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某教学纲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①

2017-11-27侍晓明

当代体育科技 2017年31期
关键词:体育大学生评价

侍晓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2249)

基于某教学纲要的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①

侍晓明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体育部 北京 102249)

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已提出十余年,但在具体的实践过程中却存在诸多问题,主要是由于教育环境、评价主体素质、具体操作过程和对发展性评价的全能化要求等所造成。只有通过提高教师和大学生发展性评价的知识,综合运用多种评价方法,依据五个领域目标,对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科学论证和制定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通过对相关评价性软件进行创新与研发,从而为发展性评价得以高效落实奠定基础,才能改变现行大学生体育课程中的评价现况,从而有效落实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

体育课程学习 发展性评价 回顾与反思

我国自2002年颁布《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迄今已十余年,在此期间,许多学者从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对《新纲要》进行了研究,并发现了许多现实存在的问题,严重影响着教体育教学质量,并无法达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学目的。面对存在与大学生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具体问题,教师不能止步不前,应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并在新课改理念下不断创新变革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促使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与现实问题得以解决。其中,作为改革的重点部分——学生体育学习评价,在实际的推进过程中明显步履维艰,难以出现质的改变。《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作为当今体育教学主要纲领性文件指出,对学生学习进行评价,就是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从中可以解读出这样的信息,一是评价要反映出学生的学习效果,二是评价要关注对学生学习过程。然而,在现实中,对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本文试图通过对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进行回顾,反思其在实施过程与具体操作中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具有实践意义的建议。

1 发展性评价的理论诠释

从我国科举制度实行开始,就已经有了课程评价的雏形,并以考官形式落实课程评价。伴随我国社会的进步以及科学思想的发展,促使课程评价已经步入科学发展层次。大体经历里四个时期,即心理测验时期、目标中心时期、结果认同期以及标准研制期。由于当今科学研究的不断发展,使得社会上有些研究者觉得,主动构建学习过程才是学习者在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而以学习者作为学习主体则是落实有价值学习的基础性前提,并将新知识与旧知识在认知中进行融合,将技能、知识等学习内容落实应用并进行完善,以过程和体验为教学方式,且通过师生互动的态度、价值观以及主体情感等进行引导,从而建构主义理论与怀特海的过程哲学为学习评价的过程性和发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可见,在当今教学中形成发展性评价,并通过评价主体在评价过程中进行和谐高效的沟通、理解以及协商妥协,加之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促使评价个体具有更多可能性与机会被认同,且对个体发展构建具有积极作用与以往注重结果的评价体系不同,发展性评价注重与教学过并行,评价被用来辅助教育,它同时也给予极大的洞察力、指导以及信息支持,促使当今学生在发展过程中可以充分体会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激发学生主体性精神。主要表现在评价主体互动化、评价内容多元化以及评价过程动态化。发展性评价除了基本的检查和固有的选拔、筛选功能外,还具备了反馈调节、展示激励、反思总结、记录成长以及积极导向的功能。

在我国,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理念正式被提出是在2002年教育部颁发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中。在当今大学体育课程的教授过程中学习发展性评价体系是一个多因素组成的、较为庞杂的体系。其中含有评价组织机构、评价住址机构实施者、评价对象、评价原则、评价标准以及评价指标等客观性内容,在这些内容的相互关联下构成有机整体。此外,评价标准具有复杂与核心性并重的特征,并由评价策略、标准权衡以及评价指标着三个子系统构成。在体育课程学习标准作为一个孤立体系对评价体系进行分析时,在评价体系中起到主要作用的是评价者与被评价者,即教师与学生,其中教师作为评价者通过学生实际表现情况,设立评价目标并构建评价体系,而评价方法的应用则有赖于评价者即教师对学校实际规章制度的掌握情况、自身价值观、课程观以及对其他评价物质条件等综合因素的理解。

