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①
——以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2017-11-27吴保伟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0期
关键词:体育类校园微信

吴保伟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京 100191)

浅析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①
——以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

吴保伟

(首都体育学院党委宣传部 北京 100191)

新媒体平台阵地已成为当前体育类高校新闻宣传工作的主要抓手之一。随着新媒体技术不断革新,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建设和运营能力也急需提高。本文从明确任务导向,加强对新媒体的创新和使用;重视媒介融合,努力探索新媒体技术发展规律;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注重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确保人才梯队持续更新;把握选题定位,打造出属于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品牌等角度出发,为做好当前形势下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提供思路借鉴。

体育 高校 新媒体建设 新媒体运营

进入21世纪以来,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冲击着传统媒体的地位,媒介融合的多元性深入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表现出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可以说,人类以势不可挡的趋势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新媒体时代”。

新媒体因其强大的交互性、及时性、共享性、海量化、社群化的特点逐渐受到高校师生的青睐,成为高校师生获取信息,认识世界,表达观点,宣泄情感加交朋友的新渠道。新媒体发展所带来的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剧烈变革,给高校的宣传工作带来了史无前例的便捷机遇,大大加强了内容传播的广度和受众认可度;同时我们也必须面对新媒体所带来的多重挑战,面对高新技术的挑战、面对意识形态渗透挑战等,因而,加强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和运营在新媒体时代变得尤为重要。

1 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建设与运营的机遇与挑战

1.1 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建设与运营的机遇

第一,大数据时代,媒介融合带来丰富的新闻宣传手段和全景式融媒体平台。

相比于传统媒体的文字、图片的组合,新媒体中文字、图片、音频、视频已经成为体育类高校新媒体方式的“标配”。新闻宣传的方式、内容有了质的变化,满足了受众在感官上和心理上的双重需求,增强了受众对于信息的接受度和认可度。除此之外,内容的推送渠道也由原来的校报、校园广播逐渐转变到更直观、更立体的“双微”(微博、微信)、校园网、视频网站等上面来。

第二,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单向信息传输,新媒体的交互、共享的特质使得越来越多的受众参与到信息的传播当中。新媒体时代,借助互联网,移动技术,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传播者,如一部手机、一台电脑,短信互发、朋友圈分享,微博转发。每个人都是信息传播的一个点,大大加强了信息的传播和渗透。

1.2 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建设与运营的挑战

第一,新媒体时代,海量的信息中充斥着各种良莠不齐的文化现象。新媒体技术飞速发展带来信息生产方式和传播方式的剧烈变革。在增强师生话语表达权的同时,也带来了诸如享乐主义、拜金主义、色情、暴力等负面信息。新媒体的广泛使用也容易把师生“吸附”在线上社交圈,每个人的情绪表达都借助于新媒体平台,缺少了面对面的交流,师生思想动态反馈不及时,形成所谓的“宅文化”和“手机党”的畸形社交圈。

第二,体育类高校新媒体运营缺乏品牌意识和特色意识。对新媒体的认识过于浅显,仅仅把新媒体认为是传统媒体的网络化。运营人员跟随主流媒体的步伐,大量的转发或推送政治性比较强的信息,缺少对师生实用信息的关注。特别是对体育类院校自身特色内容的挖掘流于表面,各二级学院的微信公众号、微博各自为战,没能形成校园媒介矩阵。以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为例,2016年5月作为一个分水岭,之前由于过度的迎合首都新媒体联盟的排名,片面追求WCI,时政新闻、校园新闻是主要的推送内容,最终的排名和受众的反馈都与预期相差甚远。之后根据调查反馈情况,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及时调整选题,关注国内外时事热点、校园大情小事、紧跟体育行业相关信息、主推校园精神文化表述语和首体院特色公开课,分专题,分阶段的推送给受众。通过对自身的挖掘和展现,逐渐形成体育类院校特有的品牌特色。

2 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策略

2.1 更新工作理念,提高对新媒体的认识

第一,明确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建设与运营的最终目的是为学校宣传思想工作服务这一重要命题。习近平主席2013年8月19日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讲话中强调,宣传思想工作应“积极探索有利于破解工作难题的新举措、新办法,特别是要适应社会信息化持续推进的新情况,充分运用新技术新应用创新媒体传播方式,占领信息传播制高点”。我们需要加强对新媒体的创新和使用,我们更需要运营好新媒体,助力学校宣传思想工作。

