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2017-11-27高欣
高欣
摘要: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动脉和基础产业,现代物流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建设水平和综合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在各个国家及各大区域着力开展物流建设的背景下,文章简要分析了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概念、相关研究理论,并着重研究了两者之间的关系。
关键词:区域物流;区域经济;增长极
一、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的界定
(一)区域物流
区域物流是指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建立与区域环境特征和区域物流功能相适应的物流体系,以满足区域自然、经济、政治、军事等方面的发展需要,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总体目标。
区域物流中心主要以大城市为依托,利用陆路、航空、水路、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有效连接各物流节点,使得物流子运作模块如仓储、运输、搬运、装卸、包装、配送及信息处理等多种物流基础活动有效运作,达到削减物流网络系统的营运总成本,扩大物流活动的运用区域,提升区域物流的水准和效能,提高区域内综合经济实力的最终目标。处于区域物流内的互联信息、沟通网络和组织运作体系组成了区域物流的主体框架。
(二)区域经济
自然地域、社会发展需求和社会经济关系构成了区域经济的概念,因此,区域经济是区域发展的实体,也是经济活动专业分工和协同合作在空间上的反映。区域经济可以以国别之间经济联合体的形式呈现,也可以以国家内部不同区域之间经济合作的形式出现。
经济增长的快慢通常由一定时期国民生产总值或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的平均增长速度来衡量,而区域经济增长是以货币形示表现的国民生产总值不断增加的过程,即一个国家或地区生产的产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量。具体体现为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增加,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业水平等等。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区域经济发展已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这种趋势使得区域间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逐步消失,对区域贸易的增长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另一方面,随着贸易的增长,区域之间的物流量也将有实质性的突破。
二、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关系的研究理论
20世纪50年代以来,依托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西方从事运输经济和区域经济研究的专家学者将区域物流体系的构建与区域经济的开发联系起来,并开始着重研究物流系统内的区域经济效益,使得物流系统的社会效益逐渐突显。以此为背景,提出了很多关于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间关系的研究理论,如关联理论、成本理论、“增长极”理论、资源再配置理论、“点-轴”开发理论等,以下就“增长极”理论和“点-轴”开发理论作简要分析。
(一)“增长极”理论
“增长极”理论最先由法国经济学家弗朗索瓦·佩鲁在1950年提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要实现各行业平衡发展只是一种理想而非现实状态,经济增长应该是个从个别或多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的过程。因此,选择特定的地域空间作为“增长极”是该理论的核心内容,“增长极”的确定选择才是带动经济有效发展的前提。
被选为“增长极”的中心区位,通常具备高创新力、高增长率,并能有效增强区域经济增长能力。在物流发展规划中,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建立往往意味着区域“增长极”的确定。列图分析,初期阶段,在区域物流的发展之下,该区域物流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和向心力影响了周围地区,从而吸引周围地区的原材料、劳动力、资金等一系列可利用资源聚于极点,由此产生各种聚集经济。而聚集经济亦可反作用于“增长极”的极化效应,从而提升其增长速度并扩张其吸引范围。随后,在一系列联动机制之下,“增长极”的作用力不断向外扩张,并呈现愈来愈明显的扩散效应。借助资金、信息、产品、人才的流动,“增长极”将其创造的新经济成果扩散到周边地区,吸收小于给予,区域发展水平趋于平衡态势。
(二)“点-轴”开发理论
波兰经济家萨伦巴和马利士首先提出了“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进一步完善了“增长极”理论,并充分论证了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从“增长极”模式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发展形式。
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经济中心往往集中在少数几个条件较好的地区,呈现出点状分布的格局。这类经济中心可称为“增长极”或“点轴”开发模式的“点”。此后,经济不断发展,经济中心也逐渐增加,“点”与“点”之间因为生产要素交换的需要,通过运输线和能源供应线、水源供应线等相互连接形成“轴线”。“轴线”又对人口和产业产生一定的吸引力,促使它们向“轴线”两侧集聚,并产生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轴线”的连接,区域内分散线形成纵横交错的网络线,由发达地区的经济中心(“点”)向运输沿线欠发达区域发展,在更大空间领域内促进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和优化,推动区域经济高速高效发展。
