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审美文化与武术发展研究
2017-11-27张鹏
张 鹏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中西审美文化与武术发展研究
张 鹏
(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江苏 苏州 215021)
1 中西审美比较
1.1 中西审美的文化背景比较
从中西方各自的文化体系来看,中国文化哲学的根本概念是道,西方文化哲学的根本概念是逻各斯。中国哲学讲究气、无、阴阳等,西方哲学强调规律、逻辑思维和理念。
“天下万物皆生于有,有生于无。”(《老子·四十章》),说明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哲学思想是以“无”为出发点和核心。中国的“无”是充满创造功能的气。“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思想的影响,中国审美文化讲究整体功能,所谓整体功能就是从整体本身出发,以整体作为一个有机系统来把握其功能,这点与西方存在明显的差异。西方强调分解、明晰,就如同人体解剖一样极为细化,而中国则认为人最重要的是气,一旦解剖,则气散。中国也讲究部分,但并不像西方那样解剖得定位分明,如中医上讲的五脏六腑,就是有机整体的某些部分,但却是通过望、闻、问、切的方式从整体上把握和发现人体的经络活动。
中国讲究言不尽意。“可以言论者,物之粗也,可以意致者,物之精也。言之所不能论,意之所不能察者,不期精粗焉。”(《庄子》)中国人反对以言为意,赞赏“言有尽而意无穷”,认为要达到对事物精细而深层的认识,只能凭借心灵,用心去感悟,心灵与天相通,与事物最深层的部分相通,即儒道哲学的“尽心知天性”“以天合天”“天人合一”。与中国的无、气、整体、模糊特征相反,西方的审美文化强调有、实体、形式和明晰。西方坚持“有”的存在论,坚持世界的物质实体性,如原子、微粒、单子……始终逃不出“实体”这一框架。西方注重形式而非整体功能,因此获得了各部分层次的明晰,如哲学家泰勒所言:“宇宙万物的本源是水。”将本源回答得很明晰、确切。
中国文化以“无”为本,气的宇宙、整体功能、模糊性的基质决定了中国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以古希腊文化为代表的实体、形式、逻辑、明晰等,使得西方文化造就了进取、抗争、好斗的精神,必然将人与自然的关系对立起来。中西审美文化背景的不同造成了其审美取向的大相径庭,无与有、气与实体、模糊与明晰等形成了中西文化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对立的根本差异。
1.2 中西审美方式的差异比较
审美方式主要是指主体人对客体事物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中形成的最基本、最稳定的审美模式和程序。中西不同的审美文化背景造就了不同的审美思维方式,中国文化以老庄哲学的道、无、气为根本,强调整体性,提倡天人合一、人与自然的和谐。客观的人文地理环境决定了中国人内心追求稳定,主“静”的文化心态,中国典型的农业文明孕育了中庸、以和为贵、重群体、和谐统一的儒家正统思想。所以中国人强调人与自然、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体现到审美方式上就表现为:系统全面地把握对象,整体思维的特点集中表现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西方文化以竞争、冒险征服自然的“海洋文化”为主要特征,这种思维模式引导西方人对竞技的狂热和身体外形肌肉的发达,崇拜力量和速度,必然导致人与自然的对立。在对待审美主客体方面,中国强调审美的主体性,西方明显地表现出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例如,在练习武术时,中国强调天人合一的和谐,注重主体人与自然的和谐,人身体的小宇宙与大宇宙的和谐,强调主体“人”的感受;西方则偏重于知识理性,像西方文论的高峰制作《诗学》,便是追求科学精神的典范。中国审美思维偏重感性、意会,强调写意,即中国绘画所体现的“无画处皆成妙境”,中国武术强调“以身体之、以心验之”,不但强调身体的练习,更注重心灵情感的悟道;西方则偏重于理智,把自己置身于作品之外,西方艺术审美在思维上是两极型的。
2 武术与中国传统审美文化
2.1 中国武术的传统文化成分
武术产生于原始社会,是基于当时的社会生活环境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技击本性。当文明时代到来后,人们在待人接物的过程强调“礼”字,武术所具有的礼仪化特征就表现了出来。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说被中国统治者奉为正统思想,一部《论语》就是一部仁义、礼仪的标准与典范,时刻规训着人们的思想和行为,“在家为孝,入国为忠”是儒家思想的最高道德标准。中国武术尤为注重武德,习武强调武德,“以德为先”“未曾习武先习德”等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仁义道德”。“尊师重道”也是武德的一种体现,如黄百家在《内家拳法》中记载:“有五不传:心险者、好斗者、狂酒者、轻露者、骨柔质钝者。”这就首先从人自身的思想道德方面对习武者加以规训。中国武术讲究一种“以不争为争”的和谐意识,特别是在切磋武艺的时候,如“点到为止”,讲究一种“不战而屈人之兵”的中庸思想。中国文化倡导“中庸”“礼让”“不为人先”……形成了一种蔑视竞争意识和抑制竞争能力的文化意识和文化心理结构。这种文化意识与文化心理结构同传统制度文化是一致的,二者相互影响,使传统武术文化在其发展中不仅竞争意识淡化,而且始终未能形成一套完善的竞争原则。中国武术讲究天人合一,亦是道家本体论的一种表现。“天人合一”即是指人与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人应当顺应自然,不违背自然,师法自然方能获得生存与发展,也即是“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中国武术中如太极拳,习练者非常注重方位四时的变化;象形拳如猴拳、鹰拳、螳螂拳都是对自然界的模仿与学习;武术中的站桩与打坐强调人体自身小宇宙与大宇宙的融合,只有天人合一,与自然融为一体,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
