指政府部门对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协同创新的资本投入、财政补贴、税收优惠等金融支持力度,以及通过法律法规等保障合作双方利益的服务力度。③高职院校对“三新”的认知程度是指其对该类企业的新技术、新形式和新环境的认知、了解和应对策略,从内部反映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协同创新的态度强弱。④高职院校与“三新”协同创新的改革成本具体指改变目前产学研创新模式的人力、物力等投入成本。
2.协同运作指标是描述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在协同创新过程中的合作程度,主要包括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情况、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情况、知识学习与交流情况、合作主体的信任与配合程度。①协同创新的基础设施投入情况是指高职院校为与“三新”企业进行协同创新,双方投入的实验室数量、技术服务平台、硬件设施等。②协同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情况是指高职院校为与“三新”企业进行协同创新投入的R&D人员数量、高级研究人员数量、政府协调人员等。③知识学习与交流情况是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前提。④合作主体的信任与配合程度指产学研协同创新中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的相互信任程度。endprint
3.科技产出指标主要指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完成后,科技成果的协同和知识对接。主要包括合作主体的收益分配制度、协同知识共享程度、科技成果与产品对接情况、协同创新成果收益转化情况。①合作主体的收益分配制度是指双方对协同创新中产生的利益分配模式的满意度。②协同知识共享程度是指“三新”企业与高职院校在协同创新后,互相分享技术难点、管理经验等程度。③科技成果与产品对接情况是保障协同创新收益的前提,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的协同创新成果转化为市场需求的产品,需要双方共同努力协作,是协同创新中的重要一步。④协同创新成果收益转化情况包括了“三新”企业的协同创新产品收益情况和高职院校的学生职业技术能力培养等。
(三)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关键因素提取
1.数据搜集
通過对5家“三新”企业和5所江苏省高职院校的50位职工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分别从企业和高职院校的角度搜集其对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进行筛选。对每个指标均是从1到10分进行打分,分数越高,指标越重要。以到企业和高职院校现场发放、填写纸质问卷为主,辅助以网上填写发回电子邮件形式,针对问卷填写及问卷说明问题提供指导,提高问卷回收的有效性和及时性。实证研究一共发放50份问卷,回收的有效问卷48份,有效回收率达到96%,其中有效问卷42份,有效问卷回收率84%。通过对所回收的有效问卷进行整理,以企业和高校为单位,利用灰色关联模型,提取关键影响因素。各企业和高职院校的打分结果如表2所示。
表2中,指标A到指标L分别对应表1中的12个三级指标,共对5家“三新”企业和5所职高院校进行调查,分别记为企业1—5和高职1—5。由于数据较多,本文以单个企业和高职院校为单位,对其进行数据分析。
2.基于灰色关联模型的关键因素识别
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实施步骤,首先以所有指标为对象,提取5家“三新”企业和5所高职院校最高打分为最优目标序列,提取结果记为序列X0,
X0=(8.9,9.2,9.3,9.3,9.5,9.3,8.5,8.8,9.2,8.9),
以最有理想目标序列为目标值,利用灰色邓氏关联模型测度各个指标与最有理想值之间的关联度,关联度越大,说明指标越重要,关联度越小,说明指标越不重要。首先对表2进行初值化得到表3,然后依据灰色关联模型实施步骤中的步骤2到步骤4,计算各指标与最优理想目标之间的关联度,计算结果如下:
根据邓氏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从单个指标的关联度可以看出,在新技术、新业态、新环境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中,影响程度最大的为协同创新成果收益转化情况,该指标与最优理想目标的关联度达到0.94,说明“三新”企业与高职院校对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成果收益转化情况都很重视。其次相关度较高的是高职院校与“三新”协同创新的改革成本和收益分配制度。改革成本是高职院校的内部动力指标之一,是高职院校努力适应“三新”企业并与其协同创新的重要前提。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大部分指标的关联度处于0.73—0.78之间。而关联度较低即指标影响程度较弱的为“三新”对高职院校协同创新的重视程度、合作主体的信任与配合程度、协同知识共享程度。这三个指标均贯穿了整个协同创新,主要集中在意识形态和知识共享上,说明这部分是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在协同创新中较为忽视的问题。
总体来说,所有指标与最优理想目标的关联度均在0.5以上,且大部分都大于0.75,最高的达到了0.94,说明指标体系的设定较为合理,且区分度较强,能有效反映目前新技术、新业态、新环境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影响的关键因素及其忽视环节。
