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潜水装备发展及潜水员的训练研究①
2017-11-27李毅
李毅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63)
分析潜水装备发展及潜水员的训练研究①
李毅
(广东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广州 510063)
潜水运动在现代科技的推动下迅速发展,那么能够从潜水装备发展中了解到现代潜水运动的技术也在不断推进。本文结合潜水装备发展,总结出潜水员的科学体能训练规划,旨在提升我国潜水运动的发展。
潜水装备 训练研究 潜水员
1 潜水装备发展
1.1 潜水装备的历史
现代潜水技术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英国郭蒙贝西发明的,水上接帮浦运送空气的机械潜水,也就是早期的头盔式潜水。1925年开始使用玻璃做潜水镜,同时利用帮浦从水面上吸取空气的“面罩式潜水器”,也是现代潜水技术中水肺潜水器材的前身。凭此技术潜水设备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在二次世界大战中面罩式潜水器潜入地中海底70公尺,成为潜水发展史的里程碑。而二战末期法国开发了开放式“空气潜水器”,在1945年前后这种潜水器是最为先进的潜水器材。
1.2 潜水装备的现代科技应用
自21世纪起科技发展,为现代潜水装备提供了更加适应于深海作业的技术。从而将潜水装备的发展推向了全新时期。如纳米技术和现代树脂玻璃的发明,代替了传统潜水镜中使用玻璃器材的必然规律。而水肺潜水也在技术上得到了发展,应急气瓶和输气管等设备,目前已经可以让潜水员完成最高使用时间为36小时的水下作业。而轻装式有面罩利用轻型材料为潜水设备提供更为便捷的头部活动提供支持。
现代潜水衣从材质上提供了更高的安全保障。在寒带水域,干式潜水衣的使用较为普遍,以泡沫合成橡胶,以及尼龙材质组成。而且配备了先进的水充气排气的装置,能够在极寒条件下通过中空气体完成体温平衡的保护。此外湿式潜水服在现代制造工艺的发展中,已经可以完成厚度为10 mm以上潜水服材质,而且最薄的材质也能够达到1.5 mm以下的控制。渗入的冷水被潜水服所隔绝,无法渗透出去,并迅速由体热传导控制恒温,由非活性气泡进行隔离,能够防止体热的散失,内外水的流动交换也能够减少,从而提高隔离效果。通过对潜水海域的测评,不同材质和厚度的潜水服能够保证潜水员在深海压力下的温度和生命安全。
现代科技的发展已经将潜水设备的安全性大大提高,不仅体现于穿戴和呼吸,在通信电缆中可以应用现代GPS技术,包括向地面提供体温和气压等相关数据。而且现代防水设备的开发,将拍照录像等设备成功引入潜水领域。那么更加有助于潜水人员对海底进行拍摄等工作。目前科技也发展出水下助力设备,能够通过离心式离合器和喷水泵组成的推进装置,在水深60 m以内完成最高时速5 m/s的推动,不仅解决了水下作业的速度问题,也同时加快了水下工作的进程以及安全系数的提升。
1.3 潜水装备的未来发展
我国潜水技术受国际潜水技术与安全标准(IMCA) 的影响,在潜水、海事、海洋测量等技术上不断发展完善。而DMAC潜水医学咨询委员会制定了55个潜水医学国际标准。而随着潜水设备的不断发展,人类探索海洋未知能力也必然有所突破。那么不断提升水下作业中测量与勘探技术的发展,也是目前潜水设备的主流研究方向。在基于潜水实际时间受到装备限制的理论中,水下某深度停留超过24 h后,体内溶解的中性气体量将达到饱和。因此在未来水下作业的研究方向上,也将水下呼吸系统的发展作为重要科研对象。而目前世界数据统计平均水下深度的潜水指标仅为2 000 m以内,但无人潜水设备最高可达10 000 m以上。那么在未来潜水设备的研发中,也会将不断提高潜水深度为设备开发的主要方向。
2 针对潜水员的科学体能训练
2.1 潜水员体能训练
