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动性心理疲劳若干问题研究现状①

2017-11-27黄雪夫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9期
关键词:运动性生理教练员

黄雪夫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运动性心理疲劳若干问题研究现状①

黄雪夫

(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云南大学 云南昆明 650500)

当代竞技体育快速发展,运动员机体能力不断提高,比赛节奏加快,对抗日益激烈,成绩连续刷新。运动员要提升成绩获得成功,就需要承受长期的高强度、大运动量、极限负荷训练,随之一定会出现疲劳。该文在查阅国内外文献的基础上,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定义、特点、产生原因、表现及恢复措施进行了回顾分析,指出在目前中国训练体系下影响运动性心理疲劳恢复的局限性。基于这个问题,作者提出了几点建议,希望教练员能将与中国人身体素质相匹配的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方法与运动训练尽早的紧密结合,预防和减轻运动员心理疲劳,从小增强运动员的心理韧性,展现出运动员卓越性,最终达到提高运动成绩的目的。

心理疲劳 心理耗竭 恢复措施 研究现状

疲劳是反复受到刺激或者长时间后机体能力下降,不能保持在特定水平上而产生的一种生理或心理现象。运动疲劳探索的过程是由单一的生理学取向朝生理、心理、社会学多方向发展的,心理疲劳却因长久性和外显性不明显,被人们忽视,研究停步于回顾以往生理方面。后来发现心理疲劳所导致的心理机能下降现象同样属于疲劳的重要组成部分,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

1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相关概念

1.1 疲劳和过度疲劳

在国际生物化学1982年的年会上运动疲劳被定义为:机体的机能能力或工作效率下降,不能维持在一定水平上的生理过程。美国医学会(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将疲劳定义成因为过度练习所引发的一种生理状态,疲劳的外显性特征是机体的运动能力下降。凭借发生的部位差别,将疲劳分成三类:外周疲劳、中枢疲劳、神经—肌肉接点疲劳。如果三种机能失调得不到及时的调整和恢复,疲劳就会不断的累积,从而引发过度疲劳的出现,对运动员的成绩产生直接的负面影响。

1.2 运动性生理疲劳与心理疲劳

研究表明,在运动中生理疲劳和心理疲劳相互影响的过程都在运动性疲劳之中。运动性生理疲劳指由身体或肌肉活动引发的暂时性运动能力下降。通常采用心率、每分钟摄氧量、血乳酸、心指数等指标来评价人体在运动时的机能水平和运动能力,从而对运动性生理疲劳进行评定。

2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表现

2.1 主观感受和行为表现

心理疲劳时主观感觉全身无力且沉重,动机水平降低难以兴奋,神经敏感容易受到外界干扰导致注意力不集中,有时更会因为对单个技术动作或战术配合缺乏自我认为应有的认知能力时就会突然产生非常强烈的运动厌倦感,导致整个训练以一种消极被动的状态渡过,降低了训练质量。

2.2 情绪性抑制反映

心理疲劳发生后运动员的意识中不再接受某些冲动和欲望,从而运动员出现机械性心理排斥的症状,表现出错误的、扭曲的举止,如情绪波动大,厌倦交流,运动能力和意志品质下降,并且对训练的进展情况产生自我怀疑,比赛时自信心缺失导致的迷失自我。

3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恢复措施

3.1 运动训练方法与内容的调整

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是运动员在运动中对单一动作长期高强度多次重复造成的。所以必须要求教练员拥有一定的心理学知识和长期积累的经验,在运动员可能表现出运动性心理疲劳前,教练员就应该主动做出应变,减少训练量、变化训练内容和方法。例如,体能训练枯燥乏味,教练员应使技术训练方法更加多样,调整战术方面的策略,增加一些锻炼协调性或者反应力的对抗性游戏来增加体能训练的可玩性和趣味性。

3.2 心理恢复训练

心理恢复训练,是通过语言暗示诱导其肌肉和神经放松,同时还可配合播放轻松悠扬的音乐来调节呼吸频率,使肌肉放松,最终使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得到调节的一种方法[7]。包括想象、自我暗示、阻断思维、音乐调节、自我引导放松法等,这些方法都有助于减少心理疲劳程度,帮助其建立更好的心理体系。