第二,加强媒介融合,打造校园融媒体平台。据《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调查显示,2011年,只有23%左右的校园媒体有不同程度的融合,而2016年调查中,融合型校园媒体占比已超过95%。由此可见,加强媒介融合,构建资源通融、内容兼容、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融媒体平台,已成为促进高校意识形态新型培育平台建设的当务之急。

2.2 强化顶层设计,完善校园新媒体矩阵建设

第一,加大重视程度,将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纳入到学校发展总体规划布局中,并将其与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校园文化建设、教育教学等紧密结合。

第二,以官方平台为核心,梳理二级学院、班级、学生社团的“微”网络系统,统筹架构,全员共建,统一发声,互为支撑,形成校园新媒体矩阵。

2.3 加强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注重人才梯队培养

第一,注重指导老师的聘任,对新媒体队伍进行统一管理、统一指导。《2016年中国高校校园媒体发展报告》中指出:“校园媒体指导老师学历程度较高。59.38%的指导老师是硕士学历,24.04%的指导老师是博士学历。指导老师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90.52%,比2011年增加10.1%”。由此可见,指导老师是新媒体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一环。此外,对于新媒体人才队伍的管理要统一制度化,例如:《新媒体发布管理办法》《新媒体奖惩办法》《新媒体选题例会制》《新媒体年终考核办法》等,通过制度将工作细化,统一讨论、策划选题,明确分工、责任到人,将每个人的优势发挥出来,做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指导老师定期举行校内、校外的培训和实训,通过内部学习、外部交流、技能培训等方式保持新媒体人才队伍的知识更新和观念更新。

第二,发挥大学生新媒体社团、文学社等学生组织的作用,不断吸收新的同学加入其中,保持队伍的活力和人才梯队的持续。指导老师和高年级同学经常组织选题会、经验分享会、团队建设、交叉组队以老带新,在实践中完成新老交替。

2.4 把握选题定位,打造体育类高校新媒体品牌

第一,注重受众需求,把握体育类高校特色。体育类高校在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基础上,要广泛关注体育行业自身的发展情况。体育法规、体育赛事、体育产业报告、体育论坛等都是体育类高校新媒体需要挖掘和展现的信息源。例如: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持续关注斯诺克中国公开赛、中国网球公开赛等学生志愿者团体,通过对他们的采访和拍摄,让更多的学生去了解体育赛事的组织和运营机制,通过他们的视角让我们对各大赛事有了更为全面的了解,通过他们的志愿服务传播学校“以挑战者精神拼搏创新”的校训精神,也让更多的人对体育类高校的学校文化和学生风貌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第二,注重体育题材的深入挖掘,形成体育类高校专属的品牌栏目。随着大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人们更加注重自身的健康状况,对于体育运动、体育赛事的参与度也越来越高。体育类院校新媒体平台依托自身的专家智囊团队能够提供更为先进的运动理念和更为科学的运动计划,指导和帮助有需要的人,这也正是体育类高校社会服务功能的一个具体方式。首都体育学院微信公众平台陆续推出的足球专栏“住在越位线”、篮球专栏“品味NBA”“首体院公开课系列(击剑、橄榄球、运动康复)”等精而专的微专题,突出体育特长优势,普及体育知识,逐渐形成首都体育学院自己气质鲜明的新媒体品牌,跳出了片面追求流量的窠臼。

新媒体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载体,在媒介融合的洪流中不断的更新变化,体育类高校新媒体的建设与运营在宣传时代精神、开展主旋律教育的基础上,必须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利用好新媒体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同时还要保持自己的“体育特质”,兼容并蓄,和而不同才能真正的与时俱进。

[1]米莉.新媒体背景下高校大宣传格局构建研究[J].中国高等教育,2014(11):38-39.

[2]陈力丹.习近平的宣传观和新闻观[J].新闻记者,2014(10):8.

[3]唐艳明.加强融媒体建设,促进核心价值观培育[N].湖南日报,2014-12-14.

G807

A

2095-2813(2017)10(c)-0232-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0.232

吴保伟(1984,11—),男,汉族,安徽宿州人,硕士,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体育新闻。

猜你喜欢

体育类校园微信
2020年在晋招生高校体育类专业录取统计表
2018年部分院校体育类专业在晋招录信息
体育类非物质化遗产的角色定位
校园的早晨
春满校园
微信
高校体育类舞蹈专业学生的体能特点及训练研究
微信
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