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研究综述①
2017-11-27赵成彬梁美花
赵成彬 梁美花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研究综述①
赵成彬 梁美花
(凯里学院体育学院 贵州凯里 556011)
随着全民体育、终身体育的理念日益影响国民的生活,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情况直接反映出一个人的素质。通过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干预策略、锻炼行为、学校应用、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研究,为体育锻炼者们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
体育锻炼 坚持性 影响因素
1 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
1.1 干预策略研究方面
学者(Weinberg,Gould)提出:六种不同的干预策略:(1)行为矫正;(2)强化;(3)认知、行为法;(4)决定策略;(5)社会支持;⑥内部调节策略。Wankel,King和Frederiksen研究社会支持干预策略发现:特别在锻炼者锻炼初期,教练员的综合素质、同伴们的互相关心友善、家人们的理解支持等社会锻炼大氛围影响着锻炼者们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和自觉性。
1.2 影响因素方面
主要有个人和环境两方面因素。个人因素包括锻炼者对锻炼活动的自觉性、兴趣、动机、意识、自我激励等个体行为。环境因素主要涉及促进或阻碍体育锻炼者能有计划、有规律、持之以恒的进行体育锻炼等外部因素,包括:家庭环境(如教育程度、消费理念、家人陪伴)、社会环境(场地、器材、锻炼群体)、物理环境(每周锻炼次数、强度、持续时间)。Oldridge研究认为锻炼者自我因素对体育锻炼有重要影响,个体自我健康理念及附之行动的自觉性决定锻炼持续时间与效果。而自我激励水平低的群体,坚持体育锻炼的比例少于40.6%,易于受他人、环境因素的影响。Ballantyne等人调查研究,以36名体育锻炼者为研究对象,年龄段为44~65岁(男女随机),超过60%以上的人退出了半年的健美操锻炼方案,只有约30%的人能按体育锻炼要求坚持下来,这部分人反映通过体育锻炼,个体的身心在锻炼中直接获益的感觉来决定的,还有约20%的人没能按体育锻炼要求坚持下来,但通过体育锻炼直接获益的感觉使得他们尽量的坚持体育锻炼,只是由于个体差异,没能按要求完成,在实际体育锻炼指导中,只要遵循区别对待原则,积极动员,这部分人基本能完成6个月的健美操锻炼方案。Frederiksen和King调查发现,社会环境对体育锻炼者参与体育锻炼坚持性有重要影响,一个同样项目的体育锻炼小群体(3~4人最佳),彼此陪伴、包容、友善,有一定的群体锻炼计划、统一锻炼时间能激励参加者们体育锻炼兴趣、凝聚力[1]。
2 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国内研究
目前国内有关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也主要从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及应用研究为主。
2.1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应用研究
王斌在2013年《从生态心理学思想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中提出学校体育为解决现在中国大学生体质每况愈下,有效增强他们体育锻炼坚持性,应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环境进行干预,使其对身体锻炼有基本设计规划,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环境,促进大学生体质有效增强[2]。吕晶红在2016年《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分析》中提出高校应该重视体育课和课外体育活动对大学生体育锻炼兴趣的影响,并通过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发展为学生锻炼兴趣的培养提供氛围,丰富大学生课余体育文化生活,加强社团建设与指导,构建大学生交流渠道,提高他们体育锻炼的积极性[3]。
2.2 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
张文桥的《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为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发展趋势、持之以恒的意义提供了理论诠释,指出物理环境、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决定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持续、健康发展[4]。王佳的《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武汉市居民为例》对武汉市城市居民的体育锻炼情况以及锻炼的坚持状况进行了详细的探讨,调查发现社会因素、个体因素、环境因素是影响武汉市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以可持续发展理论为依据,通过得到的数据对这三大影响因素进行逻辑分析,提出提高武汉市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思路和对策[5]。蔡衍等《提高锻炼坚持性的思考》从影响锻炼坚持性的因素研究得出个人、环境和项目是影响人们是否坚持体育锻炼的三大因素。个人因素主要包括年龄、性别、职业、受教育程度等人口统计特征;过去参与活动的历史;健康信念;自我动机;主观健康状况;心理特征和状态以及生物医学状况等。环境因素包括场馆的便利,时间的影响,锻炼群体人员的构成、意识、理解、包容;社会环境;锻炼时间以及花费等。项目因素主要包括锻炼强度;项目性质;锻炼指导员素质;活动的主观选择等[6]。方强的《浅谈影响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中论述了影响体育锻炼坚持性的个人因素、环境因素、社会因素等相关因素,认为要促进国人坚持体育锻炼,首先使之具有“健康第一”观念,自觉养成体育锻炼活动的好习惯[7]。肖建原,王天生的《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坚持、组织形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认为人际交往等因素影响着老年人坚持参加某种运动的情况[8]。吴芳等《不同人群体育锻炼坚持性研究述评》对不同人群体育动机、性别、年龄与体育锻炼持久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综评,提出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国民生活水平巨大提升,不同人群愈来愈认识到身体健康的重要性,而体育锻炼是增进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手段[9]。欧阳秀雄的《我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研究》针对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影响因素提出相对应的干预措施,从理论联系实践方面指导社区居民体育锻炼要有持续性[10]。张春华等人的《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这是我国较早引入体育锻炼坚持性这一说法的文章,文中对过去和现在的个人因素;过去和现在的环境因素;体育活动的自身因素作出了总体分析。研究显示:个人因素(人口统计特征、心理特征、状态)、环境因素(场地设施、群体组成,家庭理解支持)对能否坚持体育锻炼有重要影响[11]。
[1]郭强,过平江.浙江高校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与制约因素研究[J].浙江体育科学,2009,31(4):105-108.
[2]王斌.从生态心理学思想看实现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干预设计[J].赤峰学院学报,2013,29(8):159-161.
[3]吕晶红.影响大学生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因素分析[J].辽宁体育科技,2016,38(2):111-113.
[4]张文桥.影响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环境因素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8,16(3):10-12.
[5]王佳.城市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以武汉市居民为例[D].武汉:武汉体育学院,2007.
[6]蔡衍,叶亚云.提高锻炼坚持性的思考[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1):52-53.
[7]方强.浅谈影响锻炼坚持性的主要因素[J].大家谈论坛,2008,22(2):92.
[8]肖建原,王天生.老年人参加体育锻炼的坚持、组织形式与人际关系的相关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1,18(3):98-100.
[9]吴芳,殷晓旺.不同人群体育锻炼坚持性研究述评[J].湖北体育科技,2006,25(3):295-297.
[10]欧阳秀雄.我国社区居民体育锻炼坚持性的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6(11):11-12.
[11]张春华,章建成,金亚虹,等.锻炼坚持性的国外研究进展[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2,26(4):48-5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225
G806
A
2095-2813(2017)11(a)-0225-02
2016年度凯里学院院级规划课题(社科):(项目编号:S1602)。
赵成彬(1974—),男,山东莒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
梁美花(1978—),女,山东莒南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学校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