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学生阅读问题的隐忧与矫正
2017-11-27罗明丽
罗明丽
摘 要 社会阅读不足问题在中国较为严重,虽国家采取过一系列政策措施来推动和保障阅读活动的进行,但政策执行效果并不乐观。高职学生的阅读问题在整个大学生群体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要鼓励学生阅读经典作品,注重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帮助他们挑选合适的书籍,培养他们良好的阅读习惯和正确的阅读方法,让校园充满书香之气,让阅读成为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关键词 高职学生 浅阅读 深阅读 功利性阅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7.10.011
社会阅读不足问题在中国较为严重,国家采取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来推动和保障阅读活动的进行,但靠政策推行和倡导的结局并不理想。
1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的隐忧
大学新生在经过长期应试教育的扭曲后,难以抵御住视觉文化的强大吸引力。我国高职院校录取批次置后的高校招生录取政策致使高职院校的生源质量处于劣势地位,学生水平参差不齐,厌学情绪普遍较为严重,从而也影响到对阅读的兴趣。
1.1 深阅读减少,浅阅读增加
在技术发展、网络日益普及的趋势下,国民阅读也随之出现了新的特点,阅读方式、阅读内容、阅读载体等均发生了改变。日益普及的电子媒体和网络媒体以其轻松化的文本呈现方式让传统阅读氛围及深度阅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与过去书本上单一的文字传播相比,声音、图像、文字兼具的数字化传播确实有它天然的优势,更直观、更形象、更快捷、更生动。这种数字化的阅读内容和形式,更符合现代快节奏生活下人们的阅读需要,也迎合了年轻大学生们猎奇附新、追求时髦时尚、自由轻松的心理。
据数据显示:2014年,在传统纸质媒介中,阅读时长最长的为报纸阅读,达18.80分钟;读书时长为18.76分钟;期刊阅读时长为13.42分钟。从新兴媒介来看,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上网时长为54.87分钟;手机阅读时长为33.82分钟。[1]从上述数据可看出,随着新媒介的发展,国民阅读传统纸质媒介的时间在减少,数字化阅读时间却在增加,纸质阅读又以阅读报纸或时尚类杂志为主。也就是说越来越多的人选择浏览性和跳跃性的阅读方式,选择娱乐休闲类的阅读内容。这种阅读方式将不可避免地导致“浅阅读”的发生。
新时期的高职学生所处的年龄特征和社会环境塑造了他们独有的特征。他们思维活跃,对新生事物的接受能力强,喜欢寻求刺激、追求新鲜感,网络文化的传播方式和特点刚好与他们的这种需求不谋而合。网络正在以它特有的方式影响着学生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他们的思维习惯,甚至价值观念和精神世界。加上高职学校的文化氛围相对较为淡薄,学生的文化基础相对较为薄弱,这使得他们更习惯于在网上阅读新闻、报刊、书籍等,过度依赖图像信息。长此以往,这种阅读方式与习惯将会导致他们思维的简单化与平面化。另外,经典阅读越来越少,名著阅读率不高,甚至为了能够融入大家平时所讨论的话题,他们会去选择读一些时尚的、暢销的、流行的书籍,使阅读俨然演变成了一种“合群”的表现。若长期不加思考地进行浅阅读,学生的见解和思考力势必会走向浅薄,这种浮光掠影式的浅阅读让书中的营养如过眼烟云。
1.2 阅读功利性明显
经济的快速发展伴随着社会制度和社会规范的不够完善,使得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一种以经济利益为上的“拜金主义”思想,这种思想的蔓延让社会形成了一种浮躁的氛围。而这种“膨胀的物欲”和“浮躁的心态”使得人们在汲取知识、钻研学问时失去了本应有的沉静与执着,使得阅读带有更多的功利目的,即所谓的“功利性阅读”。与浅阅读相比,功利性阅读虽然可以让读者获得相应的知识,但是这种知识往往过于偏重某一方面,较为单一和片面,有其局限性,这种阅读仅仅只是停留于身体表层而未能触及灵魂。当把学习成绩、社会成功等外在表现当成阅读的终极目的和衡量标准时,毫无疑问,此时阅读真正的价值被遮蔽了。[2]
在功利性阅读理念的支配下,阅读只是一种功利性手段,非兴趣所致,而我国应试教育模式又进一步强化了阅读的功利色彩。就高职学生群体而言,进入高职院校学习以后,很多学生为了增强毕业后的就业竞争力,借阅图书大多是为了应付各类考试,尤其是在不少高职院校实施“以三证换一证”的做法之后。那些中外经典名著鲜有人问津,因为中外名著一般篇幅较长、内容较为深奥,也不像学好英语、计算机、专业课那样,可以对未来就业产生直接影响。受这种思想的影响,以丰富知识、提高个人素养为目的的经典阅读正逐步淡化,而以升学、就业为目的的功利性阅读却在迅速增加,应试教育和就业压力让高职学生安安静静地阅读成为一件奢侈的事情,那种不带任何功利目的的纯阅读渐行渐远。
1.3 阅读的盲目性
高职学生的人生阅历相比尚浅,中学时期在应试教育的指挥棒下,不少学生的阅读仅限于考试用书和教参书,与考试无关的阅读几乎被排除在外,更谈不上自主阅读、快乐阅读。而受此影响,学生进入高职院校后也会缺乏选择适当读物的能力,不会判断书籍的价值,不能敏锐、准确地把有阅读价值的读物从众多的书籍中挑选出来,显得毫无方向与目标。这也正是高职学生群体中为什么普遍存在“赶时髦、追热点”的现象,或把目光集中在时下某个流行作家的流行作品上的原因所在。此外,现在不少高职院校学生的课业负担也不轻松,除了要考各类证书,实习实训也占用了他们大部分的时间,为此,可以用来阅读的时间并不多,而学校里举办的各种课外活动、社团活动也要挤占他们的阅读时间。适当地阅读些消遣和娱乐性的东西是可以的,但是不能把消遣和娱乐性的阅读当成一个人的阅读取向,这就容易变成危害性的行为。
2 高职院校学生阅读的矫正与进路