2 对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回顾与反思

2.1 回顾

为了使我国体育课程教学质量得到有效提高,于2002年国家教育部就已经颁布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并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身体以及心理等多方面综合情况制定了评价标准。在该《纲要》内表明,对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的评价就是对学生落实学习评价,针对体育课程则主要包含学生体育运动综合性知识、技能、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等客观表现,并就学生体育精神、体育情感认知以及合作交往能力等均有相关要求,且倚赖教师评价、学生自评以及学生互评这三种基本形式进行评价。为了使评价更加科学、真是、客观、有效,在评价时应避免出现选拔、甄别等作用,应以关注学生发展、鼓励学生开展体育学习为宗旨落实评价内容。

自《纲要》颁布与实施以来,许多学者和一线体育教师对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发展性评价进行了理论与实践层面的研究与探索。但是,根据《纲要》颁布以来的十余年发展状况进行调查发现,理论与实践之间存在着很大的出入。从理论层面分析发现,对于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分别为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理论探索、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原则和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从理论层面的研究成果分析看,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是一种相对较为先进、科学的评价方法,对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发展性评价对甄别、筛选功能的弱化将会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然而,在具体的实施或者实验层面,许多一线教师结合国家颁布的相关《纲要》内容,对当今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评价提出发展性试验课题,在这过程中却发现许多问题,虽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了修正与改良,但效果并不明显,这也直接导致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发展性评价运用的名存实亡。而主要存在的问题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体育课程目标泛化导致发展性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困难;第二,过度追求发展性评价功能的“全能化”;第三,发展性评价与实施的背离;第四,目标设计意图与教学条件的脱节;第五,发展性评价的操作困难。

2.2 反思

为什么理论层面的发展性评价与具体实践层面的发展性评价存在如此之多的问题?根据所查阅的一些文件发现,对发展性评价理念在体育课程学习中的运用提出疑问的文献并不多。笔者根据自身的教学实践经历与调查对发展性评价在大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运用进行了一些反思。

2.2.1 教育环境

这里的环境不是指自然界的生态环境,而是指我国大学生学习、生活、就业、人才选拔等的社会环境。在我国,素质教育已提出数年,但是却实施乏力,究其原因,制约素质教育的不是国家的教育制度与方针,而是社会对人才的选拔体系。众所周知,直到目前,我国的高校录取学生原则基本还是以分数作为衡量的唯一标准,即使在一些方面有所突破,也仅局限于为数不多的特长生等加分措施而已。社会对毕业大学生的选择同样是以各种证书为主要考核标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学生家长、学校、学生自身对于其在学校的任务就非常明确,即一切为了分数,或者说文化成绩。在以文化分数论英雄的大环境下,体育必然被边缘化。从小学、初中、高中学习过程到大学毕业的就业,在所有的时期学生都在为实现高文化分数的价值诉求而奋斗,这个漫长的过程中所养成的学习习惯和价值取向,必然带来大学生对体育课程学习的轻视。虽然作为公共课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是大学生毕业的基本条件之一,但习惯和价值取向的形成最多会促进大学生完成体育课程学习的短期价值观形成,但并不会促进大学生形成全面发展和终身体育的长期价值观。在这种大的教育环境下,学习主体对于体育课程的主观淡化对大学体育课程的改革带来了极大的阻碍,体育学习发展性评价更显得力有不逮。

2.2.2 评价主体素质

一般而言,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主体是任课的体育教师,教师对其所担任的体育教学班级学生进行学习的效果和过程进行评价。根据调查,现行的大学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指标主要分为期末考试内容指标和学习过程指标。期末考试内容指标是根据教育部发布的有关标准和各个学校根据自身情况和项目特点而设立的考核内容,学习过程指标主要根据学生课堂学习的出勤率和参与程度进行,这两个部分的评价也可认为是落实定性以及定量考核有机统一,同时可以理解为对客观以及主观评价相统一。由于学生的学习结果是以分数加以体现,那么,教师的主观评价对于学生的影响,占整个评价结果影响的比重较大。当今社会中较多钻研评价制度的学者们经过研究发现,作为评价主体,其对评价知识的掌握、评价技能的熟悉程度,以及评价方法的运用,甚至是主观判断的公平性如何是影响评价结果的关键因素。而作为普通的一线体育教师,在上述几个方面是存在明显不足的。其次,发展性评价注重发展多元化的评价主体,因此将学生互评融入大学生体育大学课程学习评价显得尤为重要。而事实上也有一些教师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可是结果并不尽人意,因为评价主体对于评价知识的掌握是非常重要的,而把作为被评价者的学生置于评价者的角色显然有些强人所难,对评价结果的影响也必然存在。

