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砥砺奋进的大国外交:永不称霸但也决不可欺

2017-11-27王鹏

中国报道 2017年11期
关键词:大国外交总书记

王鹏

带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正构建起包括中、美、俄、欧、金砖国家、二十国集团等越来越大的朋友圈,一起奔跑在和平、发展、携手建设和谐世界的正道上。

在外交领域,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有一段表述非常有新意,同时也是掷地有声,因而在国内外媒体引发热议:“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对此,我们如何解读?

内政与外交是一体两面的,不可孤立,而应相互联系起来看待。在内政上,习总书记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与之相对应的,我国的外交政策也从原来单纯“为发展服务”转向综合的、总体的“为民族复兴服务”。这就要求我们的外交在继续维护一个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为中国经济发展服务的同时,还要更加积极、主动地形塑国际秩序和周边环境,创造性地为一些长期困扰我国、同时对我国(周边)安全环境改善构成阻碍的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回顾五年来的工作成效,中国的确做到了。

大国外交:“新型大国关系”超越“修昔底德陷阱”

首先,在大国外交方面,中国主动设置议题,提出“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有效化解了西方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在西方,政客和学者基于他们自身的经验,尤其是人类500年近代史上的新旧霸主更替所造成的大战,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刻板认知,那就是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西方学者把这种情况称为“修昔底德陷阱”。千百年来,他们把那场几乎毁掉希腊文明的惨烈战争归因于“雅典实力的增长以及由此引发的斯巴达的恐惧使得战争不可避免”。如今,他们又把雅典和斯巴达分别代换成中国与美国,然后坐等一场新旧霸主间“无可避免”“终将到来”的冲突。然而,这次他们失望了,那套陈腐不堪的欧洲老剧本正被中国智慧改写。

五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并践行的“新型大国关系”理念,正在全球赢得越来越多的掌声和认同。支持者们将这种源自中国的全新理念视为能够治愈西方文明中“霸权战争”之顽疾的灵丹妙药。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曾被欧洲列强视为圭臬的大国斗争教条与冷战思维定式正被更加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大国关系超越。正如习总书记所一再倡导的,大国间应该捐弃意识形态或社会制度上的分歧,相互尊重彼此的政治传统、社会文化、经济模式与核心利益,拿出诚意在各个领域推进合作。

周边外交:“底线明确”与“亲诚惠容”

中国有14个陆上邻国和6个海上邻国。因此,如何搞好周边外交,营造良好的周边安全环境,对于实现中国崛起、民族复兴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上任伊始,就高度重视周边外交工作。2013年10月24日在京召开的“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更明确指出:做好周边外交工作,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要更加奋发有为地推进周边外交,为我国发展争取良好的周边环境,使我国发展更多惠及周边国家,实现共同发展。这次会议对我国周边外交作出顶层设计和全面部署。

长期以来,中国都坚定不移地奉行睦邻友好的周边外交政策。在砥砺奋进的五年中,周边睦邻友好合作更迈上新台阶。我国秉持親诚惠容理念,提出中国—东盟“2+7”合作框架,建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东盟关系从“成长期”迈向“成熟期”。我国同所有中亚国家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与南亚国家合作显著增强。在与周边国家的交往中,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中国一贯主张,国家无论大小、贫富、强弱,都是国际社会平等一员。”

但同时,中国也有决心、有能力维护自身的主权和合法权益,这就是底线。习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人民不信邪也不怕邪,不惹事也不怕事。任何外国不要指望我们会拿自己的核心利益做交易,不要指望我们会吞下损害我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的苦果”。在党中央领导下,我们对涉及国家主权、安全等核心利益的问题划出红线、亮明底线,在尊重历史事实和国际法的基础上开展了坚定有力的维权斗争。

在钓鱼岛问题上,我国坚持原则,充分展示中国政府和人民捍卫国家领土主权的决心和意志。在南海问题上,正如总书记在报告中所谈到的,我国有理有据地回击损害中国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的所谓南海仲裁案,坚持通过直接当事方对话谈判解决具体争议,维护了南海局势总体稳定。

如今回过头来看,那些与岛礁、仲裁有关的风波可谓波澜不惊。但在那时那地,要毅然决然地作出决策是要冒相当大军事、政治风险的,需要领导人有高度的魄力、战略智慧与历史使命感。随着岛礁建设的常态化,中国在南海海域的地缘优势得以凸显,也就牢牢把握住了主动权。在这个“新常态”下,周边国家的对华期望、自身定位也随之调整。大风大浪过后,大海又恢复了宁静,中国积极主动的大国外交创造性地在“维权”与“维和”(维护地区和平与稳定)间寻求到一个最大公约数。

事实证明,中国的做法是合乎道义且卓有成效的。在仲裁风波一年之后,中菲关系迎来转机。2017年7月25日,外交部长王毅和菲律宾外长卡亚塔诺在马尼拉共同会见记者。卡亚塔诺表示,“为实现菲中两国关系发展,双方必须维护和平稳定局面,营造良好环境,通过寻求共同开发自然资源使两国人民受益……相信我们这一代在杜特尔特总统和习近平主席的领导下,有智慧找到合适的方式共同开发自然资源,造福两国人民。”王毅赞同卡亚塔诺的观点,并重申“共同开发”设想,即通过双边协商达成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规范和安排,不断改善两国关系,让两国人民得到实惠。

复兴的中国,既不是西方政客笔下喷着火焰的“恶龙”,也不是从前的“睡狮”,而是一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功夫熊猫”。

“熊猫”决定了中国善良的本质,也就是习主席所讲的“中国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中国发展不对任何国家构成威胁。中国无论发展到什么程度,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而“功夫”则赋予了这只“熊猫”捍卫主权、正当权益的决心与能力——“中国决不会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来发展自己,也决不放弃自己的正当权益,任何人不要幻想让中国吞下损害自身利益的苦果”。不仅如此,这只有正义感、有担当的“功夫熊猫”还将在国际舞台上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反对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以强凌弱”,与世界人民携手建设我们共同的家园。endprint

猜你喜欢

大国外交总书记
吐槽大国
多想记住你的脸
悠悠岁月外交情
涉侨外交二三事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从器官捐献大国到移植大国还有多远
外交活動の二大ハイライト
总书记的告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