三、区域物流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物流和区域经济存在着较强的关联性。物流的发展以区域经济为载体,区域经济的发展也依赖于现代化物流的支持,即物流产业的革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区域经济的发展反之为物流产业的效益提升提供动力。
(一)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的影响
经济的大量增长必然导致大量的物资流动,也必然导致物流运输量的增加,从这个角度看,物流常常被认为是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某区域的发展规模、水平及产业结构等方面都体现着区域经济对区域物流体系建设的巨大影响,并决定着区域物流的发展水准和结构形态。此外,区域产业结构对区域物流的发展又起着引导性作用,这种变化趋势对区域物流的基礎设施、物流服务范围、品类、路线等物流基础设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直接改变了区域物流的总需求量。
区域经济贸易的合理分工促使区域经济关系呈现协调稳定的发展趋势,这导致了区际物流需求的迅速增加,从而有效促进了区域物流系统的建立和发展。此外,区域间各项要素的流动,比如区际资金流动、劳动力资源流动、区际技术流动等都势必引起区域物流需求、物流投入和物流技术等方面的变化,这些因素的变动对区域物流体系的建立和发展都将产生直接的影响。endprint
物流业作为稳步发展的第三产业,它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若该区域经济发展前景良好,国内外贸易蓬勃繁荣,区域物流产业势必将有更大的发展空间,规模经济效应就越显著。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对于商品贸易市场的活跃度、商品流通的规模化、整体产品市场的繁荣性都产生了极大的正面影响,由此也导致了物流服务需求的不断增加,物流产业发展的急速扩大。
(二)区域物流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根据“增长极”理论,区域经济是一种聚集经济,它由资本流、信息流、商流等生产要素构成,其主要特点体现在两个方面——批量性和连续性,但区域经济的良性运行需要在聚集货物的基础上实现商品的有效扩散。现代经济中,物流促成了制成品空间效用的最大化,并为制造商创造了更多利润,因此,区域物流促使区域经济的发展趋于更加合理和完善。物流体系在成为区域经济基础支撑的大前提下,既提高了区域经济的运行效率,又加速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还增强了区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实力。
1. 基于聚集效應的区域经济产业结构优化
各类资源及商品在区域物流的运作下汇集为“增长极”中的物流中心城市,发挥着商品源和信息源的重要作用。
依据产业结构演进论,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则为:初级产品制造业向中间产品制造业、终极产品制造业依次演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知识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逐渐演进;优势产业比重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有序演进。随着经济的发展,日益细化的社会分工可有效确保供需平衡、投入产出比的优化以及产业结构的升级。同时,各物流企业在区域物流产业下有序运作和发展,充分发挥聚集效应,促使形成经济规模效益,最终使得物流产业的发展更为专业、高效和综合。另外,区域物流的发展也势必对仓储、运输、配送、通信等行业的建设造成积极影响,并进一步促进各相关行业的技术改革和创新,形成一个布局合理、高效协作的区域物流合作网络。新模式下的区域协作网络,不但使用户以较低的成本使用网络资源并共享各种服务信息,还促进了各要素功能的有效融合,由此提升了区域物流合作网络的价值并增加了整体收益。
2. 基于扩散效用的区域经济竞争能力提升
根据“点-轴”开发理论,区域市场的形成与发展来源于各零散企业在区域供应链节点上的紧密合作,企业由最初的单模式运作转为现在的多项目经营,恶性竞争也转而变为合作共赢。现代流通模式逐渐取代了传统的流通方式,促进了城市新型商业形态的兴起与发展,如电子商务、大型综合超市、便利店、Shopping Mall等,尤其连锁经营模式的发展促使企业在规模扩张中避免了可能出现的规模不经济,继而克服了企业发展过程中的空间和地域障碍,提高了企业的生存能力和市场竞争力,并逐步扩大了城市商业圈的辐射规模。
简言之,区域经济的不断发展就是由处于“增长极”的中心城市带动“极化”后的商品流通区域一体化综合发展,并将优化的资源通过联动机制扩张到周边地区和城市,进而促使区域经济布局更为合理、发展更为协调。
四、结语
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区域经济作为一个区域内各种产业及经济活动的总和,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本条件;反之区域物流作为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区域经济综合实力的发展又担负着推动作用。两者相互协调、共同发展,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达到商品空间效用、时间效用的最大化,最终实现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和芬芬.浅谈现代物流业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J].中国集体经济,2016(10).
[2]张红波,彭焱.现代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09(01).
(作者单位:江苏旅游职业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