在学校的引领和指导下坚持阅读、自发阅读的方式将有利于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以及优秀文化品格的养成。
2.1 激发阅读兴趣,培养高职新生良好的阅读习惯endprint
高职新生刚从高考巨大的压力和繁重学习生活中挣脱出来,对大学的一切充满了好奇,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和无限的憧憬;同时,大学生活相对中学来说是丰富多彩的,有更多的空余时间;并且大学普遍拥有数量庞大、种类繁多、门类齐全的藏书,这些都为他们的阅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
高职院校可以利用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在新生入学时邀请学校的名师专家为他们举行专题讲座或专题辅导报告。让老师们以他们丰富的教研经验和前瞻性的视野,带领学生领略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的超前学术思想与观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阅读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对某方面事物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则可能会主动地去开展有计划、有步骤、有目的、系统全面的阅读活动。而学生时间上的相对自由也给了他们更广阔的空间,让他们可以自由地选择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所喜欢的书籍。在这种自主、自然的阅读情境中,学生可以享受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种种乐趣,真正体会到学习与快乐并存的妙境。
2.2 加强课堂指导,布置课外阅读作业
大学阶段是青年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教师的理念对学生具有一定的影响作用。在文化氛围并不浓厚的高职院校,教师如何做到让学生通过一门课程不但要学到知识,更要受到人文情感的熏陶、人文精神的感召,并自觉地将人文理念内化为自己的理念、习惯,这对教师而言是一个挑战,同时也是教师教书育人的一种责任体现。教师应该改变教学只是学校规定课时时间范畴的观念,不能仅把教科书上的知识点传达给学生,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多读书,从阅读中可以受到思想的教育和情感的熏陶,增强对世界、对人生的感受力,获得所需要的知识营养,锻炼自己的思维能力,从而得到精神的充实和享受;同时教师可以布置一定量的与讲课内容相关的课外阅读作业,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在一定程度上,高职院校也可适当地借鉴学术性大学的做法,譬如潘懋元先生带学生,先生会把一门课程的全部或者一部分分配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备课,自己讲课,自己主持课堂讨论,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不仅需要去阅读教师指定的参考书,还要自己去搜集大量资料,并需要对资料进行整理研究。当学生养成习惯后,即使老师不再布置阅读作业,学生也会在课外主动进行阅读。
2.3 帮助学生学会挑选书籍,养成正确的阅读方法
部分高职学生不是不去阅读,而是不知道在众多的书籍中如何去挑选质量相对较高的书籍,对阅读书籍的选择过于随意,更多地处于自发的阶段。这样,快餐式的作品取代经典文学著作也就无可避免了。面对浩如烟海的文献资料,学校可以动员各方力量,对学生的阅读进行全方位的指导,让学生学会鉴别,以科学的方法进行选择。譬如:学校可以为大家提供一份“推荐阅读书目”,书目清单可以有针对性地根据不同年级和不同专业的学生分别提出,也可以分门别类地把推荐阅读书目列出,这些书目可以是各个领域中具有典范性、权威性、有一定价值和意义的著作和作品,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或兴趣爱好自由选择。书目清单可以邀请学校资深的教授一起讨论选定,尽量做到兼顾广泛性、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由简入繁,由浅入深,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品位、高层次的精神食粮。[3]
在阅读方法上,要引导学生带着问题或批判性的思维去阅读,勤思考、多动笔。批判性的思维在高职学生中尤为缺乏,为此,要鼓励学生在遇到问题多与老师同学沟通交流,及时解决,共同提高。在思考中、在共同探讨中让学生感受到阅读的快乐,从而自觉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当阅读不是为了应付考试的需要,不是为了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或当作一種附庸风雅的炫耀,而是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基本的生活需求时,也就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阅读。
参考文献
[1] 全国国民阅读调查课题组.2014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十大结论[J].出版发行研究,2015(5).
[2] 卢锋.阅读的价值、危机与出路[D].苏州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3(5):84.
[3] 张璠.从批评视角看浅阅读现象[J].大众文艺,2013(14):4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