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高校新型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7-11-27李爱贞宋秀兰董克勇
李爱贞 宋秀兰 董克勇
关键词:移动阅读;移动服务;创新模式
摘要:无线网络技术和移动4G技术的快速发展使人们获取知识更加方便,阅读趋势呈数字化、网络化、移动化特点。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承载和传播知识的中心,应利用移动网络技术开发新型图书馆移动服务平台,提高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利用率,更好地为读者服务。文章对山东省46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现状进行网络调研,分析了其特点及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高校图书馆提高移动服务质量的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G258.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1588(2017)11-0138-03
我国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起步较早,北京理工大学图书馆率先使用手机短信功能提供借阅服务并发布信息,成为我国第一家提供移动服务的高校图书馆。2003—2010年间,手机短信服务和基于WAP(无线应用协议)的移动网站服务一直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主要模式。2011年以后,高校图书馆推出了微博、微信、基于位置的服务、RSS服务和APP应用程序(客户端)服务等多种新型的服务模式,这些服务模式可以植入移动终端,利用无线网络为用户服务,通过PDA、手机、平板电脑等手持移动终端设备,随时随地接受或访问图书馆的数字化服务,业界称之为新型图书馆移动服务[1](以下简称“图书馆移动服务”)。
1促進图书馆移动服务发展的因素
1.1社会环境因素促进图书馆发展移动服务
随着无线网络覆盖面的扩大和移动通信工具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商家和机构意识到无线网络宣传平台的重要性,各种移动服务应运而生,如网上银行、网上购物、掌上阅读等。高校图书馆也应积极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展移动服务,服务地方,回报社会,宣传推广学校资源,提升学校形象。
1.2读者阅读行为的改变促进图书馆发展移动服务
近年来,传统的纸质阅读逐渐被数字化、网络化阅读取代。笔者对滨州学院图书馆近10年的图书借阅量进行调查后发现,该馆2007年的纸质图书借阅量为80.34万册,此后逐年下降,到2016年仅为18.25万册,10年间借阅量下降了77%;而该馆2007年电子图书和电子期刊的下载量为20.55万条,2016年则达到了536.77万条,10年上升了26倍。由此可见,电子文献作为纸质文献的数字化延伸,凭借更新快、易获取、易检索的优点,正在逐渐取代纸质图书。图书馆传统的服务项目和服务方式已不适应现代读者的需求,积极创新服务项目,建设移动服务平台,为读者提供便利的数字化服务才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之路。
1.3图书馆数字化进程促进图书馆发展移动服务
随着图书馆数字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越来越丰富,为了有效管理和应用这些资源,图书馆自主开发或购买了多种管理系统,如文献管理系统、OPAC系统、参考咨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等。但这些管理系统包含各种数字资源和服务项目,数字资源格式不同,读者需要跨越多个平台才能找到所需的资源或服务,耗时、费流量、用户体验差。因此,高校图书馆应将这些服务项目和数字资源高度集成,建立移动服务平台,使其具有强大的应用服务能力,为读者带来方便快捷的阅读体验,同时也能宣传推广图书馆。
2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模式调查
笔者选取了山东省46所公办本科院校图书馆,调查其开展移动服务的情况。调查显示,46所高校图书馆中有5所没有开通任何移动服务,有41所开通了不同模式的移动服务,占89%(见图1),与姚伟[2]在2013年的调查结果(17%)相比有了大幅增加。
图1显示,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模式主要有四种:基于WAP的网站服务、APP应用程序服务、微博及微信。WAP网站服务模式功能丰富,交互性强且不受移动终端操作系统限制,是高校图书馆运用最广泛的服务模式。微博、微信、APP应用程序具有功能强大、内容丰富、互动性强等优点,在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推广与拓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是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主要移动服务模式。这三种服务模式及服务内容的侧重点各不相同:微博在宣传推广、动态发布、评论互动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是图书馆宣传其服务与动态的重要工具;APP应用程序与读者的交互性较差,虽然不适合做实时参考咨询工具,但是它具有OPAC查询、个人借阅服务、电子资源在线阅读及下载等功能,读者注册后可随时随地登录,阅读图书馆资源,享受图书馆移动服务[3];微信作为新兴的移动服务平台,不仅能提供信息发布、实时咨询等基本服务,还能实现与图书馆OPAC查询等第三方应用的对接,并提供相应的服务,其自动回复功能更是节省了人力,实现了服务管理自动化。