二、对策建议
依据以上灰色关联模型的分析结果,结合指标体系中重要因素及薄弱环境,本文主要从成果转化和利益分配、协同创新改革成本、政府支持和服务力度以及强化高职院校和“三新”企业的意识形态等方面提出促进、完善两个主体间的产学研协同创新合作。
(一)建立合理的利益分享机制,调动协同创新各方的积极性
把握正确的利益分配指导思想和分配原则,公平承认协同创新过程中高职院校、企业和个人的成果贡献,实现以贡献程度公平分配利益,把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果与高职院校教师的职称、奖励以及个人发展挂钩,积极调动产学研协同创新群体中每个主体的积极性,倡导建立合理的利益链。
(二) 加快健全建立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协同创新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政府扶持政策
建立统一的产学研合作管理机构,加强宏观管理和调控。搞好法制环境,提高“三新”企业与高职院校的责任感和诚信度,把产学研合作纳入法制轨道,加大执法力度确保产学研合作的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积极整合财政、教育、金融等力量,加大产学研合作。制定政策引导银行和金融部门等加强在资金方面给予必要的扶持,采取税收优惠、资金担保、财政补贴等措施引导资金流动,降低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改革成本。
(三) 强化高职院校和“三新”企业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意识形态
加快“三新”企业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的体制机制,做好产学研协同创新顶层设计。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并加强宣传,加快信息传播及资源共享,强化产学研协同创新中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协作意识,完善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保障机制,提升协同发展意愿。
三、结论
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访谈,总结归纳产学研协同创新的主要影响因素。综合考虑高职院校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中所处的特殊地位,结合目前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环境对高职院校产学研协同创新提出的新要求、新目标,本文依据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演进过程,从协同动力、协同运作、科技成果三个维度提出12个评价指标,并对5家“三新”企业和5所江苏省高职院校的50位职工和老师发放调查问卷,利用邓氏灰色关联模型测度各影响因素的重要程度。结果发现,所构建的指标体系较为合理,其中利益分配和改革成本等利益相关因素的影响程度较高,而产学研合作中的信息共享、合作意识等意识形态方面被企业与高职院校忽略。因此,本文最后从以上几方面提出了促进和改善高职院校与“三新”企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产学研的合作是一个动态的、多主体的重要创新模式,未来在持续追踪其发展态势的过程中,应针对高职院校在新技术、新业态和新环境下的产学研协同创新问题,展开动态性、持续的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
[1] 赵雷英.产学研协同创新绩效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徐州:中国矿业大学,2016.
[2] 魏诗洋.产学研协同创新中知识管理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分析[D].杭州:浙江大学,2007.
[3] 陈劲,邱嘉铭,沈海华.技术学习对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分析[J].科学学研究,2007,(6):1223-1232.
[4] 贺灵,单汨源,邱建华.创新网络要素及其协同对科技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J].管理评论,2012,(8):58-68.
[5] 董大壮.江苏产学研合作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与促进对策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3.
[6] 张海滨.高校产学研协同创新的影响因素及机制构建[J].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3):104-107.
[7] 曹兴,王栋娜,张伟.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技术创新影响因素及其绩效分析[J].科学决策,2014,(12):35-51.
[8] 庄涛,吴洪,胡春.高技术产业产学研合作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三螺旋视角[J].财贸研究,2015,(1):55-60.
[9] 王文亮,肖美丹,吴静,王力斌.产学研协同创新生态机制影响因素研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3):34-38.
[责任编辑 王燕文]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