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改革
2017-11-27田芳,赵军
田 芳,赵 军
(1.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金陵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69)
论高校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改革
田 芳1,赵 军2
(1.南京医科大学,江苏 南京 210029;2.金陵科技学院基础部,江苏 南京 211169)
1 问题的提出
高校体育课程对高校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而言是有益且重要的,将体育课程纳入高校学分系统也是非常有必要的。然而,尽管高校体育课程对大学生有重要意义,但只有较少的高校能够在实质上重视体育课程。实际上,高校对体育课程的重视程度还存在下降的趋势,这种下降趋势的诱因有多种,一方面可能是因为资金的缺乏,另一方面可能是政策的变化性太大,政策的连续性不强,此外还有一个原因在于高校体育课程自身既没能很好地满足管理方的目的和需求,同时也未能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目的和需求。由于教育经费的缺乏以及学费成本的上升,任何被视为不是高校发展必不可少的专业的发展都受到了挑战,有些专业被压缩,有些课程被取消,有些人员被裁减,高校体育课程面临着诸多类似窘境。此外,高校学生在体育锻炼方面也出现了在校外参与有偿锻炼的趋势。以上种种情形的出现,最终都指向高校体育课程,高校体育课程亟需进行改革,改革的基调是依托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来满足高校学生的多元化需求。
2 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改革的必要性
当前,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课程仍然集中于传统的体育项目,包括个人的、团队的竞技体育活动或健身活动。高校体育课程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中小学体育课程非常类似,因此看起来重复、毫无新意,显得冗余。此外,高校体育课程也未能契合高校对学术发展的重视,课程内容仍以掌握某项具体技术为主,未能体现人文性、科学性和对生命的促进意义。高校体育课程仍然集中于如何做,而没有解决为何做的问题,因此未能实现体育学科所追求的终身体育理想。体育课程的多元化改革势在必行,其根本原因在于高校体育课程的主体是学生,而学生的需求是多元化的,要促进需求多元化的学生的健康全面发展,高校体育课程就必须多元化。
3 高校体育课程多元化改革推进的策略
3.1 借鉴概念体育的理念
概念体育主体内容是“以学校为中心的青少年身体活动干预”,强调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参与、探索、解释、深加工和评价,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知识建构为主要手段,以课程为中心,以提高学生健康意识、养成终身体育习惯的课程发展理念。高校体育课程应积极借鉴概念体育的内涵,多开设一些能够结合学生实际需求的,易于与学生实际生活产生联系的,具有知识建构意义的体育课程。例如,下背部疼痛是当代社会比较多发的一种疾病,治疗下背部疼痛的代价较为高昂,而造成下背部疼痛的原因既有病理性的也有非病理性。非病理性的下背部疼痛多与不良的日常生活习惯有关,对于大学生群体而言,长时间躺卧、蹲坐是最大诱因,需要进行外部干预,体育课程中的体力活动就是一种重要的干预措施,有许多体力活动可以帮助预防下背部疼痛或恢复背部的功能。高校体育课程可以针对这一情况设计专门化的体育课程,课程活动内容包括脊柱、骨盆稳定训练,核心力量训练,拉伸、放松技术等,并可以结合学生的专业特点进行。由于此类课程的针对性强,且能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进行有效链接,因此能够较易获得学生的支持。此类课程无需正式的命名,可以采用浅显易懂的名称来命名课程,如背部放松术、背部健康维护等。诸如此类课程虽然与已有的课程并未有本质区别,如瑜伽、普拉提,但这类课程更有针对性,与社会认知更为接近,更易为学生所认知和接受。这类课程可以有效地将背部知识、背部锻炼、锻炼的监控与评价结合起来,既增知识又长技能,还能形成习惯。借助概念体育的理念,高校体育可以依据学生的需求构建多种靶向性明确的小课程,以此来满足大学生的需求。
3.2 大力实施合作学习教学模式
随着当代职业分工的细化,企事业单位对员工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技术技能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际交往、沟通、团队合作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与此一致,教育领域也开始推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以促进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和社会学习能力。合作学习教学模式能够将合作、竞争和个人行为融为一体,是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教学模式,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对学生的情感、认知、生理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积极的影响。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领域,体育运动中的团队项目具有先天优势。例如,足球,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不仅需要提供相关足球技能的练习课程,还需要提供学生自主进行组队的实践机会,在学生自主组队实践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发展多种团队建设策略,如明确团队目标、制定团队规章制度、确定个人的角色和责任、了解团队成员的重要性、与他人合作、合理评价自己和队友等。通过这些策略,团队合作和团队建设得以实现,而这一切都是基于足球活动这一载体实现的,如队友间的传接配合、无球跑动、团队整体移动等。将这些活动项目纳入到高校体育课程之中,学生就能够学会如何作为一个团队进行比赛,他们就能够通过比赛来认识到团队的重要性和价值。
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的高校体育课程都必须运用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运用教学模式时,需要坚守以下理念:体育课程不是与生活割裂的孤立活动,它应该是完整教育的一部分,应与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密切联系。不管是采取何种教学模式,如合作学习教学、理解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都应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学生实际生活有联系。
3.3 模仿商业化体育的操作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商业化体育取得了令人艳羡的发展成就。商业体育领域经常采取STP方法(市场细分、目标市场选择与产品定位),以便满足人们对项目、产品或服务的需求,从而提高人们对商业体育项目、产品或服务的满意度。高校体育课程可以借鉴商业体育领域的营销方法,首先是群体细分,细分是指将学生分为若干具有相同特点的群体,对不同的群体实施具有针对性的体育教育方案,提供给他们合适的教学内容。其次是选择,选择意味着应根据学生的兴趣,提供广泛的体育活动类型,如舞蹈、健身、娱乐、竞技类活动。同时应根据特殊的因素来选择体育活动类型,如气候因素、风俗、地理等,以便学生能够持续参与这些项目。一些容易开展的项目,如背包远足、骑行等都可以纳入高校体育课程范畴。再次是定位,定位意味着要制定符合学生需求、能力的活动目标。细分、选择和定位的方法从教学的角度来看,属于因材施教的范畴,目的是不断满足社会对高素质和复合型人才的需要。在实施过程中,首先要识别出学生的兴趣,基于学生的需求提供多种选择;其次,允许学生自由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活动内容,如发展技能的练习、发展体能的练习、发展合作意识的练习或者竞技性的比赛等;再次,允许学生在运动教育课程中选择定位自身的角色。使用商业体育领域的STP分析法可能需要做一些摸查调研,可以让学生参加相关的调研工作以及之后的方案计划拟定工作和课程管理工作,学生可以做实习或从事相关科研工作。高校体育课程可以以学习社区的形式存在,在课程中纳入一些多样化和社会化的议题,这有利于构建出完整的“生物—社会—人文”体育观,有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的当代大学生。
4 结 语
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培养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高校体育课程只有依托多元化的体育课程才能满足大学生多元化的需求,多元化改革可以借鉴概念体育的理念,通过合作学习教学模式,模仿商业体育的操作方式等办法来进行完善。
[ 1 ]丁海勇,李有强.美国“以课程为中心”的概念体育理论及其发展[ J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11(6).
[ 2 ]薛晶,张娅,韩芳.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体育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J ].社会科学论坛,2006(9).
[ 3 ]于洋,张辉球.市场指导下的高校体育教学策略研究[ J ].青少年体育,2016(8).
[ 4 ]赵京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校体育教学改革[ J ].江苏高教,2008(6).
G807.4
A
1674-151X(2017)05-067-02
投稿日期:2017-04-10
田芳(1980~),本科。研究方向: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