潜水员的体能训练应当区别于其他常规运动的训练,应当以体能基本素质为核心,在进行训练的同时进行心肺能力的控制,以保障潜水过程中体内耗氧速度过快。那么应当以保障水下运动时间为基础,合理规划运动辅助项目的开展。在地面运动项目中,可以适当采用力量训练,提升肌肉组织在水下运动中的力量输出。但是同时也要控制避免爆发力提升过快。另外对于抗压训练最有利的训练方式反而是耐力训练。而耐力训练也应当配合一定的负重,保障潜水员可以在自身负重的情况下,模拟水下运动的活动规律。而在这一过程中,笔者建议,应当以运动员体质为基础标准,体能训练的根本在于能否适应水下运动的体能要求,也包括了体温下降这一重要指标,那么在训练过程中并不建议大量开展有氧运动。一方面,有氧运动中会提升脂肪排出量,那么潜水员可能在维持水下体温中降低热量消耗的实际时间;另一方面,有氧运动中能够有效提升心肺功能,但是在此基础之上,潜水员可能在水下作业中面临空气含氧量的增高,处理不慎的情况下也会导致轻微的氧中毒现象,并不利于潜水员的水下安全。结合以上两点在开展有氧运动的过程中,不能做过度训练的规划安排。日均保持在30 min以内的高速有氧训练即可。而多数体制较好的潜水员也可以将此数值作为最高限制,保持基本体能维持即可。
2.2 规律性开展潜水运动训练体能
潜水员的训练项目中必然要针对有水环境做出合理规划。如果在超过现有体能的承受能力之外,进行超于常规训练的计划安排,既有可能产生对于身体指标中运动技术与体外环境的排斥,导致疲劳使运动能力的下降。那么在制定相应训练计划中应当做到以下几点:首先,运动客观规律的必须保持。在运动刺激中,规律的体内运动痕迹积累,能够完善机体结构产生全新适应性,这一阶段体制是不断提升的趋势。那么训练人员要保障平均训练中,每日间隔距下一次训练科目的运动不超过24 h,而运动周期也要维持在不超过48 h的范围内。其次,运动训练的项目也有循序渐进。训练初期可以保持在普通身体素质提升的阶段,当适应运动强度之后,再逐步加深运动项目的基础量。依据这一理论,也可以将参加训练的潜水员通过不同体质进行区分,从而进行具备个体针对性的训练计划安排。以保障强弱分组中能够在同一级别的身体素质训练中得到普遍提升。而对于体能过程的潜水员,也要进行额外补充训练,从而提升普遍训练中体能提升的整体性。
2.3 体能训练中注意事项
在体能训练中,潜水员与普通运动员有很大区别,那么在训练项目中也要合理规避可能产生的运动问题,因此要重视一下几个方面。一方面,均衡训练计划的要素。对于潜水员的运动训练必须要保障基本健康作为前提。因此针对开展训练计划中,要进行体制监测,控制由于超过体能极限而产生的运动伤害。在体能测试有,以各部分肌肉群能够达到的核心力量数值为基础,进行分析明确最大外力影响的峰值。而通过呼吸量明确能够产生的有氧消耗是否在训练计划之内。那么只有保障力量和呼吸两大要素的均衡,才能够在整体训练计划中体现出科学性。最后,无论是力量训练还是有氧训练,在不同方面都要做到,训练前热身,训练后拉伸。在保障基本身体运动的客观规律中,才能够合理避免运动项目本身容易造成的身体伤害。除此之外,根据潜水运动的体能提高要求,培训体能的同时也要进行合理膳食的搭配,才能够在不同训练项目中得到能量补充,从而完成不同训练目标和计划。
[1]骆芝英,吴岩印,唐艳超,等.军队潜水员电子健康档案的基本架构和功能[J].海军医学杂志,2015(6):96-97.
[2]孙旭光,单世延,王冰.一种新型气控潜水设备设计[J].制造业自动化,2015(23):85-86.
[3]顾靖华.潜水员生命支持系统的设计要求[J].舰船科学技术,2013(11):86-87.
G80-32
A
2095-2813(2017)08(b)-0205-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3.205
李毅(1984—),广西南宁人,助教,研究方向:水肺潜水与游泳技术教学、水肺潜水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