李爱贞,宋秀兰,董克勇:山东省高校新型图书馆移动服务现状及对策研究*
2.2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内容调查
笔者选取了山东省12所开展移动服务较早、服务项目较多的高校图书馆,对其服务模式、服务内容及合作公司进行调查,调查结果见表1。
表1中的12所高校图书馆全部使用了第三方公司开发的通用型移动图书馆的APP应用程序和WAP服务,可以实现馆藏书目查询,在线阅读或下载电子图书、报纸、中外文期刊,文献传递等。另外,烟台大学图书馆还根据本馆馆情自主开发APP应用程序,提供馆藏书目检索、读者服务、参考咨询、馆情介绍等服务。
自2011年开始,山东省各高校图书馆陆续开通了微博、微信服务,微博的主要功能是发布信息、实时咨询、阅读活动分享与讨论等,在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的功能菜单应根据本馆馆情自行定制。如:山东大学图书馆和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就是根据本馆所需嵌入不同的功能从而实现不同的服务目的。其中,山东大学图书馆嵌入ProQuest公司的Summon学术搜索引擎,使读者能够一站式检索并充分利用本馆的各种馆藏资源;山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嵌入万方软件公司的万方创新助手,为科技创新人员提供立项查新、选题分析、学科主题监控跟踪等服务(见图2)。endprint
2.3山东省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存在的问题
2.3.1部分高校图书馆未重视移动服务的宣传推广工作。笔者在访问开通移动服务的41所高校图书馆网站后发现,有36所图书馆在网站主页的醒目位置显示移动服务标志,占87%,其中有25所图书馆显示全部移动服务标志,有11所图书馆只显示了部分移动服务标志。这说明大部分高校图书馆都已经开始重视并着手打造图书馆的移动服务,但还有一部分图书馆对本馆已开通的移动服务缺乏宣传推广意识。
2.3.2移动服务项目的涵盖范围不够全面。调查显示,读者需求最迫切的移动服务依次是OPAC检索、个人借阅服务、电子资源(下载)、挂失图书证、公告讲座信息、参考咨询、文献传递等[4]。目前,山东省没有一所高校图书馆的移动服务能全部满足读者的这些需求。
2.3.3移動服务平台缺乏自主开发项目。由于图书馆自主开发APP应用程序的资金及技术成本较高,因此很多高校图书馆都选择使用第三方公司开发的APP应用程序,如“超星移动图书馆”。虽然这能帮助高校图书馆低成本构建移动图书馆,但第三方公司的APP应用程序不能很好地集成高校图书馆的其他电子资源,不利于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且缺乏特色型、智慧型服务项目。
3高校图书馆提高移动服务的发展对策
3.1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包括纸质文献和电子文献,应合理配置二者比例,重点加强电子文献的建设。电子文献种类繁多,应用平台不同,图书馆除应加强读者培训工作,让读者多了解不同电子文献的使用方法外,还应加强资源整合,使电子资源的查找更加方便快捷。
3.2加强学科馆员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高校图书馆用户的学历层次比较高,因此图书馆员必须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娴熟的技术服务手段,才能为其提供在线参考咨询、文献检索、文献传递与馆际互借、定题服务、科技查新等移动服务。同时,高校图书馆应加强学科馆员建设,深入院系了解用户需求,以便更好地开展移动服务。
3.3搭建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
移动图书馆不是一个孤立的软件平台,它是对图书馆集成管理系统、OPAC系统、数字图书馆资源、一站式搜索系统、文献传递系统等应用系统的高度集成,具有强大的应用服务功能[5]。因此,高校图书馆选择合适的技术平台,整合资源和服务,搭建一站式移动服务平台,将会极大地提高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率,这也是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未来的发展方向。
3.4探索创新移动服务模式
高校图书馆除了提供传统的移动服务,还应不断探索新的移动服务模式。如:微信公众平台的用户优势和技术优势均符合高校图书馆的需求,其可以借助微信的语音识别、条码/二维码识别、地理位置定位、微信支付等功能开展语音找书、扫描续借、二维码门禁、馆内导航、有偿服务等智慧型服务项目[6]。
参考文献:
[1]施国洪,夏前龙.国内图书馆移动服务创新模式与提升策略研究[J].图书馆杂志,2014(3):67-73.
[2]姚伟.山东省高校移动图书馆应用调查研究[J].图书馆研究,2013(5):17-20.
[3]覃凤兰.“211工程”高校图书馆移动服务调查分析与对策研究[J].国家图书馆学刊,2013(1):26-32.
[4]江波,覃燕梅.我国移动图书馆五种主要服务模式的比较研究[J].图书馆论坛,2014(2):59-62.
[5]孔功胜.基于3G移动技术的高校图书馆个性化服务研究[J].图书馆学刊,2013(1):65-67.
[6]张长恒,黄芳.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构建高校图书馆APP的技术实现[J].图书情报工作,2015(4):37-43.
(编校:徐黎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