2.2 中国武术所体现的美学思想
泛审美时代使形而上的艺术审美逐渐的生活化,生活审美化成为当下生活的一种潮流。和平年代,武术的技击功能逐渐退出历史舞台,审美需要促使中国武术的审美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青睐。美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对视觉的冲击,武术套路运动用姿势、劲力、节奏、传神、结构、造型等要素来显示自己的运动之美与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心理。武术是一种身体活动,具有独特的造型艺术审美,如武术谚语“卧似一张弓,站似一棵松”。武术讲究的“力要顺达”“起于腿,发于腰,顺于肩,摧于肘,达于手”等充分体现了武术的劲力美。
武术套路演练者对动作攻防含义的理解、身体姿态的高度配合、节奏处理以及艺术表现手法是武术外形美,也是外在的美,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武术还充分体现出了内在的美。中国美学中一个独特的概念即是意境美,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以意授予思,言授予意”,而影响到中国武术的就是对审美感受的提炼和集中贯穿到整个的武术演练过程中,达到一定的审美境界。中国美学受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反映到武术中就是强调武术的教化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儒家“仁”的核心思想最终使武术与善紧密相关,形成了武术的内在美——武德。
3 武术文化与西方体育审美文化的对立性
中国武术深受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熏陶,体现出了丰富的哲学文化气韵,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等基本观点已渗透到了武术之中,成为太极文化的核心。由于审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在审美上存在着对立性,主要体现在:(1)动作特点的对立。受中国内倾性文化思维方式影响,中国武术十分讲究阴阳,如太极拳曲中有直、刚柔相济、虚实分明的动作特点,与西方拳击的简明灵便、强硬刚健有明显的对立性。(2)战略切磋的对立。中国武术在比赛切磋是强调以德服人,注重点到为止、“不战而屈人之兵”;而西方体育则强调公平竞争,以硬碰硬。(3)身体形态的对立性。中国武术讲究底盘稳固,练习武术的人体形大多并不是威猛高大者;而西方的拳击手强调身高、体重,突出胸围、手臂的倒三角阳性体形,人体重心较高,体现“离土超越”的工商民族心态,这与中国传统的农业民族心态截然相反。(4)审美文化的对立性。审美文化是在各自的文化大背景影响下而形成的,由于中西文化的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宇宙观和审美情趣。中国古代以封建君主为中心,具有很强的宗法性,中国人在与自然、社会相处时强调集体观念,服从规律,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主张“人道”顺应“天道”,天人合一,从而达到人与自然的统一。正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国审美侧重“意境”“写意”,言有尽而意无穷;中国绘画讲究“外师造化”,沉醉于山水之间。中国武术善于模仿自然,如形意拳、象形拳等;与中国审美相反的是西方审美具有外倾性,注重对本质和规律的把握,强调写实,如西方体育以打败对手取得胜利为明确目标,这与中国文化的中庸思想明显对立。
4 结 语
进入21世纪,无论是中国武术还是西方体育都不得不置身于多元的文化情境中,并且有必要根据全球化的趋势重新审视自身的文化蕴涵。文化上的差异进一步造成了中西审美的不同,同时影响着中国武术与西方体育的审美偏向,影响着人们对武术的看法和接受取向。中国特有的传统审美文化对武术的形成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影响,而中西审美的不同对于中国武术的国际化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需认真对待。中国武术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根深蒂固,武德中的“仁”“义”“信”和武术文化中的“阴阳”“中庸”“天人合一”等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部分,虽然与西方审美冲突,但是武术不能“削足适履”,一味迎合,因为越有民族性就越有世界性。当然,面对外来先进文化,我们也不能单纯地强调民族性和本土化,应该吸收借鉴,不能盲目抵制。只有站在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才是当代武术发展的正途。
[ 1 ]孙银玉.从审美方式看中西文化的差异[ J ].长春大学学报,2004(5).
[ 2 ]张世英.哲学导论[ 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 3 ]李泽厚.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类[ M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2.
[ 4 ]旷文楠.中国武术文化概论[ M ].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0.
[ 5 ]阮纪正.武术:中国人的存在方式[ J ].开放时代,1996(3).
G852
A
1674-151X(2017)05-067-02
投稿日期:2017-04-30
张鹏(1988~),硕士。研究方向:武术文化与发展。