3.3 动机激励训练

教练员应重视运动员的主观反映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激发运动员主动从事艰苦训练的动机和行为,并对过程实施积极有效的控制。

3.4 其他方法

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还可用日光浴、针灸、电刺激等恢复放松训练法,可使其心理获得放松、注意力集中、神经活跃;在运动员运动后对其采用整理恢复,物理和机械放松与按摩会使已经疲劳的中枢抑制加重,促进乳酸的消除等。

4 局限与展望

通过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讨论可以看出,影响其恢复的局限有:(1)导致运动性心理疲劳的原因以及症状表现的较复杂,迄今为止全球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产生原因、性质界定、检测方法、恢复手段等方面还没有达成一致;(2)国外对运动性心理疲劳的研究较早,同时也将训练与心理亲密结合,认为心理调控以及心理辅导理应是运动训练的一部分,专门的心理辅导员应该从运动员刚开始训练就开始,使运动心理调控对运动员的心理和生理有一个长期的影响作用,运动训练与心理调控之间应相互促进,互相补充,二者结合更加能促进运动员心理韧性提升。但是我国关于运动心理对运动训练实践重要作用的相关研究较少,有些学者认为当运动员在比赛前或者比赛时出现心理问题时才需要进行心理辅导,简单的认为心理辅导只是运动员比赛前的一针封闭,然而他们没有意识到短暂的心理咨询并不能解决运动员根本的心理问题,当运动员在赛场上没有发挥出较好的运动能力,取得优异运动成绩时,则认为其对运动训练的作用较少;(3)中国大陆与台湾在这方面之间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台湾的运动员和教练员都能积极的认识到心理辅导对运动比赛的重要性,一个运动队不仅有教练、运动员、队医还有心理辅导师,并且其所构成的体系相对来说较完整,心理咨询师的作用很大,不同的人员分工较明确专业的心理训练师由训练师做,教练员只是潜移默化的进行辅导,而大陆的教练员一般是从运动员发展而来,其理论知识相对较薄弱,很多理论知识不完整,对运动员能力和成绩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影响;(4)我国一些教练和运动员在利用国外关于缓解运动性心理疲劳方法时,并没有将其与中国人的身体素质相结合,有些不适合我国运动员的调控方法与措施也照搬过来。

未来全球的研究者应该给运动性心理疲劳确定一个客观标准,分析出影响其发生的关键因素是什么,如何对运动员进行心理咨询和缓解,使结果更加客观准确;在运动训练与心理关系方面,我国相关人员应该明白心理咨询应贯穿于运动训练的各个环节与方面,从运动员训练初期就对其进行心理方面的教育和辅导,使运动员主动认识到训练成绩的提升和稳定与心理的训练和疏导密不可分,使其更好地为我国体育服务;关于训练体系,我国应该调整教练、队员、队医、心理咨询师等人的工作任务、研制适合测量我国运动员心理疲劳的专业工具、建立心理疲劳评价标准体系、创新测量方法;根据我国运动员的个体行为、认知方式拓展思路,丰富手段,提高研究深度,使运动训练和心理辅导更好地结合在一起推动运动事业的发展。

[1]许永刚.体育运动训练竞赛中疲劳的类型问题的分析研究[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4,14(4):40-47.

[2]田麦久.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5:119-120.

[3]季浏,张力为,姚家新.体育运动心理学导论[M].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7:295-296.

[4]张力为.运动中的心理负荷及其测定[J].四川体育科学,1992,12(3):32-37.

[5]张力为,任未多.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350-358.

G804

:A

:2095-2813(2017)03(c)-0241-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09.241

黄雪夫(1994,1—),男,汉,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体育教学。

猜你喜欢

运动性生理教练员
享用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镇痛成果
语言康复护理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
铜绿微囊藻对锌、镉胁迫的生理响应
论足球教练员的角色定位
论高水平教练员教育培训的“学习投入
体育教练员面临的新挑战
浅析影视美学中动与静的结合
应然与实然:教练员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中的作用思考
妈妈们产后的生理烦恼
“一个元素的面孔” 两位大家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