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2017-11-27

少年体育训练 2017年6期
关键词:高校学生武术教材

叶 丹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浅析对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若干思考

叶 丹

(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7)

近年来我国政府在教育方面的改革举措层出不穷,力度不断加大,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育也随之做出了较大调整,从原有的单一体育教育开始向综合年轻、健康、娱乐、健身于一体的体育教学理念过渡。现在高等教育中的体育教学侧重对学生学习兴趣、自我保健和身体锻炼理念的转变。武术在高等教育阶段的体育学习中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具体的教育方式和教学效果不仅关系到高等教育中体育课程创新成果,还直接影响着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武术精神的发扬。因此,高校学生上好武术课,不仅对自身健康有重要影响,还能充分体现民族综合素质和民族自豪感。调查显示,当前我国高校的武术教育在创新和改革方面面临诸多挑战。本文基于当前现状做了详细汇总,并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1 高校体育中武术课程教学现状

1.1 师资力量薄弱

当前高等教育阶段教师数量庞大,但是属于武术专业毕业的教师数量凤毛麟角,而武术教学对专业知识要求相对较高,武术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武术理论知识,还要有扎实的武术训练功底和技能,既可以在课堂上对武术知识进行整体有序地讲解,又可以结合实训对学生各项武术技能进行演示和指导。武术专业教师数量严重不足,直接导致高校武术教育遇到教学瓶颈,对武术教育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无法形成高效、健康的教学模式,更有甚者出现非武术专业教师勉强参与武术教学,无法给学生进行全面、正确的武术知识辅导,不仅影响学生对武术学习的兴趣,而且使得武术课程成为空谈。

1.2 教材内容陈旧乏味

高校武术教材内容多为陈旧和乏味,无法与时下流行的咏春拳、太极拳等有关武术的文艺作品衔接,高校武术教材的出版日期久远,没有新的武术元素注入,虽然教材中涵盖了武术的基本套路和格斗(如长拳、棍棒等多种形式),但现阶段武术教学均流于形式,学生多以观众的身份观摩武术演示,并没有切身投入到各项武术训练中,缺乏扎实的武术功底。由于武术的学习更多注重童子功练习,而高校学生均已经错过了武术最佳练习阶段,其身体的柔韧性等方面均不适合武术功法的练习,因此高校学生对武术的学习积极性得不到提升。

1.3 教材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

传统体育教育中,武术学校是体育课程教学中的重拳项目,常见的表现形式包括擒拿格斗多个方面,形式灵活多样,学生通过武术学习大大提升了身体气质,有效地提升了学生身体和心理素质。然而,当前高校多采用20世纪的教材作为教学依据,内容单调乏味,缺少使用价值。当在社会生活中遇到侵害,对方必然先发制人,不留时间来展示武术格斗套路,受侵害人必然第一时间选择逃跑或者自救,而不会用教材中的套路来达到克敌制胜或者自卫的目的。陈旧的教材与当前社会新兴的各项体育项目无法接轨,与学生崇尚的武术内容和精神产生了很大的隔阂。调查显示,很多学生选修武术课程的初衷竟是源于电影、电视剧等文艺作品中对武术的憧憬。与这些艺术感十足的影视剧作品中的武术模型相比,实际的武术教材中注重长拳、基础棍棒间的联系,艺术与现实之间的反差直接降低了学生对武术的学习兴趣。

2 高校武术教学的主要特征

2.1 师徒间传授武术的方式

许多影视作品中介绍的武术大多以武馆的方式进行武术修行、技巧训练和传授,研究表明这是真实的传统武术沿袭方式。由传统的师徒教授武术到现在高校的师生教学方式是传统到现代的转变。根据现代高校学生的学习方式,借鉴西方体操教育模式进行武术课程教学是行之有效的新教育模式。据悉20世纪50年代末,高校体育学院对我国尚存的各路武术学派进行全面的甄别和筛选,最终出版了适合各自院校学生学习的武术教材,但是这些教材之间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没有统一标准。国家相关部门在体育教育改革中提出了新的规范后,统一编写了武术学习教材,该教材突出学生主体,人性化教育,将各个阶段体育教育课程进行全新统筹规划,根据当前学生实际状况制定科学的学习目标、合理的训练体制、全新的课程设置等。

2.2 传统武术发展后劲不足

社会调查显示,在我国在数千年的发展中,民间武术仍然以自给自足的形式维持其生存和发展,也可以说是民间众多武术世家后人或者民间艺术爱好者依靠自身的力量在延续我国传统武术,由于缺少国家相关部门资金支持,民间的武术举步维艰的向前推进,其发展后劲明显不足。

2.3 高等教育中武术教育局限性强

在高等教育阶段体育教学中武术课程学习或者以选修课程形式存在,或者以基础课程形式出现,无论哪种形式都表现出一定的周期性,主要体现在学生的武术学习停留在课程设置方面,受教学内容安排的限制,无法实现持续性学习,从而影响武术学习效果,无法形成完整、系统的学习体系。