2.2.3 操作过程

根据发展性评价理论,对大学生的体育课程学习评价应该更多的是关注其体育课程学习得以提高的幅度以及参与的程度,而恰恰这个部分是体育教师很难把握和操作的。首先,在对大学生初始体育技能、素质水平、体育知识等的把握上难以获得准确、完善的数据与资料。其次,大学体育教师所任教的学生数基本在200人左右,巨大的工作量使得教师难以在学期开始和结束的短暂时间内完成数据的收集与整理。再次,考核内容、考核指标体系的构建要符合项目的特性、教学目标的达成等,这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体育教师进行系统的分析与调查,而由于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及体育教师的评价素质制约,很难制定出科学的统一标准。

2.2.4 发展性评价功能全面化

自发展性评价理念被提出以来,对于体育学习发展性评价的理论研究不下数千篇,而千篇一律的是学者们对于发展说具有一定的扩展性[5],还能够保证数据的安全性。由于数据全部集中在服务器中处理,客户端的工作内容就只是接收经过优化的数据。系统在工作时,处理器/服务器的模式可以被分为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三层架构结构。表示层主要作用就是支撑系统的前端,在系统与用户交流的的过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可以说是系统的前台页面。业务层是系统的核心部分,可以实现具体的业务项目处理。当用户从系统的前端登录页面后,利用拓展式传输的渠道,把数据库中的数据信息导入到业务层,完成登录验证之后再将数据返回。

2.2 工作原理

工作原理可以用浏览数据库来举例描述。如果需要查询数据库中学生体质测试的数据,处理器终端就会发出HiPE请求,这个浏览请求由通信线宽传输到达服务器终端,服务器利用表示层、业务层和数据层的配合与数据库进行交互,就可以在数据库内部按一定的排列方式检索出想要浏览的数据,然后由服务器传送给展示层前端,就能够实现把数据展示在界面上,这样就完成了整个流程。

3 结语

学生体质健康的测评是学校体育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也是学校教育评价环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在校学生来说,建立正确、合理的学生体质健康测试系统意义重大。本系统采用处理器/服务器的模式来构建系统开发结构和分层的架构体系,能够有效地减少人工测量、计算和整理,充分利用互联网和计算机改变了传统的测试方法。而且还可以解决UI用户体验差、业务逻辑混乱和数据信息混淆的问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测量,并且支持远程访问的人性化设计也给工作过程带来了很多便利。在不久的将来,本系统也将朝着更加科学化、智能化的方向发展,这也是未来发展的重要方向。

[1]吕立,李卫国,边宇.《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2014年修订版》实施效果评析——以广东高校为例[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17,37(2):4-8.

[2]李忠堂,阎智力,张磊.《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评的公平性与有效性——基于美国“高利害测验项目”的启示[J].体育学刊,2015,22(4):89-94.

[3]陶运三.体育学实验研究领域热点问题的聚类分析与展望——以2005-2013年国内十五类体育期刊文献计量学统计为例[J].体育与科学,2015,36(3):114-120.

[4]周云红,李家发,杞金星.西南地区高职院校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发展态势研究及影响因素分析[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5,34(2):99-102.

[5]梁哲,张羽.中小学生身体形态、心肺功能与学业成绩的关系——基于新旧国家体质健康标准的分析[J].体育与科学,2016(5):89-97.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31.191

G807

A

2095-2813(2017)11(a)-0191-03

侍晓明(1977,5—),男,汉族,江苏连云港人,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体育教育训练学。

猜你喜欢

体育大学生评价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2016体育年
我们的“体育梦”
基于Moodle的学习评价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保加利亚转轨20年评价
多维度巧设听课评价表 促进听评课的务实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