3 高校体育中武术改革对策

3.1 武术教学中注入典型拳法

当前高校武术课程教学由于受专业师资力量的限制,很多具有历史文化韵味的拳法都无法得到展示和学习,为了弥补这一缺憾,建议高校可以借助社会资源对武术教学进行有效的添补。例如,可以拜访武术世家后人和习武爱好者,通过他们将传统武术中多样的武术文化、武术形式、武术套路作为辅助资源进行学生的武术教育。同时还可以外聘社会上具有丰富拳法教育经验的武术指导作为武术课程的代课教师,通过这些代课教师习武的经验和方法给学生带来良好的武术辅导。此外引进多样化的自成一派的拳法到日常武术教学中,从中筛选高校学生崇尚的武术套路作为高校武术教学的学习内容,由此大大提升学生对武术课程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同时还可以让学生对武术的历史渊源做深入了解。由此可见多种形式的武术指导和拳法练习,既可以帮助武术教师提升自身的发展空间,又可以使扩展学生的武术学习视野,让学生更多地了解我国博大精深的武术文化,使高校不仅成为民族体育的发扬地,更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中心。

3.2 高校武术理论教育的文化内涵

众所周知,陈王廷开创了太极拳法,他本人忙时耕田闲时练拳的人生态度也时刻影响着后代对武术精神的领会;霍元甲的迷踪拳更是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他看重情义、诚实守信、精忠效国、刚正不阿、谦卑礼让等武术人特有的个人魅力至今为后人称颂,激励着后来习武之人不断拼搏进取、严于律己、宽厚待人、重义守信、提升自我修为。高校武术教学中学生通过传统武术学习,挖掘历史文化,接受历史文化的陶冶,从中吸取精髓,去其糟粕,对于提高自身思想境界具有很好的教育价值。

3.3 设置科学的武术课程

我国的体育教育从9年义务教育开始就在基础课程中设置合理的学习课时,直到高等教育仍然为体育课程做了相应课程安排,学生的学习年限最高可达16年之久,累积达1 000学时以上,这是其他课程不可同日而语的,由此可见我国对学生体育素质的看重。在此期间,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综合体质的提升,为学生终身参加体育锻炼打下坚实的基础,也是我国体育教育的最终的落脚点。

武术在我国高校基础体育教学中具有重要地位,务实课程安排的出发点必然围绕提升学生自身体质这一指导思想,坚持教育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的理念和形成武术强身的好习惯。坚持武术课程内容的设置以提高身体灵活度为基础,由于武术学习的项目繁杂,应注重以教学目标为中心选定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项目,课程规划中合理调整武术机能培训和理论学习的比重。根据高校学生具有较强的认知能力,对理论学习具有一定的优势的特点,集中理论教育的优势,合理提高武术理论学习所占课时的比重,教师应尽可能从不同角度,以不同的形式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以此促进学生身心素质的提升和武术文化底蕴的积累。武术课程的考核也是武术教学中的一个关键点,是检核高校学生对武术课程学习的效果,可以对学生武术学习成绩进行有效、全面、科学地考评,直接关系着高校学生未来武术学习中的发展,因此应注重使用多种形式结合的办法对学生武术学习进行考核,切忌拘泥单一的考试形式,或者在理论和技术两个考量指标上有失偏颇。应以客观、公正的方式完成学生武术课程学习的综合考评,引导学生武术学习向素质提升的转变和过渡。

3.4 强化武术教师专业培训

想要提升高校的武术教学,势必要着眼于师资,加强武术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教师专业素养的提升,以保证武术教学的效果。在高校进行武术教育过程中,武术教师面临着不断提升专业素养的挑战,这就需要武术教师积极投身到武术教学方法的学习和教学能力的提升中去,在学习新型武术教育的基础上增进武术教学经验交流和学习,从而不断充实自身的素养,提高自身武术文化底蕴。

4 结 语

我国的武术教育研究已发展到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各高校需要从不同角度完善武术教学规划,提升学生武术文化底蕴的积累,同时培养学生形成终身体育理念,这样不仅可以实现学生身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还有利于我国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 1 ]李志芳.对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运动,2015(6).

[ 2 ]陈蔚.对当前高校武术教学改革的几点思考[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11).

[ 3 ]彭德才.浅谈普通高校武术教学改革[ J ].亚太教育,2015(15).

[ 4 ]李振东.大学武术课程教学改革及教学方法创新浅析[ J ].当代体育科技,2015(35).

G852

A

1674-151X(2017)05-067-02

投稿日期:2017-04-05

叶丹(1981~),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民族传统体育,体育教育。

猜你喜欢

高校学生武术教材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中华武术
高校学生党支部建设及作用发挥探索
近十年武术产业的回顾与瞻望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高校学生意外伤害事件应对与处理
小议高校学生违纪处分制度
武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